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让一个人受到催眠暗示,还要看这个催眠者催眠的技巧怎么样。一个高超的催眠师,可以运用自己的全身给予被催眠者暗示,比如语言、动作、眼神等。另外,他还要熟识人体的生理知识,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给被催眠者按摩,对被催眠者进行生理的影响,这样被催眠者才能很快进入催眠状态,并且进入深度的催眠之中。
当一个人进入深度的催眠状态时,就会在催眠师的指示下,做出一些令人惊奇的事情,我们可以从催眠表演上看到。当然,这些被催眠者“可催眠性”都很高。比如,一个被催眠者头和脚在两个凳子上,而身体中间“悬空”,然后另一个被催眠的人站在他身体悬空的部位,这种状态是普通人在意识清醒的时候很难达到的,但是,这个被催眠的人看起来就很轻松地做到了。
看过催眠表演的人,都害怕自己被催眠之后受到伤害,比如忘记了自己是谁,或者自己原本的意识受到了更改。其实,这大可不必担心,虽然催眠会让我们的潜意识做出不同寻常的事情。但是,这不是说我们被催眠了就完全处于催眠师的掌握之下了,因为我们的潜意识还会保护自己的,不会做出自己不认同的事情。当然,如果你想通过催眠放松身心,或者治疗心理疾病,选择一个高水平的催眠师也是很重要的。
另外,不是所有的催眠都像表演那么神奇,催眠本身也有普通的一面。只要你留心,生活中有很多自然催眠的现象。比如你坐火车的时候,听到火车单调的铁轨滑动的声音,慢慢地就会进入迷迷糊糊的状态。很多时候,你都以为自己睡着了,但是你却会听到列车员报站的声音。像这种类似火车划过铁轨的单调、重复的刺激,都会让人产生催眠现象,并不神奇,只是身体和心理的一种反应而已。通过水晶球来达到催眠的现象看来也不奇怪,很多母亲也懂得对摇篮中的婴儿使用类似的催眠技术。
催眠只是心理暗示的一种方法或技术,宗教中的冥想、瑜伽、气功、打坐,都是心理暗示技术。
第九章 “儿子打老子”:痊愈的本能和自我防御机制
有时候不妨做一回“阿Q”
在鲁迅的名作《阿Q正传》里,阿Q总是找比自己弱的人打架,他看到小D瘦,就去欺负小D;看到他打不过的王胡,他就躲,对人家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但是很多时候,他还是被打了,于是他总是在别人走了之后,大骂“儿子打老子”……
当然,鲁迅笔下不仅仅阿Q如此,而是为了说明当时的整个社会的人,为了能够生存下来,把自己的心理调节到了幻想性的“精神胜利”的层面。在心理学上,阿Q的“精神胜利”被称为“*型幻想”,当然,普通人的幻想并没有达到阿Q这种人格扭曲的程度,而是适当地调节身心。
幻想多出现在一个人遇到了让自己痛苦的事情,但是自己又没有办法去解决痛苦的状况,为了维持心理的平衡,就会幻想这件事情得到了解决,并且在思维上也会作出一定让步。大多弱者更容易去幻想,因为强者大多都有能力完成自己的愿望,使得身心得到平衡。平凡的女孩子总会有“灰姑娘”型的幻想,虽然现在自己生活不尽人意,但是相信自己可以遇到一个英俊的王子,让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很多韩剧之所以受到无数女孩的青睐,很大原因是剧情中平凡的“灰姑娘”都找到了自己的白马王子。
幻想虽然可以平衡人们的心理,但是幻想过度的话,就会形成“虚幻的自尊”,因为大多幻想都会让自己陶醉其中,有的时候还会沉浸在幻想之中,用幻想来麻痹自己。时间一长,人们就会产生懈怠心理,不再去努力,只是依赖幻想生活。事实上,幻想只能适当地调节心理,但是对于痛苦产生的真正原因并不会有影响,结果是陷入幻想和现实痛苦的恶性循环之中。所以,幻想作为调节心理的一种途径无可厚非,但如果靠幻想来生活,就会失去生活的现实意义,人也就更加变得弱小和无能。一个幻想型的“灰姑娘”永远也不会得到真正的白马王子,而只有不断努力的“灰姑娘”才能梦想成真。
对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偶尔为之未尝不可,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或人生策略的话,是不足取的。
化悲痛为力量——受欺负的孩子总是努力去当警察
某个地方发生了火灾,很快消防队员就赶到了,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位保险公司的调查员。现场的人都很焦急,这位调查员也不例外,不过和别人不一样的是,除了焦急,他还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为什么呢?因为他小时候很喜欢玩火,但是这个危险的“爱好”很快就遭到了父母的明令禁止。所以,在他成长的过程里,很少能完成玩火的愿望,在潜意识对火的热衷下,他当上了一名火灾调查员。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比如,一个在学校里总是受欺负的小孩子,长大后会很努力地去当一名警察,因为他不想让更多的人像自己一样,总是受别人的欺负。这些类似的生活现象,在精神分析上被称为升华。
生活中,我们本能、原始的目的和冲动大多不会被社会认可,或者我们的一些愿望暂时很难实现,而为了满足,人们就会把它转化为社会认同和赞赏的事情。比如,上文的火灾调查员为了满足玩火的欲望,成了一名火灾调查员,而不是一个纵火犯。所以,“升华”被弗洛伊德归类于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升华作用的存在,让我们可以把本能冲动发泄出来,并且得到社会的认可,实现自我的价值。这种升华避免了本我和外界的冲突,让个人的心理保持了平衡,并且消除了本身的负面情绪带来的身心伤害。
人们为了发泄性本能的冲动,进行各种艺术创作,比如舞蹈、绘画、小说,这在所有的升华作用中最为独特。在历代的名人中,那些经典的创作无一不饱含着艺术家的情感投入,一个经历生活创伤的艺术家,带给我们的也许是经典,比如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凡·高和他的《向日葵》,普鲁斯特和他的《追忆似水年华》等。
一个人遇到痛苦和不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得如何去转移痛苦和不幸,这样就成了真正的不幸者。我们在悲痛中,如果能找到一个合理的发泄途径,升华现象就出现了,比如,我们在痛苦之后写的日记,就帮助我们实现了一个短暂的升华。升华的实质就是被压制的精神能力得到了合理且富有成果性质的宣泄。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十一章 问世间情为何物:爱情和婚姻中的心理密码(1)
“剩男”“剩女”们的心理顽疾
如果在你的面前有几张扑克,你可以任意选择一张,这张会带给你好运。你会选择哪张牌呢?我猜想,如果不是因为一些特殊原因,你不会选择第一张和最后一张,而是选择中间的某一张。为什么呢?因为在作选择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对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有些抗拒。在我们考试做选择题的时候,也有这种反应,我们总认为B或C有可能是答案。
这就是简单的“三分之一效应”。有位心理学家曾经关于这一效应做了一个实验,发现如果给一个人提供三个选择的机会,选择中间的概率总是比较高。并且,选择的机会越多,当事者就会越迷茫,最后就出现了“看花眼”的现象。柏拉图问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说:“你到麦地里不能回头地走一遭,摘一个最大最好的麦穗。不过,只能摘一次。”
柏拉图听了,信心百倍地去了麦地,他觉得这个要求简单极了。但是他去了很长时间,回来的时候,却两手空空。
在解释自己为什么没有摘到麦穗时,柏拉图说:“我看了很多的麦穗,有的看上去很不错,但是又不知道是不是最好,加上只有摘一次的机会,所以就放弃了,想看看有没有更好的,结果到了麦地的尽头时,也没有摘一颗麦穗。”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爱情啊。”虽然麦地里有无数个麦穗,但是,选择来选择去,最后,柏拉图的手里却是一无所有。爱情就像麦田里的麦穗,每个人都想挑最好的,但是最后却总是因为选择不出最好的,而出现了两手空空的结果。
在一个对1000名“剩男”“剩女”的调查中,调查者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这些调查对象中,被别人看上,自己看不上对方的人,达到76%;而看上别人,主动表示好感的,仅仅14%。这就是被“爱情麦穗”挑花了眼睛。在三分之一效应的作用下,拒绝了最初的爱情,想着以后有更好的,结果,到了本来应该有孩子的年纪,却依旧在爱情的门外徘徊。
所以,如果你也是“剩男”“剩女”中的一员,希望找到最大的“爱情麦穗”,快些放弃这个想法吧!否则只能让你成为最后两手空空的“柏拉图”。当然,你可能还会有很多的理由,诸如“先立业,后成家”,但是,如果错过了爱情的花期,再去摘花,就难得多了,有句诗说“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就是这个道理。
小女人为啥喜欢“老家伙”
婚姻上的“老少配”并不少见。比如鲁迅与许广平,杨振宁与翁帆,余秋雨与马兰等。近来在网上流传着一段更为奇特的老少恋:一个40多岁的东北“小伙”娶了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些女孩子,即使身边不乏青年俊秀,却喜欢上一个比自己大很多的男人。这类老男人大多都是谈吐优雅、品位高尚、经济富足的,不过,也有各方面条件都不怎么样的。但是,这些女孩子还是赴汤蹈火地去爱,甚至伤到自己也在所不惜。
如果这个老男人很优秀,爱慕倒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这个老男人一穷二白,没有任何可以称道的东西,那么,女孩子为什么还要爱慕他呢?
在精神分析学上,女孩子有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