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小地主1-947》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小地主1-947- 第7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这么,在府城住了几天,钟管事那边传来消息。沈六回程的车队已经进入辽东府,大约会在后日未时到达府城。

    “不必接出城,到时候乱纷纷的,连大爷肯定要跟着六爷先回府里,才能回家。”

    钟管事告诉连守信,那一天会有很多人去城外十里亭迎接沈六,到时候车马纷纷,连蔓儿一家在里面,见人、说话都不方便。而且,五郎随同沈六一起回来,还被沈六安排了差事,回到府城,也不能先回家,要先去沈家,沈六那边说放人,五郎才能离开。

    钟管事让连守信一家就在家里等着就行,毕竟这个时节,天寒地冻的,他们除了连守信都是妇孺,出城去接人再被冻着了就不好了。

    钟管事是一番好意,不过,一家人还是坚持要去城外迎接。

    “能早那么一点,看一眼就行。我们绝不添乱。”张氏就道。

    钟管事见一家人这么坚持,自然不会阻拦,就安排了连蔓儿家的马车,跟随在沈家接人的车队内,四周有假定护卫,不至于出什么差错。

    到了那天,一家人吃过了午饭,就坐车出发了。京城里早有消息传回来,沈六这次进京,受了连番的褒奖,沈谨入宫承恩,第二天就被赐予了妃号,又因为在皇帝寿辰上敬献的寿礼被皇帝青睐,紧接着被封为皇贵妃。

    那是仅次于皇后,后宫最为尊贵的位份。而现在宫中并没有皇后,所以说,沈谨是在入宫后不久,就成为了后宫之首。

    虽然,这些是早有预见的,但真的成真的,还是让人非常欢喜。不止沈家的人,辽东府的众官吏,甚至是一般百姓,都因为这个消息而欢呼鼓舞。

    辽东府与北面的蛮族有着漫长的边境线,北面蛮族虽然暂时安定了,但其民风彪悍,弓马娴熟,对大明朝始终是潜在的威胁。

    优抚沈家,娶沈家的女儿进宫为后,

    几乎不用商量,一家人就都高兴地点头同意了。

    要去府城之间,连守信先带着一家人来看连老爷子和周氏。

    有些日子没见连老爷子和周氏,一进屋,看见连老爷子明显瘦了一圈,鬓边又新添了白发,看向他的笑容里还带了些讨好的意味,连守信的心一下子就酸酸地揪了起来。

    连蔓儿将这些看在眼里,心里也有些不是滋味。她心里,也看不得老年人不好。而且,事情本来并不需要这样的。连老爷子和周氏,明明可以过的很好。这么想想,就更让人不是滋味了。

    连老爷子一连声地招呼连守信几口人上炕坐,周氏坐在炕上,虽然没吭声,不过却将一直用包袱皮裹着的小坐褥拿出来,给连蔓儿娘儿几个铺在了炕上。

    大家坐下来寒暄,多是连守信问连老爷子和周氏的身子怎么样,想要什么吃穿,连老爷子自然说什么都不要,他们很好。

    一家人这次又带了些点心过来,就都摆在炕上,由小七一样样地打开,给连老爷子看。小七一口一声爷、奶地叫着,告诉他们哪样点心是哪样的好吃法。

    “好,好。”面对最小的孙子,连老爷子脸上的笑容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让连蔓儿几个看上去更舒服了一些。周氏虽然板着脸,但表情也略有松动。

    “小七又长壮实了!”连老爷子抬起手,摸了摸小七的头顶。

    接下来闲唠家常,连老爷子就说今年玉米丰收的事。

    “……确实好侍弄,打的粮食也多。你们这件事是办的太好了,皇上赐下那座牌楼,那是有眼光啊。”

    然后,连老爷子似乎不经意地说起了连守仁搬过来和他一起住的事。

    “我和你娘都老了,这晚间有个啥事要使唤,你大哥在这屋,方处了不少。……烧炕、倒尿盆、倒痰桶…… 

第七百四十八章 喜气盈门

    沈六的脚步略顿,目光似乎在连蔓儿的脸上停留了一瞬。不过,他很快就收回了视线,在一众人的簇拥下走进十里亭。

    在众人眼里,沈六刚才的动作并不突兀,那或者只是很普通的张望了一眼。但是连蔓儿却无法这么想,因为她不能忽视,刚刚沈六目光中的热切。

    沈六是看到了她,而且还是用那样热切的目光。

    缓缓地深吸了两口气,连蔓儿才慢慢地平缓下自己的心跳。她小心地往身边看了看,好在,张氏、连枝儿和小七此刻都是又激动、又紧张,她们也都看到了沈六,但是更期待五郎的出现,因此谁也没有注意到她这一刻的异样。

    平复下心绪,连蔓儿也顺着几个人的目光朝车队里看了过去。

    一家人并没有看见五郎,就看见连守信带着人急急忙忙地从路上赶了过来。

    “……在那,看,五郎过来了。”连守信走到张氏身边,指着车队的某一处,激动地说道。

    连蔓儿顺着连守信手指的方向看过去,果然看见五郎从车队里走出来。离的有些远,看不请脸,但只看那举手投足,一家人就都认出了五郎。五郎穿着一身锦衣,外罩一件宝蓝色的羽缎貂裘大氅,头上也戴了貂皮帽。

    等五郎走的近了一些,能够看清脸了,连蔓儿发现,许是因为赶路的关系,五郎的脸上略显风霜,但是一双眼睛却炯炯有神。沈谦走在五郎身边,也是锦衣貂裘,两个人一边走,一边说着话。

    “五郎……”张氏叫了一声,眼睛立刻湿润了。

    “……我刚见了五郎跟五郎说了,你们在这。这人多,不方便说话。五郎要跟着六爷的车队进城,先不能过来见咱们。就这么远远地。大家看一眼,然后,咱们回家去等他。”连守信就道。

    张氏点头说好。

    因为五郎已经先见过了连守信,因此知道一家人出城来接他,就在旁边的缓坡上。五郎特意朝缓坡多走了几步路,离的近了,大家都能清楚地看见彼此。五郎朝一家人站的地方望了过来,嘴角含笑。眼神急切。

    一家人全都喜笑颜开,虽不好喊叫,却都拼命向五郎招手。因为在人群中,无法行礼。五郎也抬起手冲着大家挥了挥。

    沈谦在五郎身边。也朝她们看了过来,然后也笑着挥了挥手。

    五郎也好,沈谦也好,经过这两个月的历练,似乎都长大了一些。

    “五郎说外头冷,让咱们早点回去,别冻着。他那边事情一完,立刻就回来。”看着五郎和沈谦也走进十里亭,连守信就传达五郎的话。

    五郎小小年纪。却从来都是这样体贴。

    虽是五郎这样说,但是大家谁都没想过要先离开,直到看着沈六、五郎、沈谦并那来迎接的人都各自上车上马,队伍浩浩荡荡地朝城里去了,他们才坐上车,下了缓坡,缀在车队的后面进了城。

    连蔓儿等人回到宅子。等了约莫有半个时辰,五郎就回来。

    一家人相见,那一番亲热自是不用说了。

    “这不回来的挺快吗,还说得等晚上才能回来。”连守信见五郎这么早回来,又惊又喜。

    “知道家里盼着我,六爷先让我回来了,晚上还有宴席,到时候再去就行。”五郎笑着道。

    “……没瘦。好像又长高点了。”张氏抓着五郎舍不得放手,上下左右的打量,生怕五郎在路上吃了苦、受了罪。

    连蔓儿和小七也都上前去,故意围着五郎转,一边叽叽喳喳说笑个不停,连枝儿腼腆。在旁边坐着,嘴角含笑,眼角也是湿湿的。

    五郎跟连蔓儿和小七都说过话,又特意到连枝儿跟前,亲亲热热地叫了一声姐。连蔓儿和小七年纪还小,以后大家依旧是在一处。而连枝儿却马上就要出嫁了。

    等大家伙都亲香的差不多了,才又团团围坐,询问起五郎这一路上,尤其是在京城的情形。

    “哥,你见到了皇帝没有?”小七先将大家伙最为关心的问题问了出来。

    “见到了。”五郎不急不缓地答道。

    张氏就念阿弥陀佛,连守信激动地站起身冲着京城的方向礼拜。

    “皇帝长啥样,都跟你说了些啥?”张氏又急切地问。

    这个年代,将皇帝几乎神话了。一般的百姓,甚至相信皇帝就是三头六臂的神人,即便不是三头六臂,那长相也不能跟一般老百姓一样,总是要有些特异之处的。

    连蔓儿抿嘴偷笑,五郎的脸上也笑盈盈的,都只是喜悦,善意的觉得有些好笑,并不是在笑话张氏。

    五郎很理解张氏和连守信的心情,就很仔细地说起了在京城被皇帝召见的情形。

    沈六是在向上呈递了关于在辽东府种植冬小麦的条陈之后,在奏对中推荐了五郎。民以食为天,农耕是大明朝的根基。皇帝日理万机,但是辽东府的三十里营子和连家,他还是有印象的。

    一介普通的百姓,在推广玉米和红薯中都有大功,并在蒙受皇恩赐给了表彰的牌楼之后,再次为大明朝辽东府的农耕发展做出了贡献。而这一户普通的百姓,正是秉持着大明朝最为推崇的耕读传家的宗旨,长子读书虽晚,却已经考上了秀才,小儿子也正在发奋读书,眼见着又是一个国之栋梁。

    屡次有功,沈六的推荐,有鲁先生为授业恩师,已经有了秀才的功名,这些无疑都加重了皇帝对五郎的好感,因此格外开恩,招了五郎觐见。

    五郎就告诉一家人,觐见皇帝的规矩是多么的繁琐,还有礼部派了官员,特意教他如何演礼,之后还要沐浴更衣,觐见的时候,几乎是几步一传报等等,一家人都听的入了神,就是连蔓儿也被吸引住了。

    五郎形容皇帝的长相是白面微须,颇有威仪。

    大概说完了五郎觐见的事情,连蔓儿就问起鲁先生。

    “可是进了翰林院,授了几品的官职?”

    “入京第二天,鲁先生就被宣召进宫。授了翰林院大学士,正五品的官职。”五郎就道,“皇帝极看中鲁先生,据说是有意让鲁先生先在翰林院历练历练,过两年,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