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富士康的神秘面纱:富士康真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揭开富士康的神秘面纱:富士康真相-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幸的是,作为任劳任怨的‘打工仔’,中国制造得到的回应多是抱怨和诋毁,唯独缺少尊重。近几年,一系列针对中国制造的反倾销、食品安全、技术壁垒等围堵风潮,也迫使我们重新认识‘打工仔’经济模式在世界的形象和地位。另一方面,从目前的处境看,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打工仔’,靠出卖廉价劳动力挣得的外国人低廉的加工费,靠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些外汇美元储备,又在美国人的操纵下不断地贬值,已经或将要遭受巨额的损失。这也迫使我们重新认识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目标,也使我们不能甘于做一个制造大国,同时也要做一个金融大国,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要在世界上拥有中国的金融话语权和定价权。”
  应该说,这些分析是深刻而理性的。但是现实是多么的残酷,这些评论者能回答下面这些具体的问题吗?第一,在当前的中国制造当中,富士康的业绩是不是最出色的?中国大陆企业中谁可与富士康相比?
  即使是媒体一再赞扬的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不也挖了富士康的人,学习模仿富士康的代工模式?只是它不聘用那么多高薪台湾员工,劳动力成本更低罢了。再者,年销售收入300亿元的比亚迪如何与年销售收入近万亿元的企业巨人相比?
  第二,即便代工没有前途了,我们还是首先要承认富士康的代工模式已经创造了奇迹。而我们认为有前途的自主品牌似乎到现在还没有创造前途的例证,我们能列举出一家中国大陆自主品牌做得更好的企业吗?“代工没有前途,自主品牌有前途”的结论是如何论证出来的?
  第三,代工模式、富士康模式实际上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模式,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存在很多弊端,但也有它的优势,特别是在吸纳就业方面特别适合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中国。难道我们真的不需要富士康这类劳动密集型产业了吗?我们有什么产业能够承接解决中国庞大的劳动力就业问题?金融业?房地产业?

引   子(7)
第四,新型产业怎样建立?不是要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而来吗?我们有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做得很好,才有资格谈论转移和转型,没有转什么呢?这是中国经济的迷茫,也是中国经济的症结。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专家、学者、企业家们,我们如何面对和解决以上这四个问题?
  我们对制造业还很无知?
  从媒体的报道来看,我们对富士康的了解还很不够。媒体对富士康员工人数、销售规模、生产产品、组织结构、公司架构等基本情况的报道错误很多,对富士康模式也了解不深,对“代工”的理解还停留在组装层面。如此,在评论时就难免妄言妄语。富士康新闻负责人刘坤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曾说,中国制造是一分一分地赚钱,希望大家能对中国制造和富士康有些许的敬畏之心。这是肺腑之言。对富士康的过度挞伐和妖魔化,正说明中国社会的扭曲和不成熟。
  中国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时,首先要实现工业化。西方国家在100多年前就实现了工业化,中国大陆这100多年来经历了诸多波折,但还没有实现工业化。台湾是实现了工业化的地区,因此才产生了富士康这样的世界级企业。中国大陆改革开放30年,还没有产生一家国际性公司,2009年开始,华为被认为是唯一的一家。没有实现工业化的中国大陆企业还不知道怎么做产品,怎么样做企业。这样说,有不少人会反对,但你能解释中国30年来没有产生国际化大公司的原因吗?工业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发展成熟的过程。经过了工业化,你会知道,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能超越的。工业化还需要成本,有的时候投入可能还没有回报,甚至要亏损,但你必须容忍,才能完成这个过程。任何回报都是需要代价的。而当今中国人急功近利,想不要过程就一夜暴富,也不想付出代价和成本,却要得到最好的回报。
  一位台商在谈及大陆年轻人的行为和心态时说:“年轻员工动不动就提出‘离职报告’,抗压力能力普遍不足。”而员工的离职原因经常让他看得哭笑不得,比如才工作三个月就想当部门主管,还有员工认为自己的很多“建设性意见”没能被老板采纳,“很多年轻人事情还没沟通完、解决完,就先嚷着要辞职”。从国家经济层面来讲,现在在资源领域获取利益要轻松得多,而搞制造业太累,还赚不到钱。国内好多企业老板就放弃了制造业,挤进房地产。而此时,地多人少的美国却在限制炒房。美国征收物业税,房子越多,税率越高。美国对第二套房交易征收50%的交易所得税,这样做就是为了限制资本、资金和资源进入低端的房地产领域,让这些资源进入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从而保持经济的竞争力。
  在改革开放30年的过程中,中国开始从制造业起步,走工业化之路。特别是农民从田野里走进工厂打工,从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遭遇到了商业化和信息化的强烈冲击。商业化讲求利益最大化,通过各种手段,达到无本万利的目的,投机取巧被看做是聪明。亏本的事情没有人愿意做。信息化是一种按钮式生活,有什么需求,敲击一下键盘,按一下按钮,就解决了。高科技给人们带来了享受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也带来了荒诞,因为我们已经不知道结果是怎么来的,我们已经抛弃了过程。可以说,在没有实现工业化的情况下进行商业化和信息化,就会扭曲社会,也会扭曲人的心理。
  如果以商业化和信息化的思维去考察,开工厂的都是傻瓜,中国不应该开这样的“血汗工厂”,富士康这样的工厂就是要取缔。可是我们是否想过,如果没有富士康这样的工厂,中国还能制造什么产品?中国的经济竞争力从哪里来?中国这么多劳动力去哪里就业?国有的电力、石油、金融等企业很好,福利也好,但那些农村来的孩子有几个能挤进去?实际上,从工资、福利等方面讲,富士康已经算是同行业国内最好的企业了。但它并不完美,我们也不能苛求它完美。我们的一些记者、学者们,在富士康已经成为业界巨人、年销售收入接近万亿元的时候,还说富士康的代工没有前途,就显得无知而蛮横了。我们的很多学者、记者,没有经过工业化的熏陶和教育,就更不用说那些刚从农村出来的年轻人。当他们站到工业化巨人面前,走上流水线的时候,就不仅是困惑,可能是心理的冲撞,在尴尬之余走向了绝望。但是,这仅仅是富士康之过吗?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已经扩大为关于中国制造的一种论战。
  我们进行归因评析的时候,应该首先从商业、企业的视角去观察了解富士康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它过去为什么会取得成功,然后才能教导它如何去转型,也让中国企业从中有所借鉴。这时候,我们突然发现,大陆媒体过去几乎对这个企业巨人相当陌生,至今没有一篇关于富士康的完整的企业、管理、财经方面的报道。这不也是媒体责任的缺失吗?为此,我将个人多年来追踪富士康的所得进一步整理,写成此书,揭秘富士康成功之道,描述富士康模式,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富士康,而不是一个被妖魔化的富士康,参与到当前关于中国制造业的论战中。我是一个具有批判精神的财经作者,批评,不仅仅是针对企业和企业家的,对民粹的批判更需要勇气。
  

第一章  富士康之城(1)
2006年5月,一名记者在富士康门外走了一圈,写了一篇“血汗工厂”的报道。富士康开始为外人所关注。2010年5月26日,因发生第11起员工跳楼的事件,富士康龙华科技园区第一次向媒体打开大门。200多名中外记者涌了进来,在这座城中之城,以惊诧的目光审视这个矗立在眼前的企业巨人。大家发现,除了“血汗工厂”和“跳楼事件”,国内媒体几乎没有一篇关于富士康企业和经营的完整报道。大家有些迟疑和茫然: 在全球拥有90万员工的富士康到底是一家怎样的企业?
  龙在中华
  驱车从深圳梅林关出关接梅观高速,远远就看到一个大路牌:“富士康——华为”。
  东边是华为,西边是富士康。中国最大最神秘的两家制造和科技企业,就坐落在这条高速公路的两旁。富士康很神秘,不对外开放。华为更神秘,虽然书店里有不少关于华为的书,但没有一本是经采访后撰写的。华为总裁任正非除了1988年在《深圳特区报》的一篇大型科技报道中留下30多字的采访记录外,至今没有接受过任何媒体的采访。
  有意思的是,富士康和华为都是1988年在深圳设厂创业,前者是台湾的民营企业,后者是大陆的民营企业。
  富士康总裁郭台铭曾经当过兵,在距离大陆最近的金门服过役。华为总裁任正非也是军人出身,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以下简称基建工程兵)第二十二支队研究所做技术兵,后来随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深圳,率7名员工创业。
  富士康在深圳开设的工厂设在深圳西乡崩山脚下,租了一栋五层楼的厂房,厂房周围全是荒草,不具备供水供电设施,台湾人给家里打电话也只能过香港去打。
  从广东丰顺招来150名员工后,郭台铭站在荒草中给大家训话:“这里将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工厂!”下面有人偷笑:“这个台湾老板真能吹。”此时的郭台铭可能是有些心虚,他把自己的这家工厂取名为“海洋电子接插件厂”。接插件就是电脑连接器,好比一般机器的螺丝钉。产品很微小,工厂很微小,沧海一粟,所以取名“海洋厂”。当时,到深圳投资的外资企业很多,其中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