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鼓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温柔鼓声-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想必当时她一定嗅到了某些奇妙的气氛,看出我性格里隐藏着像“彗星撞地球”般不安的轨道,或发现了一些尖锐陡峭的棱棱角角。
  或许我的某些回答让她感觉,我和这个世纪的“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总是会吃些苦头的。
  攀爬的过程很久很久
  二十出头时我的确十分骄傲,骄傲到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骄傲的地步。至于我到底在骄傲些什么呢?到现在,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应该就是“半瓶醋响叮当”吧,自以为不同凡响,又不知道怎样才能让自己轰轰作响的人,总是最骄傲的。涉世未深的人,因为眼界未开,心胸也不大,最不可一世。
  当时我并没有看清,我的个性里装满了各种毁灭性的引燃物质:爱钻牛角尖、急躁(这两种性格其实是相容的)、冲动、任性、死爱面子、害怕批评又一意孤行……连我自己都觉得自己难搞,别人怎么会可能不觉得我难搞呢?
  我与生俱来的好处只有一个,叫做意志力坚强。
  接下来有几年,她的诅咒灵验了。一踏出校门后,我几乎没有做对过任何选择,不管是感情上的还是工作上的。我把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塌糊涂。大约有一两年的时间,我完全笼罩在一团槁木死灰的迷雾里,消沉到每天只穿黑色衣服出门、晚上独自喝闷酒昏昏入睡,好像没有一件事情让我愉悦。每天只像在忍受生活一样地活着。
  我想那时我离忧郁症只有一步之遥。还好再怎么绝望的我,到底还心存写小说的欲望,每一个还没有完成的故事,都是我唯一的希望,像陷在井底的人,抓住了一条绳索,起先,他也不相信那条绳子会让他看见阳光。但因为无事可做、无法可想,他只有一步一步抓着绳子练习爬行,朝着有微弱光芒的方向去,忽然有一天,他发现,阳光强到让他睁不开眼。
  这段攀爬的过程很久很久。三十岁以前,我简直历经过人生各种失败、生离和死别,所庆幸的是还有一口气在,所以还能够活出另一种可能性。
  相信自己的“可能性”,有时是唯一的救赎方式。
  “唉,真的活不下去了。”如果朋友们真的需要忠告的话,当他们对我这么感叹时,我总是想对他们说:“活着是需要一点耐性的。活得久,才能站在小山头上,欣赏自己走过的崎岖路线。”
  人的困境可能会持续很久,但在面对人生困境时,我所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找些事做,然后等待转机。别想马上扭转乾坤。
  我得把意志力转化成耐力。
  我很感谢,在最绝望的时候,我“钻牛角尖”的A型性格,都会很识相地躲起来,会有一种声音教我:试试别的可能。
  任性急躁的人其实有个优点,在不得不的时候,勇气通常会打败恐惧。“怕什么?就做吧。”
  一个习惯于面对太阳的人,必须了解,影子还藏在后面。
  习惯于求生,慢慢的,就会拥有阳光性格。这是饱经磨难后最好的礼物,虽然,不是每个饱经世事的人都能获得。如果只是消极地等待转机,没有尝试为自己坚持一些什么,受到再大的折腾,终究只会越来越虚无。
  “好像什么事情都为难不了你,你有一种企图要破除万难的阳光性格……”
  慢着,身为一个人,我们不可能“只”拥有阳光性格。其实,我有我的阴暗面,我的基因里,还住着一个爱钻牛角尖又急躁的人,冲动、任性、死爱面子、害怕批评又一意孤行的性格也不可能消失,在困境出现时,各种负面情绪像乱世里盗贼出没一样的难以控制。喏,一个习惯于面对太阳的人,必须了解,虽然阴影已被抛在后头,但是,它还藏在后面紧追不舍,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有我的阴暗面。
  只是我现在比较懂得安抚自己的负面情绪:镇静一些,有耐性一点,且看看命运怎么盘旋。活得久,才能站在小山头上,欣赏自己走过的崎岖路线。
  一个人,可以没有未来目标,不描绘生涯规划蓝图,只要记得当阴暗降临时,一有机会,就要往阳光多处走,还是可以走出一条灿烂温暖的人生道路!
  

换个观念变富有
只要在观念上转个小小的弯,我们也可以拥有更多东西,甚至拥有全世界。
  你曾有跟着团体旅游的经验吗?团体旅游比较有安全感,但总有摆不平的地方,因为每个人想逗留的地方都不一样。
  有个朋友跟着一个记者团从西班牙绕了一大圈回国,除了一脸倦容外,还夹带着些许的遗憾和不满。他说:“唉,真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啊!坐了二十多个小时的飞机到巴塞罗纳,我竟然连圣家堂都没办法进去!”
  “为什么?”
  “因为是团体行程,记者人数多达三十人,要去任何地方,都得经过表决,不能擅自行动。我们都已经到了圣家堂的门口了,表决的结果却是,只要在门口照照建筑物就好,大多数人要把时间留在外头的商店街买东西,我不好意思脱队行动,只能望着圣家堂兴叹。”
  有什么好买呢?“唉,还不是台湾就有的Mango时装、Camper鞋子的专卖店,听说那里的价格是台湾的七折,大家都抢了好几皮箱。”
  过去我曾经当过旅游记者,还好不曾遇到这种采购团。为了贪便宜而牺牲享受异国文化的时间,实在暴殄天物,太“不识货”了。
  我知道,台湾的欧洲旅行团常常有这种情况:明明已经到了卢浮宫,大多数人却把仅有的两个小时花在附近的免税店买化妆品,只跟卢浮宫外头的玻璃金字塔合照一张就算了。
  “最热衷采购的那个女记者还振振有词地告诉我:买回来的才能真正拥有,回家可以慢慢欣赏;把时间花在美术馆,看了半天,也一下子就忘了,没有一点拥有的实在感。”朋友说。
  其实,这些记者们的想法是很功利的,拥有比欣赏重要。但我觉得,就算从“想拥有”的欲望出发,只要在观念上转个小小的弯,我们也可以拥有更多东西,甚至拥有全世界。
  一个观念,拥有全世界
  我也是个贪心的俗人,但我有个欣赏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小小秘诀,那就是,每次要观赏一个展览时,我就会深呼吸一口气,对自己说:“好好欣赏哦,看过的都是你的。”我并没有搜集任何古董、珍玩的习惯,但我热衷于欣赏每一种展出。我会告诉自己,其实每个陈列品,看过之后都是我的东西,只是有人在帮我免费保管而已,看完每个展览,我的财富就增加好几亿。
  我乐此不疲地和自己玩着这个心灵上的大富翁游戏。
  事实上,生命有限,有什么东西是我们真正能永远拥有的呢?
  以前有人曾做过一个历史上的统计,就算你买了一块地,你平均也只能拥有它三十年;也就是说,对一块土地而言,江山代有“主人”出,各领*三十年。我们本来就不可能永远拥有一个人、一样东西,换个观念才会拥有更多。
  如果能改变对拥有的观念,那么我们每个人只会越来越富有。最贫穷的反而是想把“拥有”解释为“占据”的人。
  

能够吸收一点就好
只要吸收百分之五,任何文化性的活动,都可以在无形中增加你的功力!
  每个月,我总会听一两场演讲。
  有次参加一场有关西班牙文化的演讲,演讲人准备了很多资料,只可惜他的口才算是“还可以”的那一级,不是口若悬河的那一种,得要听者自己有点鉴赏力,才能够欣赏。
  但听完后,我倒觉得还蛮有收获的,因为我认识了一两位以前“素昧平生”的西班牙伟大诗人,如果不是来听这场演讲,恐怕我这辈子还不晓得他们的尊姓大名呢!
  走出演讲厅,当我还兀自沉浸在西班牙美妙而悲怆的诗歌中时,有一位不太熟识的女性朋友气嘟嘟地走到我身旁,对我说:“真是后悔来听这样的演讲,演说者组织力太差,东一段西一段,早知道他口才这么差,就不来了。”
  我尊重她的看法,或许她对诗歌并不感兴趣。但看她怨恨难平的样子,我忍不住问她:“往好处想,听了两个小时,难道你一点收获也没有吗?”
  “嗯……有啦,欣赏了几段影片,也听了一些诗,虽然我不懂西班牙文,但是觉得诗歌和音乐都蛮美的。”
  其实我们得到的东西差不多呀!
  “如果把它量化,你可以吸收的是百分之多少呢?”
  “百分之十吧!”我笑了,“从前有个演说家前辈告诉我,他说,一个成功的演说家,也不可能让听众百分之百接受或记住他的理念,只要听众能够吸收到百分之五的意义,他就算成功了,听众也算有所收获了,所以你的收获比标准还多了一倍呢!”
  她也笑了:“另外的百分之九十五呢?”
  “另外百分之九十五的力气,演说家将它花在让听众不睡着上头。”把演讲弄得有趣、动听,是个高深的学问,但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演讲者并不多。有个妙招可以应付:我们只好自己花力气不让自己睡着。
  只要吸收百分之五
  听演讲是社会大学的成长途径之一,有很多人已经很能在各种演说中自得其乐,而且乐此不疲。可别小看这百分之五,因为讲者在这两个小时内说的常是他好多年来的研究精华,不断地累积百分之五,我们常会博学多闻到超乎自己的想象。最重要的是,从演讲中,吸收的多半是“知识”,而不只是“新闻”或“信息”而已。是不是能把它转为个人智慧,就要看自己,演讲者对这点无能为力。
  我观察出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们看了两小时电视,并不在乎自己是不是什么也没得到;逛街两小时,什么也没买,还觉得自己很棒,省了钱;听两小时演讲,却很计较,是不是可以马上改变一生?这还真是双重标准呢!
  百分之五,日积月累,一定会积少成多。听演讲或参加文化活动时,想象一下,你正在吸取别人功力,正在汇集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