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书中,作者用明快的语言讲解了日本正以惊人的速度在不断地晚婚化、非婚化的现状和原因,并首次提出了将日本划分为“前‘婚活’时代”和“‘婚活’时代”的时代两分法,此书不仅令日本大众耳目一新,还为其中的诸多分析感佩和震惊。书中还介绍了具体的“婚活”方法和如何聪明地利用各种婚介服务,所以此书还可以称为劝告“婚活”的实践书籍。
本书特色:
由社会学家山田昌弘与少子化评论家白河桃子联袂推出的《“婚活”时代》一书,2008年3月一经出版便成为日本的畅销书,此书出版后以《婚活》命名的电视剧当年便在日本热播。书中提出的“婚活”一词,不仅占据了日本媒体的显著位置,也在剩男剩女们的内心一角敲响了警钟。这本书是写给想结婚,却结不了婚的人们,被誉为结婚适龄期的男女和家长们的必读书籍!
近年来“剩男剩女”成为我国的流行语,大都市的“剩男剩女”悄悄地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我们可以预测,中国不久的将来也会以大城市为中心出现越来越多想结婚而无法结婚的人群,中国也要迎来“婚活”成为必要的时代。
越来越多的“剩男剩女”将加入“婚活族”,打着“像找工作一样找对象”“把爱情当理想,把结婚当事业”的口号,以“超常”的态度去找寻人生的另一半。“婚活”正在成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剩男剩女们,加入“婚活”的行列吧!
在爱情、婚姻都需要经营的时代里。
青年男女们,加入“婚活”的行列吧!
在不“婚活”将无法结婚的时代里。
后记:不“婚活”就无法结婚的时代
白河桃子
如山田老师在《前言》中所述,我们以AERA的采访为契机,一起写了这本书。据AERA2007年11月5日的记载,“婚活”一词在那个时候刚刚问世,而现在的日本已经迎来了“不‘婚活’就无法结婚”的时代。
2007年,我策划了一组针对丸之内白领女性进行的少子化问题的系列讲座。主题是“生育力”、“邂逅力”、“恋爱力”,还有一些关于结婚活动的内容。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为的就是让那些成天感慨“邂逅的机会太少”的女白领们有一点危机感。
所谓的危机感,就是让她们清楚地认识到要选择有孩子的人生的话那是有年龄限制的。虽说生孩子并不一定非得排在恋爱、结婚之后,但是抛开婚姻直接探讨生育孩子气概的日本女性依然是极少数。这一点与有着婚外子的法国是有天壤之别的。日本的女性还是觉得不结婚当然就不可以生育孩子。因此,想要解决少子化问题,就得先解决结婚这个问题。
大多数头脑聪明、有工作能力的女性在面对恋爱、结婚这些问题时,还远远处在被动状态。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期待着那种顺理成章的相遇,通过这本书我们会明白那种“顺理成章的相遇”只不过是“自动被设置好的结婚系统”而已。而在这种系统已经瓦解了的现在,如果我们再不自己去找对象、去做选择的话,就无法步入婚姻的殿堂。而且,即便是结了婚以后,也需要互相充分地磨合。
但是,日本的男女双方好像都不太擅长通过交流来渡过磨合阶段。面向30~39岁的女性杂志刊载,男性们表示当然不会因为结婚而改变自己,连女性也表示在结婚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让步的余地。
即便结了婚之后,仅需要彼此间磨合这一部分就会产生很多矛盾。无论把工作、家务、抚养孩子这几项工作分得多么清楚,双方还是会觉得是自己吃了亏。把这种矛盾的产生归咎于无性婚姻和少子化,并不言过其实。进一步说,如果体味不到作为男女两性间的幸福生活,他们的孩子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我认为少子化的真正原因,是婚前婚后两个人之间关系不融洽。确实,由旧的价值观向新的结婚观的思想转变的过渡将有一段持续的镇痛期。但是,尽管这是过渡期,女性身体机能的衰退却时不我待。面对自然规律,我们必须清楚时间是有限的。
更让我们担心的是,日本的独居户越来越多,他们的心理问题如何解决。2007年,我一个朋友的丈夫病了,据说那时候多亏了周边的亲朋好友帮忙。她跟我感慨:“相互扶持让人信心倍增,让人的力量增大了几倍啊!”就算个体求得了独立,如果身后无援的人越来越多,整个社会也会随之变得脆弱的。即便是非亲非故,也应该互相帮助。但是在日本,“不想给别人添麻烦”的思想根深蒂固,基本上除家庭以外,就再也找不到与之类似的社会团体了。
最后,我的一些思考能够以书的形式问世,这得力于山田昌弘老师、AERA尾木和晴编辑主任、浜田敬子副主任、记者木村惠子、发现有限公司的干场董事等老师们的帮助与指导。此外,还要感谢接受我采访的诸多的被采访对象,谨在此向各位致以诚挚的谢意。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后记:少子化社会下的“婚活”
山田昌弘
“少子化”这个名词在日本自产生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围绕着日本孩子越来越少这个问题,日本各界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与讨论,并制定了与之相对应的对策且予以实施。
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导致“少子化”的直接原因应该是“未婚化”,也就是结婚人数的减少。但是政府出台的却是诸如“增建幼儿园、增加育儿休假期、发放育儿津贴”等为帮助抚育幼儿的少子化政策和措施。
之所以出台这些政策,政府的逻辑是,“因为大多数女性都会觉得结了婚之后就必须得辞职,所以她们才不想结婚,因此,只要营造好女性生育后还依然可以继续工作的环境的话,结婚率就一定会提高的”。但是在我看来,这一逻辑实在有难以成立之处。关于这一事实的论述,在我的另一本名为《少子化的日本社会》的拙作中也提到过,事实上日本非正式员工的女性在不断增加,对于她们而言更多的是希望结婚后就辞掉现在的工作。
原厚生劳动省(日本负责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主要部门——译者注)审议官增田雅畅写了一本名为《这样解决少子化问题的政策可行吗?》的书,尽管书中提到未婚化是少子化的主因,但是其结论依然认为导致少子化问题严重的罪魁祸首是日本社会依然离“保育措施完善的社会”相距甚远。作者增田在其书中详细地阐述了各种各样的可行方案,却完全没有提及有关“结婚对策”的内容。
当然无论这是否是解决少子化问题的对策,建设一个“保育措施完善的社会”都是我想举双手赞成的。但是,如果无视独身人数比例不断上升的事实,即便是推行一系列的解决少子化的政策,其效果也不会太显著。
首先,我们有必要把握住时代的变化,并理清人们在什么条件下才会下定决心结婚。其次,由于年龄上的鸿沟,可以说中老年的执政者和研究人员们几乎不理解现在的年轻男女交往的现状。他们会觉得:“不就是结婚嘛!这是太容易的事情了。”的确,如果时光倒退20年,可能情况确实是这样。而现在,就像我在这本书和《少子化的日本社会》一书中提到的那样,“想结婚却无法结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状在不断地扩散开来。
因此我们发现社会上已经出现了进行“婚活”的人,就如同进行“就业活动”一般,他(她)们是为了结婚而努力、下工夫的单身,也就是“婚活”一族。
对于就业活动,从学校的就业指导,直到官方的支援以及就业指南的小册子,来自方方面面的援助可谓是林林总总。然而,支援结婚活动的,我们却几乎找不到。
在我看来,弄清楚进行“婚活”的人们的实际状况,并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这对于解决当今少子化问题是一个必要的、且行之有效的办法。
以上的内容是我和老朋友干场弓子一起吃饭聊天时谈到的,她听后极力劝我尽早把这些想法写成一本书。于是,我就写了这本书。本书由我与白河老师共同努力,并得到了干场先生的大力指导和帮助才得以成形。在此,谨向干场先生以及给予这本书大力协助的诸位致以诚挚的谢意。
此外,这本书是我在工作了22年的东京学艺大学期间所写的最后一本书。谨借此机会,向东京学艺大学的各位教师同仁及全体学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译后记:驾驭自由需要能力,邂逅良缘需要“婚活”
郑 杨
三十几年前,记得我的姐姐曾为大学毕业后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南方工作而苦恼。而今天我的学生们在面临分配时,都异常地怀念二三十年前大学包分配的计划经济时代。是的,当自由来临时,大家会惊愕地发现驾驭自由并非是一件易事。
由本书的两位作者创造的“婚活”一词,就是为了说明日本的婚恋市场开放后,自由后,反而出现了许多想结婚而无法结婚的人群,在自由的时代,青年男女需要拿出找工作的坚定决心和积极行动,即他(她)们只有积极地“婚活”才能找到结婚对象。
实际上,“婚活”一词自2007年11月在日本一出炉就引起了大众的瞩目成为现在无须解释的通用词汇,到2008年3月这本《“婚活”时代》一经出版便成为日本的畅销书,并且此书出版后当年以《婚活》命名的电视剧便在日本热播。以上种种现象表明在今天的日本,在婚恋市场越来越自由的今天的日本,也愈发地需要渴望婚姻的男女拥有驾驭婚恋自由的能力,因为他们不能再像上一辈人那样,守株待兔,“坐等姻缘”了。
中国又如何呢?
从近年“剩男剩女”成为我国的流行语,大都市的“剩男剩女”悄悄地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我们似乎可以这样预测,中国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