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貌与大洪水
山海经的故事从距今万年说起。那个时候的地理环境与今天不同。读者读山海经要注意到古今地貌的变化。如果对古地貌的认识不清楚,也要增加阅读的困难。
在距今万年以前,黄河土地不是今天的样子。那时候,从渭河到黄河的河道不相通,中间被山地隔成两段。西面的一段,今天的渭河积聚起来一片大湖。大湖西边的土地叫作“六盘山”,渭河就是从六盘山里发源出来。大湖东边,渭河和黄河中间的土地叫作“豫西山地”。从豫西山地往东是黄河河段。那时候的黄河是一条海沟。今天的华北平原,河南平原,黄淮平原也浸没在海水下面。在燕山的南边,今天的河北和山西的北部有一条河,叫作“桑干河”。在1万年以前,桑干河又宽又长,北边的黄河水直接从桑干河流进大海。海水有过低落的时候。在海水低落的时候,今天的渤海没有多少水,两个半岛,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也连接起来。
古人在山洞居住:
在桑干河的南岸(中条山和太行山的北段),在山东丘陵,在豫西山地,在黄河北岸的山西南部,在发源渭河的六盘山,在秦岭山地,这几块山地分布着“古中华人”。
从公元前6千年以后,古人开始移向平地。到了公元前4千年,古人广泛分布在平地的水边,这样的地方考古叫作“台地”。古人为什么从山地移向平地?古人居住地的迁移为什么从距今万年以后开始?这件事与古地貌的“大洪水”有关。
在万年以前,爆发了一场世界性的大洪水。地表气候变暖,从“冰期”进入“暖期”。地表变暖引起了海水上涨,海平面上升,年轻的“冲积平原”在这个时期形成。山海经人从山地(的山洞)走出来,走向水边平地,走向平原。人类的黎明开始了:建起了“穴屋”,组成村落,烧制陶器,实现了对“野生粟”的熟食,狗的饲养也从这个时期开始。人类的第一种关系,始族关系建立起来,告别动物界,开始以“社会”的方式生存。
这些土地上的古人是“最早说汉语”的人群。这些人口说的“汉语”叫作“古汉语”。但是,在从距今万年到距今6千年这4千年里,古汉语还没有最后形成。这个时期古人说的话就叫作“方言”。在山海经书中就是用方言说的。这些方言经过了古汉语的翻译,仍然象是外国话,增加了读书的困难。
山海经的故事就是这几块土地的古人对自己的讲述。古人讲述了他们从山地向平地迁徙的经历。
从距今万年到距今6千年这4千年间的古人过着怎样的生活?那个时候,没有人工生产,不但没有像今天这样的工厂,城市,就是像今天农村的种植生产和饲养生产也没有。那时候的古人采集自然的食物,嫩叶,树果,小动物,采集到什么就吃什么,一个地方的食物吃光了,就换一个地方。请读者记住,距今6千年以前的古人不生产。
在今天,社会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不同的“领域”,有部门,集团,家庭等等复杂的关系。古人的关系没有这么复杂。那时候,古人组成了原始的“氏族”。这原始的氏族叫作“始族”。
说到这里,已经将山海经介绍给读者了。当你翻开书时,你已经在和古中华人喝茶聊天,促膝而谈。你聆听到我们的祖先对后代的教诲,你知道了我们中华人走过了怎样的童年时期。这个时候,你受到感动,热泪盈眶。朋友,读一读山海经吧,它将使你体味生活的深邃,感受社会脉搏的跳动,扩大对人生的胸怀。8千年古人的亲口讲述,这是古今中外的一大奇迹,是世界民族中仅有的。 。。
山经,海经,荒经--巫家
山经,海经,荒经
古书“山海经”约三万字。从书的记载看,明显分做三个部分:山经,海经,荒经。这三个部分反映了三个时期,山经时期,海经时期和荒经时期。
山经时期
山经时期包括了从社会开始到动物崇拜的早期,记录了始族迁徙(的史诗),不晚于公元前4千年。这个时期“成千上万个始族林立”,众多的始族各说各的话,叫做“方言”。这些方言各自流传着,汇合进汉语以后由“古汉语”记录成山经。古汉语大约在公元前三千五百年开始形成。开始形成的古汉语只是在一小块地区使用。这一小块地区在今天的黄河下游,叫做古河道。在“古河道”地区汇合了四面八方的“方言始族”。方言始族逐渐形成了统一的语言。这统一的语言叫作古汉语。到了公元前三千年,始族方言与古汉语的汇合达到高潮,为古中华奠定了语言基础。以“古河道”为中心的古汉语巫祠对始族史诗和巫祠遗址的资料作收集和整理。这个时期的山经是口传的,没有文字。大以后,有了文字,才由文字记录下来。简单说来,山经部分这样成书。
海经时期
公元前4千年以后,出现了“巫祠”。公元前3千年古汉语巫祠进入辉煌时期,公元前2千年进入晚期。从这个意义讲,海经时期也就是巫祠时期。巫祠收集和整理了山经,流传下来。古汉语巫祠整理的是古资料,表达的是古汉语巫祠时期的思想认识。
海经是对巫祠的记录。准确的说,是巫祠的信徒对巫祠辉煌时期的考古记录。巫祠衰落以后,它的信徒一方面保存和流传山经,一方面“追忆”和“收集”巫祠的遗迹,(巫祠是今天的话,用海经的话叫作“人”和“国”)。海经描述了巫祠的塑像和绘画。这些人,国,塑像和绘画被司马迁称作怪物,被鲁迅称作巫书。
荒经时期
公元前2千年以后,巫祠衰落,这是因为“商”兴起了。商兴起了,巫祠退出了“历史舞台”。巫祠时代的那些人和国成为残迹遗址。大约在商周之际,巫祠的信徒和后代再度兴起,一方面对巫祠的资料收集和整理,一方面制作了新的崇拜。新的崇拜叫作“帝俊”。帝俊崇拜存在到东汉年间。关于帝俊崇拜收集在荒经部分。
山经,始族史诗
山经1万5千字,分作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和中山经5个部分。这是对山经地区的划分。山经时期从社会开始到公元前四千年。这个时期没有怪物,也没有神崇拜,只是讲巫祠的位置,有什么水流,有什么金,玉,颜料,有什么动物,有什么植物,这些动物和植物能治什么病,等等。山经时代的巫收集,整理,宣讲的这些内容都与始族生活相关,可知这个时期的巫还没有从始族中脱离出来,宣讲实实在在的“知识”,很类似今天的“唯物论”。因为是实际的知识,保留了距今六千年以前的记录,因此是全书最有价值的部分。读了山经可以知道,黄河流域的始族人曾经频繁的迁徙,过着采集的生活,口头流传着起源史诗。距今五千年以后,这些原始的记录不再为后人理解,成为了一道历史之谜。
南山经
南山经记录了“鹊人”,“柜人”和“丹人”3支始族。
鹊人在山东丘陵。柜人在六盘山。丹人在秦岭东段,今天的丹江。公元前4千年以后,这3支始族的后代先后的迁徙到了黄淮平原地区。祖先的“史诗”也带进了这个地区。这个地区称作“南”,这是因为古汉语氏族的中心在河北,河南,山东三省交界处的“古河道地区”。南山在古河道的南边。
柜人的语言中保留了明显的“秦方言”。
西山经
西山经记录了“华人”,“周祖先后稷”以及“生存在渭河北的2支始族”。华人起源了著名的“女娲神话”。西山的地区包括了渭河南北的大片土地。因为渭河大湖还没有消失,西山人生存在大湖的以东以西两块地方。
书中有一段关于女娲的记载,记载说,
栗广之野,有神十人,横道而处,曰女娲之肠。
这一段话记载在荒经里,可是,讲的事情,女娲,却是山经时候的事情。商人和周人是说汉语的,但是在广大的地区不说古汉语,周人的祖先华人也不说古汉语,这就象今天的汉语和少数民族的语言一样。当少数民族改说汉语时,他们的文化也翻译成了汉语。女娲之肠这段话也是这样。我们将这段话回复到原始族的传说,就发现这是一段始族的起源史诗:
我们女娲始族在始祖的时候有十支“肠”(肠,实际上是连接新生命的“脐带”),这十支肠栖息在“栗广”的水边和山坡下,这十支肠生出了我们这一支始族,我们始族的名字就叫做“娲”。(娲是对脐带的音译,肠是对脐带的意译)。
上面一段话是娲始族的起源传说。这段话由周人(的祖先)翻译成古汉语,就有了栗广,神,横道这些话。将字义(肠)和发音(娲)分开,并且将娲字加个女字做说明。娲是肠的意思,在这段话中看不见了。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山经时代的始族人处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天真地猜想自己的起源。娲这支始族人从今天的西安地区向东扩散到了河南,山西,女娲的传说被当做中华人的起源,在更大的地区里流传。
北山经
北山经记录了后人称作“冀”地区的几十个巫祠的遗址。在北山经已经看不到始族史诗。著名的“商”的祖先起源于这个地区。前面说到古河道地区。北山经人是古河道地区的重要移民。
东山经
东山经记录了从桑干河边向南迁徙的几支始族。大洪水以后,大片的平地显露出来。这是华北平原的形成时期。东山经人一路“水行”南下,到达了山东丘陵。
中山经
中山经记录了“伊洛河”地区的始族,伊洛河始族是著名的“伏羲人”。
海经,图画和塑像的记录
古书有图,今书只有文字。今书的图是后人补画的,少年鲁迅描画的图也不是原图。
原图是对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