懿宗咸通元年(农历860年)十二月,安南土著乘唐军主力刚平定裘甫起义,仍滞留在浙东战场的空隙,引南诏兵3万多人,攻陷交趾(今越南河内),安南都护李鄠(hù)与监军逃奔武州(治今广西宜实)。
咸通二年(农历861年)六月, 朝廷任命盐州防御使王宽为安南经略使,当时李鄠在武州收集军队,攻讨群蛮,收复了安南,但朝廷还是因为他的失职,贬为儋(dān)州(今海南儋县)司户。之前李鄠刚到安南的时候,杀了蛮人酋长杜守澄。杜守澄的党羽因此引各路蛮人攻陷交趾,朝廷认为杜氏在当地的势力强盛,想姑息并把他们收为己用,便封杜守澄的父亲杜存诚为金吾将军,再追究李鄠杀杜守澄的罪责,将李鄠流放到崖州(今海南琼山灵山镇)。
七月,南诏兵攻破邕州(今广西南宁),大肆掳掠人口,邕州居民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最初,邕州是由广、桂、容三道共同发兵3000人戍守,三年一替。经略使段文楚请求自己招募本地人充军戍守,朝廷回复同意。但段文楚只招募到500多人。段文楚升为金吾将军后,新任经略使李蒙利贪污了所有的军需物资,把原三道士兵都遣送回去了,只用所招募的士兵守左、右江,这样军队的数量减少了十分之七八,所以南诏乘虚入侵。当时李蒙利已经死了,新任经略使李弘源到任才10天,没有军队可以防御,城被攻破,李弘源和监军逃奔蛮州,二十多天后,南诏兵抢掠一番回去了,弘源和监军才回到了邕州。朝廷将李弘源贬为建州司户,重新启用段文楚为邕管经略使。
咸通三年(农历862年)二月,南诏又攻击安南,安南经略使王宽数次上奏告急,朝廷以原湖南观察使蔡袭代替他,并发许、滑、徐、汴、荆、襄、潭、鄂等道士兵各三万人给蔡袭以防御南诏兵。南诏见唐庭兵势强盛,引兵退去。
三月,蔡京被任为荆襄以南宣慰安抚使,此人是个十足的小人,鼠目寸光,贪污成性,狡诈多疑。
四月,岭南道原分管广、桂、邕、容、安南五地,都隶属于岭南节度使;蔡京为了自己的私利上奏朝廷,请求分岭南为两道节度,皇上批复同意。
五月,敕令以广州为岭南东道首府,邕州为岭南西道首府,又割桂管的龚、象二州,容管的藤、岩二州归邕州治理。随后任命岭南节度使韦宙为岭南东道节度使,任命蔡京为岭南西道节度使。
安南经略使蔡袭率领诸道兵马驻扎在安南,蔡京非常嫉妒,怕他立功,于是上奏说:“南蛮逃远了,边疆已无战事,武将喜欢邀功,强据戍兵以自负,徒然浪费国家粮草。希望朝廷让这些士兵都回到原来的道去。”朝廷答应了。蔡袭上奏几次说群蛮只要看到朝廷没有兵马在边境防御,就会入侵。我们不能不防备,希望留下戍兵5000人。皇上不听。蔡袭认为蛮寇一定还会来,所以坚持到交趾的兵粮都吃完了。蔡袭等到山穷水尽的时候,写了十必死的信上报中书省,希望发放军粮。但当时的人都相信蔡京的话,最终戍兵都回各道了。
蔡京为政暴虐残酷,设置了砲烙(让犯人在烧红的铜柱子上走)刑罚,整境的人都很怨恨他,于是被邕州(今广西南宁)的军士所驱逐,逃奔藤州(今广西藤县)。蔡京伪造朝廷的诏书和攻讨邕州的使印,在藤州招募乡丁及征调本土士兵进攻邕州。由于是一些乌合之众,很快被邕州军击败,蔡京又逃奔桂州(今广西桂林)。桂州人怨恨他分裂岭南,不接纳他。蔡京沦落到没有地方落脚,被朝廷贬为崖州司户,蔡京不肯当这样的官,想返回原籍,到零陵(今湖南永州)的时候,被朝廷赐死,同时任命原桂管观察使郑愚为岭南西道节度使。
十一月,南诏军见八道兵马各回本道,又出兵5万进逼安南。蔡袭告急,朝廷敕令荆南、湖南两道调兵2000人,桂管(今桂林等地区)征义兵3000人,到邕州归郑愚节度。岭南东道节度使韦宙上奏说:“蛮人必会攻击邕州,如果不预先防备,匆忙远征,恐怕会被蛮人断绝粮道。”于是朝廷传令蔡袭率军驻扎海门,郑愚分兵防御。
十二月,蔡袭又要求增兵,朝廷调山南东道弓弩手1000人赴援安南。因山高路远,等到安南的时候,南诏兵已经将交趾团团围住,救兵无法入城。蔡袭据城死守,只是没有兵源补充,一直坚持到兵尽粮绝。
咸通四年(农历863年)正月初七,南诏兵破城而入,蔡袭的左右随从都被杀死,蔡袭徒步与南诏兵力战,身中十箭,想上船的时候,监军已经下令开船离开,蔡袭大骂监军懦弱,悲愤投海而死。幕僚樊绰水性很好,携蔡袭的官印浮水渡江上岸。荆南、江西、鄂岳、襄州的将士400多人,退到城东水岸的时候,荆南虞候元惟德对众人说:“我们没有船,下水也是死,不如返回城里和蛮人拚了,一个换两个也值得。”众人轰然叫好。
于是众人从东罗门返回交趾城,南诏兵没有防备,被元惟德纵兵杀了2000多人。晚上,蛮将杨思缙从城内率兵赶到,元惟德等都力战而死。
南诏兵攻陷交趾后,所杀害和俘虏的人不下十五万。之后,南诏留兵二万,命令杨思缙守卫交趾城。唐廷被迫下诏诸道增援安南的将士回撤,分保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
三月,归义节度使张义潮上奏自领蕃、汉兵7000人克复凉州。
张义潮于德宗贞元十五年(农历799年)出生在沙洲(今敦煌县神沙乡)。张义潮出生的时候,沙洲正是遭受吐蕃围攻最艰难的岁月,等他懂事的时候,沙洲已经陷于吐蕃多年。在他成长的岁月里亲身经历了吐蕃人的残暴统治;这自然引起了张义潮深深地愤怒,还有对唐朝的深深怀念,他有感于吐蕃统治下民不聊生的凋敝景象,深深同情人民的疾苦。
吐蕃人善于作战却不善于管理,在吐蕃人统治河西走廊的数十年时间里,各座城市在盛唐时候修建的各项城市设施,水利设施都逐渐被废弛,出现了大倒退的局面。此时的河西走廊可以说是一片凋敝,经济萧条,百姓被残酷的压榨。不仅仅是这样,吐蕃本土的国力也在不断地衰退。
唐武宗会昌元年(农历841年),吐蕃国内发生了大规模的饥荒。一些贵族将自然灾害都归咎于吐蕃信奉佛教所致。吐蕃赞普达磨新即位后,大力采取措施禁佛:下令封闭吐蕃境内的全部佛寺,焚毁佛教经典;强迫所有僧人还俗,不愿还俗者,被迫从事屠夫、猎人等违反佛教戒律的职业;有些高僧还遭到了无情的杀戮。因此,吐蕃国内尊信佛教的人都十分痛恨新赞普达磨,视达磨为牛魔王下凡,称他为“朗达磨”。朗,藏语,意为牛。达磨的禁佛措施未能维持很久,会昌二年(农历842年),他被佛教僧人拉隆刺死。 达磨无子,不过他被刺杀前,王妃已经怀孕。王后为争夺权位,也伪装成有孕的样子。
会昌三年(843年),王妃生一子,为了防止王后抢走孩子,白天派人四下围住孩子,晚间用许多盏灯光守护,取名为欧松,意思是“光护”。王后也不甘示弱,到外面买了一个要饭人的孩子,胁迫朝臣认可是她亲生,并取名为永丹,意为“母坚”,即母亲坚持认定的。这两个孩子被不同的利益集团操纵,用来争夺赞普宝座。双方互不相让,进行了长年累月的斗争。王室分裂后,吐蕃各将帅也拥兵自重,相互混战。吐蕃国一时大乱,势力急剧衰落。
唐朝这个时候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国力有所恢复,看到吐蕃国内灾荒连年,河陇各处吐蕃守将人心思变,兵防极度空虚,当然不会放过这样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决心收复河湟地区。
宣宗大中元年(农历847年) 五月,河东节度使王宰率代北诸军;于盐州大败尚恐热所率吐蕃军。
在经过了周密的准备之后,大中二年(农历848年)张义潮率众在沙洲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大起义。他率部队披甲执锐,与吐蕃军在城内展开混战,城中的唐人纷纷响应,人人与吐蕃军拼命。吐蕃军在城中军力本来就不多,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自然抵挡不住,于是从城中逃走。吐蕃军从城中败退之后自然不能甘心,又从周边调集了兵力将沙洲团团围住。虽然敌众我寡,但张义潮不愧是一个胸中有韬略的英雄,他“启武侯之八阵,纵烧牛之策”,大破吐蕃。张义潮率城中兵马杀出重围与吐蕃军决一死战,短兵相接之际,杀得吐蕃军横尸遍野,向南逃去。起义军终于在沙洲艰难地站稳了脚跟。
同年12 月,凤翔节度使崔珙奏破吐蕃军,攻克清水,并一举收复了原州(宁夏固原)、石门等六关和威州(宁夏中卫县)、扶州(甘肃文县西) 。唐王朝的军事胜利给了张义潮起义以强大的军事支援,更极大地鼓舞了河西人民。
这沙洲起义一发动,立刻成燎原之势,甚至造成了吐蕃内部的大变乱。吐蕃原洛门川讨击使尚恐热(一作论恐热)亦发动叛乱,并篡夺了吐蕃大权,自称为宰相。当然以叛乱夺权的他没能力让所有的人心服,与吐蕃鄯州节度使尚婢婢为争权夺利,自相残杀。
张义潮在沙洲起义之前,就誓心归国,所以在起义军成功占领沙洲之后,就决定派遣使者团向长安传达沙洲恢复的讯息,以*志,也有联系唐朝,对吐蕃形成两面夹击的意图。但是沙洲和长安之间相隔千里,中间的河西诸城又都还是吐蕃人的控制之下,所以为了确保讯息能够到达长安,张义潮派出了十队使者,带着十份完全相同的文书,经由各个方向的沙漠绕过吐蕃人控制的河西诸城向长安进发。送信队伍的组成各有不同,但是僧侣占了很大的比例,这里面就包括了敦煌高僧悟真,这是因为之前说过河西走廊的僧侣大多心向大唐,而且吐蕃人自文成公主入藏之后佛教广泛传播,由高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