未来50年的问题就是一个词,“竞争”,全球的竞争。虽然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了世界工厂的第二阶段,已经开始有些研发,但别人不会坐在那里等着让你发展的,竞争是各方面、无处不在的。所以,我认为对中国最主要的威胁就是来自全球无处不在的竞争。接下来,非洲的一些国家可能也会起步,他们可能会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就会成为中国的竞争对手。(文、图 本报记者 吴波 翁天兵)
2009年09月05日09:14 来源:《广州日报》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出版商务周报:《中国大趋势》大胆预言中国未来
本报讯(记者 黄新萍)9月3日,由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一书在国展中心举行新书发布会。该书作者、知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亲临现场,与多家媒体展开互动。据悉,该书德文版将于今年10月17日在法兰克福书展上进行全球首发,英文版则将于2010年1月在美国上市。
《中国大趋势》提出了“中国新社会的八大支柱”理论——解放思想、“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摸着石头过河、艺术与学术的萌动、融入世界、自由与公平、从奥运金牌到诺贝尔奖,并由此总结出中国发展的大趋势——中国在创造一个崭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它的新型经济模式已经把中国提升到了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而其政治模式也许可以证明资本主义这一所谓的“历史之终结”只不过是人类历史道路的一个阶段而已。
25年前,约翰·奈斯比特久负盛名的《大趋势》一书在中国掀起了一股阅读狂潮。2006年,天津财经大学成立了奈斯比特中国研究院,约翰·奈斯比特精选了28名大学生作为他的助手,从中国100个城市的日报中搜寻新闻事件和故事,制成报摘、译成英文,供自己阅读,并且每天都精读China Daily。另外,奈斯比特还邀请了三位中国的研究者和自己的夫人一道组成助手班子,来研讨自己的读书笔记。历经三年,《中国大趋势》出炉了。
吉林出版集团副总经理刘丛星透露,和当年的《大趋势》一样,《中国大趋势》一书的首印数为20万册,预计两年内销量将超百万册。(来源:出版商务周报)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今晚报:奈斯比特预言中国大趋势
论资排辈与家长制思维,是中国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一流创新国家的最大障碍
舒泰峰
又见约翰·奈斯比特。27年前,《大趋势》一书问世,高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超过两年,全球发行量达1400万册。奈斯比特成了许多人心目中的全球未来学首席大师。两年后的1984年,《大趋势》引进中国,在国门初开之时被新一代知识分子奉若珍宝。当时的中国领导人,甚至将其列为司局级干部必读。
1996年,时任中国国家主席的江 泽民在中南海与奈斯比特进行了私人会谈。奈斯比特回忆道,他说他了解到的《大趋势》在中国的销量可能达到了2000万册,包括盗版。这本书预言的未来社会的十大趋势,如今大部分已成现实,尤其是“网络社会”和“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主流。若干年后,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说:《大趋势》一书中没有一条预言是错误的。25年后,79岁高龄的奈斯比特以一种极为“贴近”的方式再次来到中国——9月初,他与德国籍妻子多丽丝·奈斯比特一起来到北京,参加了他的新书《中国大趋势》首发式,并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你为什么不来讲这个故事呢?”
谈起研究中国的缘起,奈斯比特在书中特别提到两个人。一个是江 泽民。在1996年那次私人会晤中,二人谈到了台湾问题,时值台湾海峡形势紧张。奈斯比特此前在台湾逗留了几日,对台湾的宣传和中国大陆的低调,似有不吐不快之感。他对江 泽民说:“台湾是个小故事,但它讲得很好。大陆有个大故事可讲,可惜讲得很糟。”江 泽民沉思了一下说:“你为什么不来讲这个故事呢?”由于种种原因,奈斯比特并没有着手去讲这个“大故事”。
10年后,另一个人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2006年,奈斯比特在北京录制一档电视节目,节目嘉宾还有一位中国商人王巍——中国首批并购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的会长。王巍是奈斯比特的“粉丝”,节目后,王巍向奈斯比特建议写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关于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崛起以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前景的书籍简直是不计其数,但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您在《大趋势》一书中所做的那种分析。”
王巍以如下“说辞”打动了奈斯比特:中国的崛起越来越成为一个国际大事件,如果不写中国,谈不上一个真正的“大趋势”,如果把中国纳入,则会丰富你的科学和观点。“第二,我开玩笑说,人们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看,‘革命是身体的本钱’。我说你需要一个新的革命,写这本书会让你年轻十岁二十岁。”奈斯比特心动了,但是王巍说,我先在中国给你安排几场演讲,之后你再决定。
“将学科移植到天津来了”
演讲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共进行了五场,参加者有政界和商界人士,场场爆满。中国50岁上下的听众则人手一本当年买的盗版《大趋势》,请奈斯比特签名。最震动的一场演讲是在天津,“南开大学的一位副校长,当场背诵了一大段《大趋势》的原文,令奈斯比特感动得热泪盈眶。”王巍说。
奈斯比特最终下定决心要书写中国。王巍帮助联系了时任天津市长的戴相龙,戴相龙与奈斯比特见面后,欢迎他到天津建立研究所。正好,接洽此事的天津市副市长崔津渡是天津财经大学校友,于是“奈斯比特中国研究所”就在2006年落户到了天津财经大学。“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奈斯比特不仅是一个个体,在大百科全书中,他还是一门学科。他退休很多年,许多事情都不做了,这相当于重新启动了这门学科,并且把它移植到了天津。”王巍说。
“中国大趋势”项目随之启动。项目团队由天津财大和南开大学的老师和学生组成——天津财大的王育琨博士和南开大学的周云波博士、吴帆博士作为项目组的三位中方主任,20多位来自两个学校的本科生和硕士生负责资料收集等基础工作。
“任何社会变化都是从底层开始的”
项目组需要做的就是搜集报纸信息,摘编并翻译成英文,提供给奈斯比特。周云波和吴帆则负责把关。吴帆介绍说,在奈斯比特指导下,项目组选择了100多个城市的报纸,“有的是省会或经济发达城市,有的则是二三线城市。考虑到内容覆盖面的广泛性,最后选择的大多是各地的日报。”奈斯比特对于素材的选择有明显的奈氏风格。
“首先,他不要国家级的报纸,而是用一些地方的报纸。他希望更多地了解自下而上的变化,看老百姓的想法,变化在哪里。”吴帆说,“他认为在看上去不是那么轰轰烈烈的变化中,可能蕴含着真实的趋势。”“他的思想观念是,任何社会的变化都是从底层开始的,不同的小故事就可以拼成一个发展趋势。”
周云波说,“他当年的《大趋势》就是这么写的。”其次,奈斯比特不要带有倾向性的报道。“一些深度报道的媒体就没有选,因为他要的仅仅是事实性的东西。我们一开始会把点评和评价性的内容给他,但他说不需要这种先入为主的判断。比如广州市政府今年承诺解决多少百姓的住房问题,他不要这种‘承诺’或‘将要’的东西,他要的是年底兑现了多少。”吴帆说,“这是他能保持客观的一个基础。”
“他的独特之处是善于对碎片化的信息作出整合。报纸上的信息是比较零散的,涉及各个方面,覆盖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经济政治改革,但他能够从碎片中找到规律性。”吴帆说。奈斯比特分析法尽管年事已高,但是在吴帆看来,奈斯比特仍然保持着很高的敏锐度。“在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细节中,他能够看到趋势。”
改革越多,中国模式越有效
选取负面报道比较少的党报作为素材来源,能否保证此书的全面性?奈斯比特说,他的结论并非完全建立在报纸的报道上,“我和妻子去了中国许多地方,与中国各个阶层的人交谈,并且也参考西方对中国非常尖锐的报道。”
尽管如此,书的整个基调仍然对中国褒扬有加,甚至不乏溢美之词。全书分析了支撑中国新社会的八大支柱:解放思想;“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摸着石头过河;艺术与学术的萌动;融入世界;自由与公平;从奥运金牌到诺贝尔奖。“这八大支柱中蕴含着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奈斯比特告诉记者。
他眼中的“中国大趋势”可总结如下:中国正在创造一个崭新的“纵向*”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它的新型经济模式已经把中国提升到了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而它的政治模式也许可以证明资本主义这一所谓的“历史之终结”,只不过是人类历史道路的一个阶段而已。奈斯比特坚定地相信“中国模式”将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影响世界。“对别的国家来说,改革越多,中国模式越有效。”
定居中国想在天津买房子
奈斯比特格外重视教育,他认为未来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在这方面,他向中国提出了善意的建言。《中国大趋势》认为,中国能否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体制的转变,必须把学生从家长制、以考试为中心的体制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独立思考。如果教育和其他机构依然坚持等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