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演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五代演义-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德宗崩,李诵于正月二十三日继位称为顺宗执政之后,虽然因为身体有病而较少公开露面,处于垂帘听政的状态,但他果断地利用任太子期间通过王叔文、王伾等左右网络了一批敢为天下先的有识之士形成的政治集团(主要成员是后来被人们称为“二王八司马”的王叔文、王伾、韦执谊,柳宗元、刘禹锡、韩晔、韩泰、陈谏、凌准、程异,其中尤以“二王刘柳”为中心),很快于二月十一日任命王叔文为司功参军、翰林学士、起居舍人,任王伾为左散骑常侍、依前翰林待诏,位居宰相之一,任刘禹锡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等职,任柳宗元为礼部员外郎,出入禁中,参与朝政,其他革新派人士也得委以重任,大刀阔斧地对德宗后期的弊政进行改革,抑制宦官危害社会和反对宦官专权的斗争相继进行。

  首先,在二月二十四日由顺宗到丹凤门宣布大赦天下,并罢除掠民害民的宫市和五坊小儿。所谓宫市,就是由皇宫中派出的专使在市场上采购物品。按照旧例,官吏带人到宫外的市场上购买物品,按照市价随手付给银钱。德宗贞元后期,宫市使全由宦官担任,他们往往依仗权势,随意压低价钱强买。

  接着,就是布置夺取宦官所掌控的兵权。顺宗继位后两月间采取的革新措施,受到了以使原来操控朝政的宦官集团的怨恨和反对,处心积虑地着手反扑,策划首先拥戴顺宗长子、二十八岁的广陵王李纯为太子,然后由李纯以太子身份监国,逼迫顺宗内禅。面对着反对派的步步逼进,顺宗和二王刘柳深感从宦官手中夺取军权的重要和紧迫。贞元年间由宦官担任中尉即最高指挥官的神策军有十五万之众,大多数驻在京西一带,掌握了这支军队,就能控制大局,推进改革。

  五月三日,经顺宗批准,任命老将左金吾大将军范希朝为左、右神策军京西诸城镇行营节度使;六日,任命度支郎中韩泰为范希朝的行军司马,以便通过韩泰有效掌握军权。这一决定是秘密进行的,宫中的神策军中尉还没睡醒,并不知道。当这一旨令下发之后,神策军中各个将领派遣使者向左右神策军中尉辞别,告知今后京西诸军将隶属范希朝指挥。宦官们大吃一惊,密令京西神策军各将领不许交出兵权,不要听范希朝的指挥。当范希朝和韩泰前往奉天(今陕西乾县)召集诸将时,竟无一人前来会面,使这一至关重要的措施功败垂成。韩泰赶回长安报告失败消息时,王叔文悲愤地哀叹,痛惜大势已去,无力回天。

  形势自此急转直下,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势力益加膨胀,加快了推翻顺宗及革新集团的步伐,顺宗受到他们的严密控制,俱文珍等以顺宗名义削去了王叔文翰林学士职务,阻断了革新派成员入宫议事的渠道。宦官们加紧网罗一批藩镇和朝官,于七月二十八日胁迫顺宗下敕由太子李纯监国,主持军国政事;八月四日,由太子受禅即皇帝位,顺宗改称太上皇,次日即移居兴庆宫。紧接的就是“二王八司马事件”,革新派人士迅速遭到打击和贬谪。

  从唐宪宗至昭宗末期,是唐朝宦官专权的鼎盛期,这股依附于皇权的恶势力,对它所依附的皇权构成严重的威胁。“二王”改革失败后,几乎所有宦官都参与朝政,广泛深入到当时政治生活的许多重要领域。如大批宦官进入政府,担任诸司使职;掌握宫中全部机要,出纳王命;干预吏选,监视外朝官员;掌握书院、国子监等本是封建士大夫涉足的领域。由于朝中文武大权基本落入宦官手中,朝中制定国策、进退将相大臣,以至皇帝的生杀废立都操纵在宦官手中,皇帝成了宦官手中的玩物和幕后操纵的傀儡。宪宗以后到唐亡的9个皇帝,除敬宗以太子身份即位外,其余的都是由宦官废立。唐文宗哀叹自己还不如周赧王、汉献帝。皇帝为了保住帝位,也只得巴结、纵容宦官。

  唐代对宦官集团的最后一个回合的大搏斗,是发生在唐昭宗在位期间。唐昭宗李晔是由宦官杨嗣恭拥立的,他厌恶这个“定国策老”的横暴恣肆,收了他的兵权,取而代之的刘季述发动兵变,囚禁昭宗,逼迫传位,被宰相崔胤所除,宦官韩全诲、张彦弘分任左右神策军中尉,为争夺朝廷的控制权,崔胤与韩全诲之间产生搏斗,崔胤以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温)为外援,韩全会等也勾结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以相对抗。

  天复三年(903),朱全忠打败李茂贞,韩全会等宦官700余人被杀,原派到各道作监军使的宦官被明令就地处斩,宦官差不多被杀光了,唐代宦官掌握和控制军权的局面至此结束。但早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意”的朱全忠实力膨胀,第二年杀掉昭宗,另立年仅13岁的哀帝李柷为傀儡,三年后的天祐四年(907),废柷自立,建国号为后梁,唐王朝正式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割据的五代十国时期。

第一章 沙陀的变迁
沙陀族原是唐代突厥族诸部之一,起源于西突厥处月部朱邪(yé,古同“耶”)部落。沙陀是一个多民族的混合体,其族源包括突厥族处月、处密、射脾三部,回纥族拔野古、同罗、仆骨三部和粟特族等。唐朝初年,处月部散居于今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天山山脉东部巴里坤一带,其境内有大沙漠(今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因以为名。

  沙陀人从来都是最勇猛和最顽强的,他们不得不勇猛不得不顽强,否则等待他们的是死亡,他们只是为自己能活下去而努力而奋斗,不得不为别的民族的贪婪去杀戮另外一个民族。在那个时候北方有很多民族,谁的势力大谁就可以吞并弱小的民族,沙陀人因为人少势单,最初被突厥人兼并,属西突厥处月部,沙陀人不得不臣服他们,不依附突厥人他们就会被突厥或别的民族灭亡,他们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永不停息的战争中不是自己死就是敌人死,为了活下去只能比敌人更勇猛更顽强,然后才能杀死敌人保存自己,但是他们永远是突厥人侵略的工具,每一次战争他们都安排在最前面,而胜利果实只是庆幸自己还活着。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西突厥处月部首领朱邪阿厥率部随西突厥将军阿史那贺鲁归顺了唐朝。

  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阿史那贺鲁自称沙钵罗可汗,统率西突厥十姓部落反唐,西突厥处月部朱邪孤注也杀了招慰使果毅都尉单道惠,而与阿史那贺鲁呼应。杀了单道惠后,朱邪孤注便将部众驻守在虎牢山抵御唐军。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唐将梁建方分多路挺进,四面围攻,朱邪部大败。朱邪孤注携部连夜潜逃,梁建方派副总管高德逸率骑兵轻装追击五百里,朱邪孤注依据险要地段负隅顽抗,被生擒活捉,随即被斩首。同时斩首的有九千多人,俘虏将士六千以及沙陀人的家属一万多人。这一次选择背叛唐朝是一场灾难,沙陀人被打败后都成了俘虏,他们被唐朝流放到了瓜州(今甘肃敦煌一带),远离了美丽肥沃和生养他们的草原。

  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唐朝在处月部原居住的地方设置金满﹑沙陀二个羁縻(jī mí【释义】藩属)州,建金满洲都督府。 

  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在瓜州的沙陀人是没有地位的,他们是叛徒,他们为了尊严和荣誉,积极为朝廷效忠。沙陀酋长朱邪金山率部跟随左武卫大将军薛仁贵,击败铁勒部于天山地区,沙陀金山因功被授予墨离军讨击使(墨离军是唐高宗晚期设在瓜州的一大军镇,其名称与吐谷浑国境内的墨离川、墨离海、墨离部落有关。“墨离”是吐谷浑语“狼”的意思,墨离军的主体原为投唐的吐谷浑人的蕃军,故以吐谷浑语词命名)。沙陀人终于重新焕发出新颜,唐廷武力强大,恩信可依,从此沙陀人为唐庭纵横驰骋40年,一直到周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朱邪金山因功晋升为金满州都督。朱邪金山死后,他的儿子朱邪辅国继任金满州都督。

  后因吐蕃势力威逼瓜州,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沙陀辅国觐见大唐天子玄宗,请求迁到故乡金满洲去。玄宗钦准后,沙陀辅国率部迁到北庭都护府(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的金满州(今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天山山脉东部巴里坤一带)。北庭统庭州,西州,伊州三州,金满洲属庭州。朱邪辅国死后,他的儿子朱邪骨咄支继任金满州都督。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庭州刘焕被唐朝正法,之前由于他对沙陀人凶残暴虐,随意*沙陀人,沙陀人不得不迁移到伊州,刘焕被正法以后不久沙陀人又迁回了金满州。 沙陀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活动的地域流动性大,大体以北庭为中心,包括西州、伊州以及瓜州等地在内,即今新疆准格尔盆地南部至吐鲁番、哈密及甘肃西部一带。这里虽然处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即“沙陀碛”地带,但在沙漠周围却也有一片片绿洲,沙陀人就在这一片片绿洲上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一个叱咤风云的民族。

  玄宗天宝初年(公元742年),沙陀归属回纥,沙陀酋长朱邪骨咄支兼任回纥副都护(此官为唐朝所封,当时回纥也臣属唐朝)。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以骨力裴罗为领袖的回纥联盟在唐朝大军的配合下,推翻了突厥汗国,并建立起漠北回纥汗国,王庭(牙帐)设于鄂尔浑河流域,居民仍以游牧为主。

  安史之乱(公元755~762)的时候,沙陀族协助唐军平定叛乱有功,其首领朱邪骨咄支被唐肃宗封为特进晓卫上将军。由于西北唐军相继内调平叛,吐蕃乘虚而入,攻陷了河西和陇右,从而导致安西,北庭两镇与唐王朝隔绝。当时有唐将李元忠固守北庭,郭昕固守安西,两镇与沙陀相互依存,多次打退吐蕃的进攻。朱邪骨咄支死后,他的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