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眉批(全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故纸眉批(全本)-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909年的励志诗
在一般人的记忆中,一百年前的1909年没有特别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此时距1898年的维新变法运动已十年有余,当年支持维新的皇帝光绪和反对维新的太后慈禧都已于前一年(1908年)相继辞世。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要两年后才发生,“五四”运动是十年之后的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则要等12年,而距离新中国的成立还有整整40年。
  可是,1909年依然不平静。这是大变革的前夜,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潜流暗涌。这一年,50岁的袁世凯迎来了他政治生涯中的“冬眠期”。袁世凯靠小站练兵起家,受到晚清重臣李鸿章的赏识和推举,于1901年当上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1907年调任军机大臣,成为中枢重臣。在1901年到1908年间,袁世凯大力推进新政,废科举,建学校,办新军,筑铁路,成效不凡。在这个过程中,袁世凯的势力也发展壮大,形成了日后所谓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爱新觉罗?溥仪继承了皇位,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摄政。载沣本来就与袁世凯政见不合,更因袁世凯在戊戌政变中出卖光绪皇帝一事而心怀怨恨,一度“铲除”袁世凯,后来害怕激起北洋新军兵变,遂于1909年1月将袁世凯“开缺”(解职)回乡,理由是袁有“足疾”。
  位高权重的袁世凯突然被清廷解除了所有职务,这堪称1909年中国政坛的一次大地震。不但很多中国人感到意外,就连国际社会也“深感震惊”。袁世凯被解职后两小时,美、德、英等国的驻华大使在英国使馆召开紧急会议,商议采取统一行动;次日,各国大使再次在美国使馆开会。德国外交部甚至宣布,鉴于中国局势不明朗,德国将推迟从中国撤回远征军的计划。国际上的媒体报道和评论了此事。《纽约时报》评论说,袁世凯被解职后,中国将会发生更多的“革命暴动”;《泰晤士报》指出,清廷解职袁世凯的公告冷淡无情;《芝加哥每日论坛报》认为,袁世凯被解职标志着中国的新政(改革)将就此停滞……
  外国人的判断并没有得到印证。被解职的袁世凯并没有利用自己掌控的政治和军事势力向清廷发难,而是“温顺”地回到了河南安阳的洹上村,过起了“烟蓑雨笠一渔舟”的赋闲生活。他还将自己披蓑衣、戴斗笠,悠然垂钓的照片送到上海的《东方杂志》去发表,目的当然是向朝廷表态:我老袁很享受这种优哉游哉的赋闲岁月。
  实际上袁世凯是在韬光养晦。他知道,当年的商朝名相伊尹在朝中遭人诽谤,不得已而选择隐居,隐居的地点就是洹上村。三年后,商王亲自到洹上村礼请伊尹回朝。在内心深处,袁世凯是以伊尹自比的。他为自己的“垂钓照”写了两首诗,名为《自题渔舟*二首》,其中的一首是:“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另外,他在1909年还写了一首《登楼》:“楼小能容膝,檐高老树齐。开轩平北斗,翻觉太行低。”这两首诗明明白白地道出了他身虽隐居、心雄天下的心态。
  袁世凯果然等到了机会。两年后,辛亥革命爆发,清廷不得不请袁世凯重新出山。这次,他坐收渔翁之利,一面逼着清帝退位,一面与革命党讨价还价,为自己谋得了大总统之职。看来,袁世凯在人生低谷时所写的励志诗并非虚妄。
  同样是在1909年,22岁的蒋介石正在日本士官预备学校读书,他也写了一首诗《述志》:“腾腾杀气满全球,力不如人万事休!光我神州完我责,东来志岂在封侯!”作者的志气亦为不小,“东来志岂在封侯”,后来的蒋介石成了“委员长”、“总统”,地位远在“封侯”之上。
  还是在1909年,年仅16岁的毛泽东离开家乡,外出闯荡。离别之际,他给父亲写了一首诗《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诗中的那份志向、那种决绝丝毫不逊于前人。毛泽东后来成了新中国的缔造者,其业绩妇孺皆知,不必赘言。
  中国古代有“一诗成谶”的说法,三位大人物在1909年都写下了励志诗,他们后来都实现了自己的志向,他们的诗成了“谶语”。仅从这一点上看,1909年就显得很特别,因为此后中国几十年的命运,都与这三个人密不可分。
   txt小说上传分享

民国时期的“封口费”
利用“封口费”来收买新闻记者,以达到“有偿新闻”和“有偿不新闻”的卑劣目的,这样的事情“古已有之”。远的不说,仅民国时期就出过好几起。
  1915年,袁世凯要复辟帝制,为了取得舆论的支持,派帝制分子、《亚细亚日报》总编薛大可带30万元巨款去上海“运动报界”,同时还派人到广州去贿赂报纸和报人。当时,北京的《国华报》、《国权报》、上海的《大共和日报》、《时事新报》、长沙的《大公报》、广州的《华国报》都接受了袁世凯的贿赂。被派到广州收买报纸的人,到达广州后,对广州各报馆每家每月一律送银元“三百”(折合现在人民币约万元)。对报纸发行人、编辑、记者也大加笼络,发干薪、送宣传费、给红包等等。那些接受了袁世凯贿赂的报纸和报人,其论调便以筹安会的意志为转移,颂扬袁世凯的“雄才大略”,随后又声讨反袁的蔡锷将军。
  当然,真正的新闻人是不会被金钱收买的。袁世凯曾派人携15万巨款贿赂著名报人史量才和他执掌的《申报》,遭到了史量才的断然拒绝。史量才拒绝之后还在1915年9月3日的《申报》上以“答读者问”的方式刊出《本馆启事》:“有人携款十五万来沪运动报界,主张变更国体”,“所有馆中办事人员及主笔等,除薪水分红外,从未受过他种机关或个人分文津贴及分文运动。此次即有人来,亦必终守此志。再本报宗旨,以维持多数人当时切实之幸福为主,不事理论,不尚新奇,故每遇一事发生,必察真正人民之利害,秉良心以立论,始终如一,虽少急激之谈,并无反覆之调。此次筹安会之变更国体论,值此外患无已之时,国乱稍定之日,共和政体之下,无端自扰,有共和一日,是难赞同一日,特此布闻。申报经理部、主笔房同启。”用现在的话说,这不但拒绝了贿赂,而且还把行贿者给曝了光。还是在1915年,梁启超写了一篇题为《异哉所谓国体问题》的文章,批评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的做法。袁世凯得知这一情况后,赶紧派人找到梁启超,要以20万元巨款买下此文。当时的20万元巨款超过现在上千万人民币的购买力,但梁启超不为所动,毅然决然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政论文章,随后又和他的学生蔡锷一起策划了护国运动,最后终于挫败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阴谋。
  十年之后,1925年,著名报人邵飘萍支持郭松龄倒戈,反对军阀张作霖,并促成了冯玉祥和郭松龄的联合。他在《京报》上不断地发表通讯和评论文章,揭露张作霖的罪行。张作霖慌了神儿,赶紧汇30万元巨款给邵飘萍,想以此让邵飘萍“封口”。可是,邵飘萍断然拒绝了,他不但把钱退回了,而且还说:“张作霖出30万元收买我,这种钱我不要,枪毙我也不要!”。这让张作霖非常气愤。张发誓:打进北京城就要枪毙邵飘萍!1926年4月,张作霖攻占了北京,邵飘萍果然被杀害了。
  将民国时期军阀们收买报人和报馆的做法与今天的“封口费”事件作比较,我们不得不感慨:现实和历史何其相似乃尔!出了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捂住”,不要让外界知道,为此就要想方设法收买记者。面对金钱的诱惑,总会有一大批人放弃原则和操守,成为“端着新闻饭碗的丐帮”,这一点也是古今一致的。还有一点一致之处是:金钱固然可以收买一些人,但它永远不能收买所有的人。真正的新闻人不会为了“封口费”就泯灭了良知,就放弃了自己的职业操守。他们一定会秉笔直书,让人们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当年有一批新闻人拿了袁世凯的干薪和红包,对袁世凯搞起了“有偿新闻”,但是,史量才站了出来,他一个人就把这场精心策划的把戏全揭穿了,他一个人就破坏了一个大军阀和一批无良报馆之间的共谋。今天的“封口费”也与此类似,一批没有操守的记者拿了干河煤矿的“封口费”,可是西部时报驻山西记者戴骁军拍下了双方交易的照片,中国青年报随后的报道揭开了新闻界这耻辱的一幕。正因为有了良知和正义的坚守,所以我们才不会对未来过于悲观。
  我们当然要进行反思: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记者去拿“封口费”?他们的新闻理想和职业操守到哪里去了?我相信,很多人在刚刚踏入新闻界的时候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学习新闻史的时候,他们佩服梁启超、史量才、邵飘萍等人,甚至还立志向这些人学习。可是慢慢的,一些人就蜕变成了拿“封口费”的角色。在转变的过程中,他们个人的因素当然是主要的,但是,我们的社会环境就没有一点责任吗?我一直认为,金钱对新闻的腐蚀远不是最主要的,目前对新闻最大的干扰仍然来自强权势力。“强权新闻”和“强权不新闻”对中国整个新闻事业的摧残和伤害才是最致命的。中央电视台的敬一丹曾经跟*总理说过,“焦点访谈”的许多批评报道胎死腹中,被“说情”掉了。能够到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去“说情”的,会是凡夫俗子吗?显然不是。中央电视台尚有这样的遭际,地方媒体的苦衷就更不用说了。
  当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常常“不得不”向强权势力屈服的时候,新闻的真实性和公正性其实就已经受到严重侵害了,新闻记者的理想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