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穿残汉 黑柳丁 最新更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凤穿残汉 黑柳丁 最新更新- 第1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处的楼阁正位于山崖之上,名唤“琅琊台”。

    琅琊台亦称望越楼,据说最初是由春秋五霸之一的越王勾践所造。六百年前,卧薪尝胆的主角越国国君勾践,先灭吴国,后又挥师北上先后征服宋、郑、鲁、卫等国,并将国都由会稽迁至琅琊。出于对家乡的思念,勾践迁都后不久便命人造了琅琊台,以便能在此向南眺望他的故乡会稽。然而一座琅琊台并不能抵消越国将士的思乡之苦,加之越国在北方缺乏根基,新吞并的吴国又蠢蠢欲动。勾践最终选择了在琅琊台会盟诸侯,歃血盟誓,共扶周室。周元王命使臣赐勾践胙,封其为侯伯。勾践自此成为春秋最后一位霸主,而越国的争霸之路也就此戛然而止。
蔡吉不是勾践,也远没有达到称霸中原的程度。但眼下身处琅琊台的她却遇到了与当年勾践相类似的瓶颈,那就是缺乏根基。虽然蔡吉利用自己对历史进程了解以及一些超前的意识,克服了性别和年龄上的劣势,在短短两年半的时间里由一介孤女成为了掌控一方军政的小诸侯。但在急速崛起的光环下,无论是蔡吉本人,还是她麾下的部将心里都清楚,蔡吉今时今日的地位有一半是“借势”借来的。借袁绍的力、借公孙度的力、借曹操的力、借吕布的力,借天下大势的力。

    既然有“借”,那必然就会有“还”。至少就目前来看,袁绍一方已经有了向蔡吉讨债的意向。据郭嘉所报,曾经作为蔡吉“助力”的东莱郡承管统,而今正与东莱乃至北海的一些人物暗通款曲。这其中既有摄于四世三公名号而卑躬屈膝额的土豪,也有像长广县令钱茂那般的心思活跃之辈。而将这些人揉捏在一起的与其说是管统的谋略,不如说是袁绍的实力。相比蔡吉初临汉末之时,袁绍经过两年多来的经营俨然已经成了北地,不,应该说是中原实力最强的诸侯。无论是公孙瓒,还是公孙度都已无法动摇那位袁大将军称雄北地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凡是有些许野心的人都不可避免地会想去接近袁绍。更何况还有蔡吉这个现成的活榜样在。

    既然那个十来岁的小丫头能通过攀附袁本初进而成为一郡之守,乃至一州之牧。凭什么老子就不成呢?

    相信不少青州“名士”在得知女儿身的蔡吉成为东莱太守时,或多或少会萌发出相类似的感叹。不过面对蠢蠢欲动者的嫉恨,蔡吉即不觉得恼怒,也无心去辩驳。此乃汉末乱世,哪里都少不了励志以野心做墓志铭的家伙。只要有心任何人都有一展鸿途的机会。区别只在于有的人留名史书,有的人则化作尘泥。

    更何况拥有相似烦恼的其实并不止她蔡吉一家。已然成为当朝司空的曹操,身边同样也不乏这等蛇鼠两端者。要不何来日后“曹操烧信”的典故。归根结底,曹操与蔡吉起家都曾借过袁绍的力,就无怪乎他们身边的人会与袁绍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是曹操最终摆脱袁绍的阴影,靠的是在战场上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而眼下离官渡之战尚有三年多的时间。那她蔡吉又该如何处置身后那些跃跃欲试的墙头草与野心家呢?

    “主公可是想清理门户?”

    贾诩的一声探问打断了蔡吉的思绪。与此同时一只鹰自崖壁间的鹰巢一跃而出。那迎风展翅的孤影在汪洋的映衬下显得十分的渺小,却也异常的坚韧。漆黑丰满的翅翼丝毫没有因为逆风而怯摇,相反对于鹰来说强劲的海风才是它盘旋而上的助力。面对这个顽强的天空独行者,蔡吉忽然间下定了某种决心。于是下一刻,少女将目光转向老者宣布道,“本府要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四个字似乎带着某种魔力,令贾诩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笑容。只见他随手将信丢入煮酒的泥炉,拱手进言道,“既然主公有心釜底抽薪,那就更该北上。须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蔡吉既然宣称要釜底抽薪,那就表示她已然下定决心要撇开魍魉之徒的干扰,将矛头直指袁绍。就目前的情势看来,借汉帝的名义疏离袁绍,转投曹操是最稳妥的办法。但照此刻照贾诩的意思,对方似乎是要她更进一步接近袁绍。这让蔡吉不由纳闷地问道,“何为虎子?”

    “大义”贾诩一字一顿地说出了与他个人风格完全迥异的词汇之后,也不待蔡吉追问,而是自顾自地解释道,“世人皆知袁绍于主公有恩。主公若公然与之对抗,定会被视作忘恩负义。然则袁绍若是像袁术那般高举反旗……”
“本府便可学江东的孙伯符来个大义灭贼。”蔡吉心领神会地接过话茬道。其实蔡吉也不是没有考虑过这种可能性。只是无论是史料,还是目前局势,都显示袁绍不会轻易称帝。想到这里,蔡吉不禁将语调一转道,“文和公此话虽言之有理。不过若论胆气而言袁绍可比不得袁术。袁术虽奢yin放肆,但至少还敢作敢当。至于袁绍嘛,怕是有贼心无贼胆。”

    贾诩不用预知未来的史料也清楚袁绍是什么样的人。否则他不会在袁绍如日中天的时候拒绝其投来的橄榄枝,转而投靠张绣、蔡吉这样的小军阀。然而此刻面对蔡吉精准的分析,贾诩却浑然不为所动,依旧斩钉截铁地进言道,“那就请主公将玉玺摆在袁绍面前以壮其胆”

    玉玺、袁绍、以壮其胆……这一刻蔡吉忽然意识到眼前的老者并非是要她等待官渡,而是要她创造官渡

………

    各位好,偶是黑色柳丁。首先在此偶要为之前的跳票向广大书友表示歉意。之前说好停更一个月到九月复更,结果拖拖拉拉到十月中旬才填坑,真是十分抱歉。话说怀孕真的比偶想象中的要辛苦哟。本来以为过了头三个月就OK了,没想到第四个月依旧是反应不断。家里人也不怎么支持偶长时间用电脑。现在实在是不敢再随意拍胸脯保证更新啊o(╯□╰)o~~~不过《凤穿》偶是依旧会写下去的,这点还请各位书友放心。

    说完自己的情况,再来谈一下书的进度。正如本章所言,小蔡接下来的舞台将由青、徐二州转向河北。所以第三卷《鼎峙春秋》会是小蔡与袁BOSS一家的决战,中原大小BOSS的乱斗。敬请期待哟~~~    

待续……
第三卷 鼎峙春秋 第一节 踏雪寻友



初冬的第一场雪薄薄地洒在隆中的山间地头,将原本的青山绿水染做一片素白。且就在此银装素裹间,但见一人一马独行于山林小道。许是寒风凛冽,马上之人头戴竹笠,面裹长巾,紧压着眼帘,乍一望去瞧不清面目。不过其腰间却跨有一柄三尺长剑,虽是半旧不新,倒也显示此独行者并非等闲之辈。

    一席朔风掠过,山野间隐约飘来了阵阵似悲似凄的琴声。马背上的独行者侧耳听了片刻,突然一夹马肚径直循声而去。不一会儿的功夫一方小院便展现在了独行者的面前。却见此宅,柴门敞开,一个白衣少年正端坐堂前,抚琴高唱。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彊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少年的琴声虽悲切,少年的歌声却高亢清亮,配合着《晏子春秋》中的典故,有着一股子纵横天下的豪气。令门外的独行者不禁朗声赞道,“好一曲梁父吟州平常言孔明于隆中自比于管仲、乐毅。今日一见果不其然。”

    独行者的赞叹虽打断了少年的歌声,却并没有引起后者的反感。相反少年在看到来访者的身影之后,当即三步并作两步起身相迎道:“吾道是谁,原来是元直兄。门外风大,快快进屋烤火。”

    “那庶便恭敬不如从命也。”独行者说罢随手将竹笠向上一推,方才露出了面貌,却是个剑眉星目笑容灿烂的俊郎君。

    话说此人姓徐,名福,字元直,豫州颍川人。自幼爱击剑,好行侠仗义,常以仁侠自居。中平末年(188年),徐福的一位朋友因与当地一豪门恶霸结怨而被害得家破人亡。徐福闻讯后,以白色垩泥涂抹面孔,只身闯入恶霸家中将恶徒刺死。而他本人随后也被闻讯赶来的官兵捕获。出于江湖道义,同时也怕株连母亲,徐福在狱中始终闭口不说姓名,官府拿他也无可奈何。后经好友上下打点,费尽周折,方才将其营救出狱。不过经此事件之后,徐福觉得光靠舞刀弄枪并不足以铲除人间不平事,更不能改变腐朽的朝廷。于是为了掌握一身治国用兵之术,徐福自此改名徐庶,告别诸友,远赴异乡潜心求学。

    初平元年(190年),汉室衰微,悍臣专政,群雄并起。游学数年的徐庶与同窗好友石韬为避战乱,举家南迁到了荆州,并在荆州结识了同样客居于此的崔州平、孟公威等等名士。不过在这一干文人名士之中,徐庶最看重的却是两个未及弱冠之龄的少年。鹿门庞德公之侄庞统,以及面前的白衣少年诸葛亮。在徐庶看来此二人年纪虽小,却学识渊博、见识非凡。特别是年方十六岁的诸葛亮,其对时局的敏锐观察与独到见解,常常令人拍案叫绝。因此徐庶每次路过南阳总会来隆中拜访诸葛亮,与其一同畅谈天下大势,品评当世豪杰。

    当下二人各分宾主坐定,徐庶环视了一番四周。待见诸葛亮的茅庐虽是简陋,却收拾的干干净净,书架上摆放着层层叠叠的竹简,火盆里燃烧着忽明忽暗的炭块。再看对面的诸葛亮,面色红润,目若流星,一派自给自足,悠居山野的惬意之姿。联想到自己之前游历豫州等地的所见所闻,徐庶便忍不住感慨万千道:“而今天下大乱,战火四起,唯荆州远离纷争,百姓安居乐业,实属难得啊。”

    哪知诸葛亮听罢徐庶所言,却不以为然地摇头道:“元直兄此言差矣。汝在荆州所见承平之景,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而已。”

    “孔明何出此言?”徐庶半惊讶半不解地问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