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慢慢的整理着帐内的东西,猜测着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她从不为难侍卫们,保守秘密是他们的职责所在,不愿说也就算了,等耶律德光回来会告诉她的。
阿保机从侍卫口中知道,耶律德光还跪在帐外,他是又气又心疼,这个实心眼的二楞子,怎么脑子一点也不开窍,认准了什么都是一根筋,不撞南墙心不死。不过这也正是自己最为欣赏的了。做什么都有股狠劲,不达目地不罢休。不过他可不希望儿子把劲用到这上面来。
“让他先滚回去,容朕再考虑考虑。”阿保机无奈的说。
他本来想先说服耶律德光娶述律部落的女子,通过联姻,这样可以巩固他地位,增加他的力量,然后再下诏,让他正式做为皇位的继承人,没想到这个不争气的家伙,为了女人竟不要江山,真是糊涂啊。
想当年他阿保机被兄弟和族内的贵族逼迫时,就是自己的内弟带兵不计代价的支持他,才使他能够平定叛乱,稳定住局势。现在他已重病缠身,不知今天睡下明天还能不能起来,想安排一下后事。
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死后契丹定会有变,那些野心勃勃的贵族们,一直不甘心他们的失败,以为他阿保机死后,没有人再能震慑住他们,肯定会趁机发动叛乱的。
这个畜生,没想到他会用情如此至深,比那个堪称情种的耶律倍更胜一筹,他至少还不敢这样子胁迫自己呢。
阿保机越想越气,以至喘不上气来,大口喘着粗气。
耶律德光被架了回去,他已不能走路了,腿伸不直。
婉婼轻轻的为他揉着膝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他会这个样子。神情凄然,呆躺不语,看他不愿说,她就没再多问,被惩罚的滋味确实不太好受,还是不要揭他的伤疤吧。
侍卫抬来澡盆,为他洗漱之后,让他上床休息。他紧紧拉着婉婼的手,不愿放开。
婉婼坐在床边,看着昏昏欲睡的他,觉得再伟大的人,所有的英雄都是平凡的人,并非是无所不能的,都有弱点和缺点,都有过犹豫和挣扎,都需要温情和安慰。
本书由潇湘书院首发,请勿转载!
[正文:第三十二章 良师]
婉婼带着耶律屋质同如花和另外两名侍卫一起来到小镇上,她要买些生活的必需品,一路上耶律屋质成了她的新朋友,只要有空,他都会跑过去找她,听她讲故事,坐在她那里看书,她所有的一切都对他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婉婼也非常的喜欢他,觉得他很聪明好学,凡事都要弄个究竟出来。婉婼现在所不知道的是这个耶律屋质将来会成为辽国的于越,官至北院大王,在耶律德光死后,发挥出了很大的作用。
也许就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吧,儿童时期的他就表现出了不平凡。婉婼觉得孺子可教也,经常教他言谈举止、思想要高尚,要多读书、多思索,要有道德情操,和他谈论一些彼此都感兴趣的话题,有时耶律德光也掺和进来。
婉婼问耶律屋质长大了最想做什么,“做名垂千古的大英雄,让我们契丹的铁骑统治任意驰骋。”
“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国家要让人民对你心服口服才行,要以德服人,武力只能是一时的,不可能是一世,再说汉家铁骑也是威名赫赫,不亚于你们契丹男儿呀。”婉婼教导他说。
“是吗,你可以说出几个来,我比较一下是不是这样。”屋质有些不服气。
“战国时的李牧算是一位了,他曾使匈奴十万铁骑全军覆没,‘胡人不敢南下牧马。”
“那还有谁?”
“汉代的卫青,从奴隶到将军,是纵横草原的头狼,他稳中求胜的风格,是匈奴人胸中挥不去的痛。”
“还有吗?”屋质越听越有趣。
“当然是霍去病了,他天马行空,像一把傲啸长空的倚天剑,兵威所至,谁与争锋。”
耶律屋质听的已经呆傻了,仿佛自己正是他们,在战场上驰骋。耶律德光也凑过来,倾听。
“还有南北朝时期的陈庆之,他可以说实现了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的道理,曾经有位伟人评论他‘千载之下,心向往之’,一个读书人用千万胡掳的鲜血为墨汁,写下了血淋淋的誓言:莫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
婉婼说完后停了下来。这是老师上课时所给他们讲的,如今却已物是人非,自己身在千年之前。
“快说,快接着说。”没等屋质开口德光急切的大声说。
“那就是唐朝的李靖和王忠嗣了,你们应该都非常熟悉吧。”她感慨的说。
后面的就不能再说下去了,接着就是北宋的狄青,不过现在还没有到,当然不能说了。
“千军易得,良将难求,如果现在能出一位盖世英雄,定能恢复汉唐雄风,可惜现在是军阀混战,弄得民不聊生啊。”婉婼痛心的说。
“我要当现在的盖世英雄,救人民与水火之中。”耶律屋质兴奋的说,对他来说绝非戏言,这是他的抱负。
“说的真好,真是荡气回肠,催人奋进啊。”耶律德光也感慨道,“我觉得李世民对骑兵战术的造诣也很深,也可以算一位。”
“李世民是皇帝,千古出此一个,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不能说后无来者。”婉婼表示赞同。因为还有后来的明成祖朱棣。
“只是他杀兄弟,逼父皇,闹出玄武门事变,确实有点过了,这可能也是他后来很辛苦的做皇帝,为百姓造福,来赎罪的吧。”婉婼借题发挥说。
“最佩服的是李牧和霍去病,可以说是百战百胜将军呀。”屋质也发表起自己的看法。
婉婼竖起大拇指,鼓励他说的很棒。她接着说,“成就名将者必有一支铁军,一支骄勇善战的军队。”
“我觉得统帅和将领才是最重要的。”耶律德光反驳说。
“二者缺一不可。”耶律屋质总结着说。
他说的非常的对。
婉婼一行来到小镇上,她让他们等着,自己走进一家药店,进去买药。如花早已习惯了这些,因为每到一处,她必进药店。曾好奇的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她以女人的事你就不要多管推塞过去。
等了一会后她才从里面出来,掂着包的严严实实的大包小包的药。
他们一行在街上走着,到处都是契丹兵在催促和抽打着人群,驱赶他们离开这里,迁徙到指定的地点。
一个妇女抱着她的孩子哭喊着被兵士强行拉开,被迫和她的亲人们分离,孩子在怀里也大声啼哭着,几近断气,甚是凄惨。
婉婼看不下去,走上前去,问兵士谁是他们的管事,很快找到了他,婉婼告诉他自己是元帅的侍卫,让他开恩让妇人和她的家人一起迁移,如花拿出自己的腰牌让他过目。
管事的倒是个心眼活倒之人,没有为难她,把妇人和她的孩子一起拉到了亲人的队伍内。他们对婉婼千恩万谢,以至她和如花等人走远后还在观望着他们。
婉婼并不反对迁徙,她经常听爷爷讲给明代的几次大迁徙,现在有很多的华人都说自己是从洪洞大槐树迁徙出来的。大槐树成了中华儿女魂牵梦绕的精神寄托。据说两只脚上小拇指是复合型的,都是大槐树移民后代的特征。
儒家伦理主张“父母在,不远游。”安居乐业是中国人根深蒂厚的传统观念,让他们背井离乡比杀头还难受。
婉婼回去后就同耶律德光说了她的所见所闻,希望能在强制迁徙的前提下,让做法人性一点,最好不要骨肉分离,全家一起迁徙就是了,这样也能减少移民逃亡事件。
因为移民过程中充满了艰辛和血泪。
“可以让他们保留原来的生活习性,统一给他们发放川资路费,减少他们的财产损失,在地方后应发给他们种子、农具、让当地驻军帮助他们耕种播种,鼓励开荒垦田,尽快恢复生产。”婉婼边说边写了下来,让耶律德光看。
“你的想法确实不错,不过现在钱财不足,人员不够用,不能统一做好这些事情。”他无奈的回答。做为统治者,他也想这样,可现实情况不允许这样。
“如果这样的话可以减少移民数量,等这批安置好后,再迁徙下一批,以免这样子闹的民不聊生。”
看到他沉默不语,她接着说“你们现在边走边迁,太过仓促,造成大片土地荒芜,会影响来年的收成,这些事情可以让耶律倍来做,事前充分宣传,让百姓们做好准备,尽可能的减少他们的损失。否则明年肯定会发生大的灾荒,要大批死人的,搞不好会发生更大更多的叛乱。”
耶律德光觉得她说的很有道理,马上去向父王汇报,然后召集群臣,商议妥善的对策。
本书由潇湘书院首发,请勿转载!
[正文:第三十三章 益友]
耶律德光向父王汇报了一路走来迁徙中存在的问题,因为太过仓促和粗暴,致使怨声载道,民不聊生,没有做好善后工作,大片良田荒芜,无人耕种,直接影响到明年的收成和百姓生计。
阿保机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召集契丹贵族和各重臣共同商议。
阿保机当时多用汉人。因为唐朝已亡,中原地区军阀割据,连年征战,局势不稳,有很多汉人为躲避战争逃到了契丹,其中不乏名士。他们不少人都被阿保机重用,成为契丹的重臣。
帮助掠夺中原的财富和人口,在草原上按照中原模式建城郭来安置掠来的中原汉人,使他们能适应这里的生活。
这次征讨渤海国,有很多汉人将领也随行,立下赫赫战功。
此时契丹还是奴隶社会,没有真正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力低下,基本上以游牧为主,大批汉人的到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和管理模式,为契丹注入了新的血液。
所以当阿保机召集他们商讨移民之事时,基本上汉人都认同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