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谷,槐,桐,芍药,门冬”都是古汉语词语。
第7山
“又北十里,曰超山,其阴多苍玉,其阳有井,冬有水而夏竭。”
“井”,人工井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以后出现,这里是泉。可知井源出薄方言。
“十里”,小块的人口稠密的平地。
第8山
”又东五百里,曰成侯之山,其上多熏(木旁),其草多(鹿下加京)。
第9山
“又东五百里,曰朝歌之山,谷多美垩。”
“成侯”,“朝歌”都是商语,朝歌是“纣王的都”。因为殷墟的发现,朝歌被认为在安阳。这里的成侯,朝歌在洛阳西。朝歌可能在洛阳平原而不在安阳。第6山以后大量出现商词语。(语言的突然变化表达一段历史的时期:公元前4千年以后的千年间,东方的喾崇拜曾经传播到伊洛,这1篇的语言留下来古汉语的痕迹。)
第10山,“又东五百里,曰槐山,谷多金锡。”
第11山,又东十里,曰历山,其木多槐,其阴多玉。”
从这一山开始进入洛阳平原。
第12山
”又东十里,曰尸山,多苍玉,其兽多(鹿下加京)。尸水出焉,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美玉。
尸水,南流注于洛水:这是源自豫西山地的流水。随着黄河海沟消失,这条水向东延伸就是著名的古黄河济水。
第13山
“又东十里,曰良余之山,其上多穀柞,无石。余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河,乳水出于其阳,而东南流注于洛。”
可知,在黄河和洛河中间。
第14山
“又东南十里,曰蛊尾之山,多砺石,赤铜。龙余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洛。”
第15山
“又东北二十里,曰升山,其木多穀柞棘,其草多藷蕙,多寇脱。黄酸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璁玉。”
第16山
“又东二十里,曰阳虚之山,多金,临于玄扈之水。”
因为考古,知道了河南裴李岗文化,找到了伏羲人。读中山经知道了薄人是芮城人的分支后代。在洛河到黄河之间是一片山地,叫作豫西山地。豫西山地从三峡以东渐入平地,直到嵩山,是著名的洛阳平原。在中山经时期,洛阳平原已经是人口稠密地区。这个时期,今天的渭河是一片大湖,与黄河不相通。这个时期的黄河叫作济水,济水与洛河衔接。芮城人向南迁徙,有三峡东和三峡西两个通道。
第2篇
中次二经
这1篇记录了夏祖先
“济山之首,曰辉诸之山,其上多桑,其兽多闾麋,其鸟多鶡。”
第3山 发视山
“又西南二百里,曰发视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砥砺,即鱼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伊水。”
伊水在今天的地图上找不到。伊水是从豫西山地流向渭河大湖的水。对于这条水,山地西的始族叫作丹水,山地东的夏人祖先叫作伊水。西流注于伊水,那就是伊水的一条支流。可知,这1支济始族从豫西山里走来。
第4山 鲜山,
“又西三百里,曰鲜山,多金玉,无草木,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鸣蛇,其状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磬,见则其邑大旱。”
鸣蛇,在渭河叫作肥遗。
第5山 阳山,
“又西三百里,曰阳山,多石,无草木。阳水出焉,流注于伊水,其中多化蛇,其状如人面而豺身,鸟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见则其邑大水。”
“化蛇”和“鸣蛇”在西山经叫作“肥遗”。这是画在巫祠墙壁上的图画。人面而豺身,叱呼,是对求雨的描绘。
第6山 昆吾山
“又西二百里,曰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彘而有角,其音如号,名曰(龙虫)(虫氐)食之不眯。”
昆吾,这1支夏人始族后来为大商人所灭。
第7山
“又西百二十里,曰姦(草头)山,姦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有木焉,其状如棠而赤叶,名曰芒草,可以毒鱼。”
第8山
“又向一百五十里,曰独苏之山,无草木而多水。”
第9山 蔓渠山,
“又西二百里,曰蔓渠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伊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洛。有兽焉,其名曰马腹,其状如人面虎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这1条伊水是说发源于豫西山地,流入洛水。
济山因济水而名,济水是黄河的古河道,这一经没有济字,也没有河字。这是因为这一经是“济氏族”在豫西山地时的记录,在收集整理的时候,济氏族已经迁徙到济山。
“有兽焉,其名曰马腹,其状如人面虎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腹”就是肠。“娲”从蓝田华人那里传到济山人这里就成了“马肠”。肥遗也改了名字,叫作鸣蛇和化蛇。
读到这里,济人的“身份”开始明确起来:
公元前六千年,有一支芮城人的分支从山西进入豫西山地向西迁徙,这一支人在洛河上游河段停下来,生存了不少于千年。洛河上游与蓝田的华人不过几十公里,只隔了一道山岗。千年的时间里,华人的文化(史诗神话)经由济人(不止济人一支始族)传到了洛河地区。公元前四千年以后,这一支始族迁徙到了济山(洛阳向西,直到渑池),以后,济人的分支一支又一支的走出去,汇合进了周人对商的斗争。留在济山的后代传唱这段祖先的经历。
第3篇
中次三经
下面是一篇“巫宣讲”的记录。从这一篇记录可以知道,伏羲人的中心在洛阳平原。这1篇描绘了萯人的领地千年间的变化。
“萯山之首”,
萯山地区在洛阳平原,洛河与黄河的汇合处,一块河间高地。萯,伏羲语,就是伏。伏羲语还有薄,济。周语有稷,漆,岐。稷与济同音。并非巧合。秦语有咸,县,士。华语有娲,华。
第1山 敖岸山,
“敖岸之山,其阳多雩yu孚(加王)之玉,其阴多赭,黄金。神熏池居之。是常出美玉。北望河林,其状如茜如举,有兽焉,其状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诸,见则其邑大水。”
“熏池”,“茜”,“举”都是萯方言(伏羲语)。
“河林”,河网地貌,与今天的地理不同,洛河的河道分作多道细流。“如茜如举”,方言,对河网的描绘。下一山说,“北望河曲”,“南望墠shan渚”,也是河网地貌。夏时代的萯人在这块土地上生存。
第2山 青要山,
“又东十里,曰青要之山,实为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驾鸟。南望墠渚,禹父之所化,中多仆累,薄卢。(鬼申)武罗司之,其状人面而豹文,小要而白齿,而穿耳以鐻,其鸣如鸣玉。是山也,宜女子。畛zhen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有鸟焉,名曰幼(鸟旁),其状如凫,青身而朱目赤尾,食之宜子。有草焉,其状如姦(草头),而方茎黄华赤实其本如藁木,名曰荀草,服之美人色。”
“密都”,(神)集中的地方。萯山时代崇拜动物,叫作神,渭河方言叫作帝。
“实为帝之密都”:帝,是渭河方言,都,是古汉语,这是书作者加的话。
“河曲”,也是河林,同一个地方。在渭河大湖时期,渭河与济水不相通。洛河水量大,成为济水的主河道,汇合处叫作河曲。和山说,“实为河之发都,”也是这个意思。这一经的五山,是同一个地区不同时期的五个巫祠,时间不少于千年。在敖岸时期是“如茜如举”,在青要时期是河林,在(马鬼)时期有枣和飞鱼,在宜苏时期有向北入河的河道,在和山时期河林形成九条河道。这一经记录了萯巫祠的历史。
第3山
“又东十里,曰(马鬼)山,其上有美枣,其阴有雩孚之玉。正回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飞鱼,其状如豚而赤文,服之畏雷,可以御兵。”
第4山
“又东四十里,曰宜苏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蔓居之木。滽滽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是多黄贝。”
第5山 和山
“又东二十里,曰和山,其上无草木而多瑶碧,实惟河之发都。是山也五曲,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苍玉。吉神泰逢司之,其状如人而虎尾,是好居于负山之阳,出入有光。泰逢神动天地气也。”
“是山也五曲,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是说,河网地貌在和山结束,从合山再向北开始有河道。
这1篇精心塑造了两个动物神:武罗女神,豹文。泰逢主神,虎尾。
萯山在洛河进入黄河(济水)的入河处,是伏羲后代建立起来的巫祠中心。这个时候是伏羲时期和夏(禹)时期的过渡阶段。
伏羲人曾经迁徙到洛河的源头,从距今八千年到距今六千年生存在洛河流域。这一经保留了伏羲方言:熏池,夫渚,仆累,薄卢,武罗,蔓居(渚,居是词尾音)。
历史没有伏羲人的记载,因为不使用古汉语,伏羲后代的信息丢失了。读到这些方言,可知伏羲的后代没有离开洛河。
崇拜的生命力是这样的长久,在今天仍然记得炎黄,记得华夏,将炎黄和华夏当作祖先。伏羲人创造了自己的崇拜,一代一代的流传,从伏羲语到古汉语,从夏时代到周秦时代,被崇拜流传,被文字记录。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夏时代 夏氏族
夏时代
公元前4千年以后,黄河土地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始族时代向氏族时代的过度时期。3块氏族发祥地,古河道,伊洛,渭河,伊洛处在中间地带。从公元前4千年开始,始族间聚散加剧,迁徙频繁。西来的,东来的,土著的,大大小小的氏族中心纷纷在伊洛建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