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文学档案:六十年与六十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共和国文学档案:六十年与六十部-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小说集《黄金时代》收入五篇小说:《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革命时期的爱情》、《我的阴阳两界》。其中《革命时期的爱情》显得戛戛不群,甚至超越了《黄金时代》。王小波用复调叙述的方式,阐释了“革命+*”这一在20世纪反复回响的主题。它的叙事最为复杂:将带有古典色彩的武斗回忆,与工厂政治体制中团支书帮教落后青年的现实故事缠杂在一起,描画出革命时期情爱的“双重性”:死亡威胁与献身情怀共同激励下的萍水相逢,政治权力关系与另一种献身情怀结合产生的*/受虐,两者同样根源于对革命理想的追求与想象。团支书X海鹰对于“革命”与“*”的想象,都来自于阶级斗争学说构造的整套关于爱与恨的激情模式。这套模式放逐了个人、身体与欲望,而将献身、考验、屈辱、酷刑等等视为显露坚贞的大好机会:“假如是她被逮到了话,就会厉声喝道:打吧!*吧!杀吧!我决不投降!只可惜这个平庸的世界不肯给她一个受考验的机会。”所以X海鹰利用团支书职位赋予她的权力,制造了帮教后进青年王二的机会,让王二扮演“反面角色”,蕴含着革命意味的*就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王二作为被帮教对象,处于被规训的境地,他放弃了自身的主体要求,按照X海鹰的要求扮演反革命/*者的角色:“在革命时期里,我把X海鹰捆在她家小屋里那张棕绷大床上,四肢张开,就如一个大字。……她在等我打她,蹂躏她。”这种帮教/被帮教的行为模式,看上去匪夷所思,却是革命话语内含的密码破译,是对革命叙事与斗争想象的戏仿与再现。由于权力位置并没有因*/受虐的角色变易而根本转换,所以王二始终处于“被帮教”的地位:“她对我凶的时候,我觉得很受用;不凶的时候很不受用。”而王二回忆中与“姓颜色的女大学生”,则反映了革命与爱情的另一种状态:死亡随时降临的极端情境中,立场与年龄、出身已经不重要,人们借助*的刺激完成对献身的确认,以及对事业挫折的慰藉。如果我们将这两种“革命+*”的模式引申到整个20世纪的革命叙事之中,会惊异地发现,王小波已经说出了一切。
  延伸阅读
  李银河:《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悼小波》,《时代三部曲》代跋,《青铜时代》,花城出版社1997年5月版
  艾晓明:《纪念早逝的自由作家王小波》,《黄河》1997年第5期
  艾晓明、李银河编:《浪漫骑士——记忆王小波》,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7月版
  王小波:《地久天长——王小波小说剧本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2月版
  戴锦华:《智者戏谑——阅读王小波》,《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2期
  。 最好的txt下载网

2004《狼图腾》(1)
体裁:长篇小说
  作者:姜戎
  首次出版: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4月
  (李建军  撰)
  在文学日渐失去轰动效应的消费主义时代,《狼图腾》创造了一个奇迹,获得了双重的成功:既获得了市场上的成功,也吸引了媒体和读者的兴趣。它激发了人们对“狼文化”的好奇心,引发了“狼文化”出版大潮的到来。
  在《狼图腾》出版半年多的时间里,据我的不完全统计,宣扬狼道主义的读物,至少已有六七种。有的书在对狼的赞美上已经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例如,网言无忌的《狼》(地质出版社,2004年8月)的“题辞”是:“一只有勇气、有理想的狼,它为所有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奋斗的生命提供了借鉴。”正文里的议论更是令人恐怖:“生存是什么?生存就是不择手段地活着。你可以卑鄙,你可以无耻,你还可以下流。只要能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就好。理想是什么?理想是一种比生存更深层次的欲望”;“吃草的未必是仁慈,吃肉的未必是残忍。我是一只狼,注定了是一只狼,一只锋牙利爪的狼,鲜血与死亡是我生命的源泉。我只要活着就必须有什么东西去死。当所有的牛羊沐浴在阳光里自由自在地吃喝时,那就意味着我死了”。刘烨的《狼的故事》(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10月)的“导读”文字,则这样言过其实地歌颂狼:“本书是一部关于狼的奇书,它能让读者从书中每个篇章、每个细节感受到呼之欲出的狼的气息,让身体的每一个毛细血管百倍扩张,让血液如潮般奔涌,让身上的每一根神经末梢紧张待命,让灵魂如风般涤荡。”章士法编译的《酷狼——美国西部拓荒传奇》(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年10月)要宣达的主题是:“一种文明的创建通常以另一种文明的毁灭为代价。”还有一部是《像狼一样思考——神奇的商业法则》(贺华著,蓝天出版社,2004年10月),光看书名,就知道作者的命意和立场。若木、郑中的《狼魂——强者的经营法则》(时事出版社,2005年1月)就更是推波助澜,过为已甚:它在《前言》里说,“旷世奇书《狼图腾》和《狼道》横空出世,目前正在市场上热销”,接下来便宣扬自己的狼道主义生存哲学:“狼的智慧和谋略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从狼的一系列行动中,我们看到的是强者与智者的完美结合。学学狼的这些谋略,能使我们在市场竞争中获益匪浅”;那么,不学狼不行吗?不行。为什么呢?因为,“在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中,在‘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市场角逐中,如果心存善良,对竞争对手一味地心慈手软,那么就会被对方毫不留情地吃掉,这已经被无数事实所证明,而且还将不断被新的事实证明”。
  由于《狼图腾》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所以,很有研究的价值;由于价值观的混乱和文学性的贫乏,所以,必须对它进行严格的解剖。从文学的角度看,《狼图腾》与其说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一个图解观念的理念化文本。《狼图腾》的写作基源于一个简单的文化猜想。作者信奉一种幼稚的生物主义决定论,认为狼对于人类的文明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草原精神其实都集中在狼身上”(《狼图腾》,第136页,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下引此书,只在文末注明页码),因此,谁要是想在草原上生活,谁就必须以狼为师,“不管哪个民族都得崇拜狼,拜狼为师,像匈奴、乌孙、突厥、蒙古等等草原民族都是这样”(第23页)。草原上的牧民为什么不把马当作自己的“图腾”,相反,却要把“马的敌人”——狼作为图腾呢?作者认为“这种反常的逻辑中却包含着深刻的草原逻辑。这是因为蒙古马是草原狼和草原人共同驯出来的‘学生’,而‘学生’能成为被老师崇拜的图腾和宗师呢?而草原狼从未被人驯服,狼的性格和许多本领,人学了几千年还没能学到呢。狼在草原上实际统领着一切,站在草原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的制高点上……”(第253页)“古代草原骑兵确实不是靠蛮力横扫先进国家的。草原民族也确实是草原的捍卫者。她们用从狼那里学来的军事才华和智慧,牢牢地守住了草原,抗住了汉军后面的铁与火,锄和犁对草原的进攻”(第81页)。作者的叙述中,一个叫毕利格的老人,竟然也如此夸大狼的能力和智慧,夸大狼对人的生活的影响:“打仗,狼比人聪明。我们蒙古人打猎、打围、打仗都是跟狼学的。你们汉人地界没有大狼群,打仗就不成。”(第18页)而“草原狼不光是培养了蒙古武士,也培育了蒙古战马”(第196页)。 。。

2004《狼图腾》(2)
狼不仅是人类和“蒙古战马”的老师,而且还是草原上“计划生育”的总设计师和控制人口增长的大功臣呢:“人昼行,狼夜战;人困顿,狼精神,草原狼搅得草原人晨昏颠倒,寝食不安,拖垮了一家又一家,一代又一代的女人。因而,蒙古包的主妇,大多多病短寿,但也练出了一些强悍拖不垮的、具有一副好身骨女人。草原狼繁殖过密,草原人口一年年却难以大幅度增长。然而,古代蒙古草原也从来没有发生过因人口过剩,而大范围垦荒求食的事情。是草原狼控制了草原人口舒舒服服地发展。”(第73页)。
  因为缺乏基本的常识感,所以,作者在展开叙述的过程中,就很难维持主题与事象的逻辑上的一致性和关联性。他的判断和观点,常常与文本内部的情节打架。不仅如此,事实上,很多时候作者自己的议论,也在相互抵牾,自我拆解。例如,作者在叙述中说“童话”和“书本”关于狼的叙述都是“误人”的,陈阵“到了草原之后才发现,大自然实在没有比‘大灰狼’进化得更高级更完美的生物了”,但是,我们从他的接下来的叙述文字发现,草原狼实在不是什么“更高级”、“更完美”的东西。作者告诉我们,有一群饿狼,从境外进入中国,“这一轮入境的狼群眼睛特别红,胃口特别大,手段特别残忍,行为特别不计后果。每头狼几乎都是怀着以命拼食的亡命抱负劲头冲过来的”(第41页)。这群狼在殊死的“搏杀”中,给人类和马群带来极大的灾难:“马群发出凄厉的长嘶,一匹又一匹的马被咬破侧肋侧胸,鲜血喷溅,皮肉横飞。大屠杀的血腥使疯狂的狼群异常亢奋,它们顾不上吞吃已经到嘴的鲜活血肉,而是不顾一切地撕咬和屠杀。伤马越来越多,而狼却一浪又一浪地往前冲,继续发疯发狂地攻杀马群。每每身先士卒的狼王和几条凶狠的头狼更是疯狂残暴,它们窜上大马,咬住马皮马肉,然后盘腿弯腰,脚掌死死抵住马身,猛地全身发力,像绷紧的硬钢弹簧,斜射半空,一块连带着马毛的皮肉就被狼活活地撕拽下来。狼吐掉口中的肉,就地一个翻滚,爬起身来,猛跑几步,又去蹿扑另一匹马。追随头狼的狼群,争相仿效,每一条狼都将前辈遗留在血管中的扑杀本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