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娘在薛夫人处当差,原来的那个因为照顾主子不周,也就是薛蟠受伤那件事,被调到外庄上去了。不过薛蟠可没觉得有多可惜的,原先那个尽哄着薛蟠玩,极尽讨好之能事,想来薛蟠以后目中无人,认为天下老子最大也有他们的功劳。
而现在的薛蟠已经换了人来做,当然不会有这种想法,这世界上,厉害的能人多的是,随便一指头都能捏死薛家的也大有人在,还是谨慎地过日子为好。
“爷,字帖拿来了,奴才也不知道您要哪些个,只好让魏管事随便个都拿来些来,你看成吗?”没过多久,富顺就拿了好些个放在案上。
拿出颜体的临摹贴,是颜真卿的《唐颜真卿书颜勤礼碑》,字端的是好看,字迹端正,又不失飘逸之风。
展开宣纸,用镇纸摊平,提起笔来,端正好姿势,静下心慢慢地临摹起来,一时屋内除了倩雪微微磨砚时衣袖摩擦的声音,在无其它。
也唯有屋外树上知了的叫声,和偶有丫头婆子进出的响动声。
就这样,薛蟠在还没有老师的教导下,早晨在院子里跑跑步,去父母院子里请安,逗逗妹妹,然后便在书房里看书习字。一般看的是唐诗,因为很多他在现代都看到过,从简体推繁体,还认识了不少字。晚上再去请安,全家一起吃饭,然后看会子书就熄灯睡觉。
这时候他真是后悔在现代没学太极拳,否则也不用每天跑步的时候,惹来那么多奇怪的眼神。想来也是,古代谁没事跑着玩,他们还没有全民运动的思想,这也是古代人寿命偏低的原因之一,不爱运动。
而古代的娱乐也是少的可怜,一般在酉时差不多就歇下了,在刚开始可是狠狠的无聊了一把薛蟠,作为现代人,哪能适应不到八点就睡下的呢。
而另一边,薛老爷也在为薛蟠请先生烦恼,那些先生一听说是要请来给薛蟠这有名的“呆霸王”教书,就是重金也不愿来了,反正没过多久都会请辞,这可都是前辈们活生生的例子,还浪费时间,都不愿过来。这习武的师傅就更麻烦,会些庄稼把式的倒是有,这镖局的镖师也有,但如果薛蟠和这些大老粗伴在一起,本就跳脱的性子,还指不定跳到哪了,薛父自是不愿的,而正经习武又有本事的师傅又哪有那么好找。
倒是大总管薛冉见老爷为薛蟠延请先生的事情烦心,一寻思,倒是有了主意。
这薛冉是薛府中极有体面的人物,很是得薛老爷的意,办事又可靠,又是家生子,早年随着薛老爷走南闯北的,也可以说是共过难的,对薛家也是极忠心的,薛老爷很是倚重于他,所以年过半百,仍在薛老爷身边办差,儿子女儿在薛府也得了几分体面。
“老爷,如若是别的时候,这事还真是有些难办,现下却不是难事。”顿了顿,“说来也是件巧事,前儿才听说,来了位刚辞官的进士老爷,姓张,名笃庆,字历友,和兰台寺大夫,如今的巡盐御史林如海林大人是同科,亦曾做过内阁试读,司经局洗马,文采也是极好的。如今游历到此,老爷何不把他请来做了大爷的先生。”
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正是林黛玉的父亲,其妻贾敏正是贾府的史老夫人的嫡亲女儿,贾政、贾赦的嫡亲妹妹,而贾政的夫人王氏亦和薛夫人是一母同胞的姐妹,说起来也是连着亲的,这是其一。其二,早年,林如海求学科举之后,像贾家提了亲,薛老爷亦在京城办事,又和贾家连着亲,所以有几面之交。林如海为人方正潇洒,又颇有文采,当年又中了探花,意气风发,席间杯盏之余,谈吐亦不俗,虽谈不上视如知己,但也是互有好感的。所以薛老爷现在每每谈到此人,也是颇有欣赏之意。
“哦,自有这样的人物来此,我亦不曾听说”,薛父一听有这样体面的人物来到此处,而且涉过官场,经历过朝廷风云的,如若真能请来做蟠儿的先生,也是蟠儿的造化,心里也是不由的一动。
薛冉笑道“原我也是不知的,可巧上回老爷吩咐奴才给大爷祈福,到慈云寺时听接客的小沙弥说起,方知道有这样的人物到此,如今老爷正好在寻教大爷的先生,可见与大爷是有缘分的也未可知。”
“只是不知他为何辞官?”听说有这样好的人选,薛父自是欢喜,但一想是辞了官的,又怕惹出了什么来,反倒是不美。
“听说是痛失了膝下唯一的小公子,不久老夫人亦故去,心灰意冷下辞了官,想来是想散散心吧。”
一听只是如此,薛老爷放下了心,“你现下可知他落脚何处,我当投下拜贴,亲去延请才是”,本就已经心动,薛父打算亲自为薛蟠请这位先生才显得诚意。
“我才打听了,张大人现居儒雅居,只带了一个小厮在此。”
“你明日亲去投下拜贴方显得我们尊重,不可怠慢了。只是这习武的师傅又如何办呢?”解决了一个,可还有一个却实是不好办。
薛冉一听,笑道“想是老爷贵人多忘事了,夫人的亲哥哥老爷的舅爷王子滕王大人,不是现任京营节度使,掌管京畿军政事务。老爷何不修书一封与他,请王大人帮忙物色人选,不是比老爷要便宜地多?”
点了点头,薛父笑着捋了捋精心修剪过的胡子,“正是如此,正是如此。”
说完,提笔写下书信,修书与王子腾不提。
寻师(二)
烦请再三,张笃庆张先生终是被薛老爷的行为感动,答应教薛蟠一月,只愿先受薛蟠一拜,其余师礼则要教过薛蟠,看其资质方可。
这张先生在金陵城中已尽月余,原不过是行至此地,顺便拜访一下故友,没有打算留下来,只是薛老爷给予他足够的尊重,态度又诚恳,方才答应一试,但也只一试。他或多或少也听过这城中的“呆霸王”,不过是一纨绔子弟而已。又不忍抚薛老爷的面子,所以先只让磕一个头,却不是拜师该有的礼数,如若这薛蟠冥顽不灵,果是一不学无术之徒,求去也无不可。
如若换了以前,听过薛蟠的名号,就算薛老爷再如何延请,张先生也是万万不会答应的,只是经历了丧子之痛后,以及这一路行来的所见所闻,每见父母为子女之事操碎了心,也是感叹连连,更多地体会到做父母的不易,才有了此一说。
这一日,薛蟠被传唤到薛父的书房,薛父告知已经找到了教习的先生,但先生曾经的事倒是只字不提,只是说是极有学问的,吩咐他跟着先生好生学习云云,薛蟠也点头应了。至于习武的师傅则要缓上几日方可。
第二日早晨,由丫头婆子帮着穿戴整齐,便走出了知明院。这知明院是他醒来后自己改的,其来自荀子《劝学》篇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一句。亦也是警醒自身的意思。
说来这古代的衣服还真是难穿,才要丫头婆子帮忙才好,各位看官总要说了,这衣服有什么难穿的,不过是多了几件而已,其实不然。穿衣齐整,单配和谐,应配有什么样的饰物,不同的饰物又有些不一样的功能,什么样的场合什么样的衣服,这都是有讲究的,怪道古人一天换几身,原来也是有它的道理。才来没多久,又是六岁的身体,伺候着也是正常的,何况大家豪门,这不过是最正常的事情,不要了反而不好。在这古代行坐走等日常生活其实都可看出一个人出生在什么样的阶级,什么样的身份,是万万不能错的。
一路行来,只见丫头婆子,扫地的扫地,除尘的除尘,好不忙活。
这古代的空气就是好,虽是盛夏,但早晨太阳微升于空中,细细凉风过处,不觉间人就精神抖擞起来,看着满眼的绿意盎然也是可爱地紧。
刚走到正堂,就看到薛父已经端坐在上,手里捧了茶杯,慢慢地用茶盖捋着茶水。薛蟠忙整了整衣冠,走上前去,“孩儿给父亲请安,给母亲请安”,说罢方起了身。
薛夫人忙吩咐了婆子丫头摆饭,不多时,便见掐进盘云紫檀八仙桌上摆了四小碟卤菜,四小碟糕点,四小碟子的时令蔬菜,一大盆糯糯的小米粥,由景德镇瓷盏乘了,看的人就觉得好吃。
方坐罢,奶妈伺候着宝钗吃了,桌上谁也没有说话。大户人家,一般遵守食不言寝不语,边上亦有丫头们在旁伺候着,但厅堂里却安安静静的,咳嗽不闻。
薛蟠今天胃口很好,喝了一碗米粥,5块糕点,各色菜式都试吃了些,但人小,本就吃了不了多少,很快也就吃完了,只能拿了块小糕点吃着,等薛父放下筷子,也吃完最后一口,亦放下了筷子。一般大家长吃完放了筷,那谁还接着吃呢,都放下了。
等丫头婆子把碗筷碟子都撤了下去,上了茶水等物,亦像红楼梦中看到的贾府一般,捧了茶来,先漱了口,又盥手毕,方捧了吃的茶上来,而宝钗则被奶妈抱了下去。
茗了口茶,大家长薛父方开口对薛蟠道“今已经把先生请到了府里,就住在东南角上的院子,以后你习文或向先生请教都要去那里。等会子就随我去拜见先生吧,不可怠慢了。”薛蟠忙点头称是。
见薛蟠应了,便又说到“先生的文采是极好的,但留不留地住还要靠你自己,如若还要像以前一般不晓事理,哼~~”
薛夫人忙笑着说道“我看蟠儿是学好了,我听说他这段时间都在自己院中读书习字,打从我生下他,除了还在我怀里时,从没见过这么乖的时候了,想是这次病了反而是晓得厉害,倒是懂得了些事理了。”见薛父脸色好转,又笑道“这次老爷好不容易请了这文采极好的先生,蟠儿也是知上进的,会好好跟着先生学习。才还在我屋中说要给我拿回个诰命来,话都放出去了,怎能自打嘴巴,老爷就看好吧”,说到此,薛夫人也是满脸慈爱之色地对着薛蟠。
“你就是慈母多败儿”,薛父虽这么说,不过眼中总有丝丝笑意。
随着薛父来到东南角的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