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早的吃晚饭,准备明天去养鸡场,一方面看看鸡粪,秸秆发酵情况;另一方面,去和大柱谈谈他的亲事。
和玉一大早就到了养鸡场,看到泰华楼装鸡蛋的马车刚到,一起帮忙装了会鸡蛋。马车走后,和玉绕着养鸡场转了一遍。各个方面被刘叔,打理的井井有条。
最后和玉走到正在发酵的鸡粪,秸秆推旁。和玉看不吃到底有没有发酵熟,单核与知道一个法子,就是放几个蚯蚓在上面,如果蚯蚓很欢实的钻进去,就证明已经发酵熟了;如果连蚯蚓都不愿意吃,证明这个时候不对它们的胃口,就是没发酵好。
刘叔拿来前短时间挖的一小坛蚯蚓,每个粪堆放了一小把。只见这些小东西,用力的往里面钻,好像很多天没吃东西,突然看到一吨大餐,和饿鬼有的一拼。刘叔把剩下的蚯蚓,平均放在粪堆上。
“刘叔,这段时间,别的话先放一放,尽可能多的挖蚯蚓。”和玉对刘叔说道。
“冒昧问一下姑娘,收集这么多的蚯蚓,作何用啊?”刘叔实在是太好奇了,忍不住问道。
“刘叔,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过,鸡圈里的鸡,经常为了一只小蚯蚓,几只鸡大打出手,这就说明,小鸡们很喜欢吃这个东西。蚯蚓是一种很好的饲料,所以我就想人工养殖一些蚯蚓,给这些蛋鸡增加点营养。”和玉回答道。
刘叔的眼里,竟是佩服,自己养了快一年的鸡,都没发现这个问题,和玉姑娘太有才了,心里更加佩服。
“那我现在就去。”刘叔听了和玉的话,立马准备行动。
“等等,刘叔,我这边还有一点主意事项和你说一下。蚯蚓喜欢吃甜饲料、蛋白质、糖分丰富的饲料,尤其是喜欢腐烂的瓜果、菜叶,亦爱吃酸甜饲料;蚯蚓的饲料必须经常浇水保持湿润,饲料太干或者太湿都会影响蚯蚓的生长发育;水分是蚯蚓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和调节体温的重要因素,蚯蚓可以从饲料中获得水分和营养物质;饲料被蚯蚓吞食一个个月左右,要及时补充营养丰富的新饲料,补料一般在清粪后进行,蚯蚓由上而下取食,粪粒排泄在面上长期堆积,对蚯蚓生长繁殖不利,应及时消除,刮取蚯蚓粪同时,在养殖床上补充新饲料。”和玉说了一大堆。
看到刘叔似懂非懂,和玉把昨天整理的如何养殖蚯蚓的方法给刘叔,刘叔拿过去研究。
和玉找到刘婶,和他说了大柱的想法,以及周婶一家的意见。刘婶见过何梅,相貌俊俏,家里家外都是一把好手。周婶在何家村是出了名得贤惠,教出的女儿,那还有差,满口答应。
这段时间大柱心里一直想着何梅,一大早就从养鸡场跑到何家村,时间掐的特别准,是有碰到何梅去挑水。
看着何梅那个小身板挑了两桶水,扁担两端压了下来,心疼的要命。一把拿过何梅的扁担,把水送到何梅家门口。何梅刚开始还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一连好多天都这样。大柱虽然老实,不善言谈,但是看着何梅那关切的眼神,心里逐渐明白了一些东西。这也是为什么和玉一提大柱,何梅的反应那么大,心里的秘密被人家说出来,不害羞才怪。
看着他们郎有情,妹有意,和玉,韩姨从中牵线搭桥,两人的婚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和玉把之前买的一快大红绸的料子,送给何梅,留着做嫁衣;和玉又和刘叔商量一下,在养鸡场附近,盖三间房子,给大柱何梅做新房。本来刘叔还为大柱的房子发愁,家里的积蓄仅够聘礼,办酒席的,盖房子不是个小数目,一时拿不出,正准备借呢。
“这盖房子的钱,算是和玉姑娘借给刘叔的。”刘叔说道。
“刘叔,不要这么见外,你们尽心尽力的为我做事,为大柱盖几件房子是应该的,再也不要说借不借的。”和玉假装生气的说道。
见和玉这么说,刘叔再推辞的话,就说不过去了,心里默默决定,以后更加尽心尽力的为和玉做事,报答和玉。
自从婚事定下来,大柱做事更有动力,整个人看上去精神百倍,人逢喜事精神爽啊。
第二十六章 去京都
转眼间到了秋收的季节,一天面一眼望去,黄灿灿的,清水县的百姓个个精神抖擞,准备秋收。
何家村的村民更是乐得的合不拢嘴,虽然经历历暴雨,由于在族长何文清的带领下,提前做好了准备,及时解决险情,才有现在的丰收。族长的形象,更加高大威严。
再有就是和玉之前分给大家的山芋种,家家户户都种了。这不,还没收呢,就有很多商家来定购,每家每户少则几十两银子,多则上百两的收入,使何家村一举成为附近富裕村。
之前和玉教大家沤肥的方法,大部分人家依葫芦画瓢,学去了分,效果还真不错。
每亩产量增加快一担。但是也有人不相信和玉的话,没有照做,加上今年的雨水多,粮食产量有所减少。
和玉家种了几十亩的山芋,都是经过和玉精心选种,细心育苗,起早贪黑的和长工们一起在田里干活,庄稼长得特别好,山芋个头大,味道也好。和玉家的山芋,特供给李管事,老生意了,价格自然更是不错。
清水县的丰收引起临边几个县的好奇眼光,为什么清水县就能够躲过这场灾难。而自己的庄稼却被淹在水里,以至于现在颗粒无收,无法糊口。后来经过大家口口相传,清水县王县令在暴雨来这前修筑排水沟,清理河道,避免了清水县的被洪水淹的悲剧,百姓们大呼王县令英明,料事如神。
听说王县令现在成了统辖这几个县的知州,百姓们看到了希望,虽然生活很窘迫,但还是没有暴乱,因为这段时间王知州一直在尽心尽力的安抚百姓,大量雇佣百姓兴修水利,接济贫困百姓,用劳工换取麦种。有的人家买不起麦种的,有无人出工的,就像官府借贷,来年收获的时候加一成利。这比民间的信贷低多了,纷纷像官府借贷,购买麦种,把小麦种下去。只要坚持到小麦增收,就算熬过去了。
几个县的百姓啊,好几万人,朝廷拨下来的赈灾银,有点紧缺。清水县附近出现不少流民。
有一些人无以为生,纷纷到清水县乞讨。看到这么多流民,和玉看到另一个商机:如果提供他们吃的东西和住的地方,他们给和玉干两个玉的做两个月的活,等到天冷了,上冻没法干活了,和玉再根据具体情况,发放一定的酬金,用以过年,等天气暖和,愿意的人可以继续过来做工。
和玉看到清水县的南面,清水河从此穿过,居然上千亩的荒地,盐碱地。之前有一些人曾经去开发过这片换地,但是都没有成功,因为这块地,有的地方是沼泽,有的地方是小荒山,大部分是盐碱地。
对于现在落后的耕作技术,根本拿这种田没有办法。但是在和玉眼里就是宝呀。和玉准备把这片上千亩的田买下来。
这些荒地,估计要不了多少钱。和玉卖山芋,卖鸡蛋,现在有万两家财,买这些荒田没问题。但是开发这些荒地可是要很多的人力物力,这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自己资金不够,和玉才不敢向民间借款,弄不好搞了个高利贷,说不定会倾家荡产。去哪弄钱啊,和玉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家里要是有个稀世珍宝就好了,到当铺还可以换点钱。
和玉突然想起自己穿越到这边时,有一堆东西一起跟着传过来了,说不定可以找两件换点钱。
说做就做,和玉穿衣起床,端着油灯,打开地窖,小心翼翼的扶着梯子下去。到处黑漆漆的,和玉有点怕。以前和玉是个傻大胆,无神论者,但是之后连自己都可以重生,还有什么不可能发生的呢,说定还真有鬼怪神仙。
和玉把灯放在小台子上,掀开一个大瓷缸的盖子,里面有真空包装的菜种子,还有准备送给结婚的好友一套高级的高脚杯。
翻了个遍,和玉的前世买的衣服,才不敢拿出去换钱。在前世来说,这些衣服很保守,但是对于现在的人说,真是有伤风化,伤风败俗,弄不好会被浸猪笼。
一套高脚杯总共有十六个,八个大的,八个小的。晶莹剔透,应该可以换点钱。和玉不知道现在的物价,准备到京都去试试运气。
和玉安排好家里的事情,何喜留在家里,韩姨操持家务。又到养鸡场关照刘叔,多费心,和玉要去京都一趟。
泰华楼每天要把从和玉家买的鸡蛋送到京都,所以和玉带着铁牛,跟着泰华楼的车队,一起去京都,都是熟人,路上做个伴。
由于鸡蛋是易碎物,虽然下面已经垫了些麦秸,但是马车还是不能快速的行驶。等赶到京都,天已经黑了。和玉带着铁牛找了家客栈,吃点东西。
走到一家名叫福来客栈,和玉看着蛮整洁的,走进去,定了两间房,要了一些饭菜,和汤,两人津津有味的吃起来。到底是京都,物价比清水县高多了,吃的和玉心疼。
不一会儿,伙计就端上来三菜一汤,和玉借机向小二哥打探京都有没有大的当铺,,问道:“敢问小二哥,京都有没有大一点,信誉比较好的当铺?”。
“这你算问对人了,这京都还没有我不知道的地儿。在这附近,有个李记当铺,城南有个张记当铺,城北有个宝来当铺,这三家算是京城的比较大,信誉比较好的当铺了。”小二哥迅速回答道。
“谢谢一小二哥,小小心意,不成敬意。”和玉拿出一百文,递给小二哥。
“多谢两位客官,那小的就收下了。”小二哥接过赏钱,临走这前,低声和他们两个说:“这个李记当铺和宝来当铺,两家有点过节。你们典当东西的时候注意点。”
和玉再次谢谢小二哥的好意。小费没有白给。
两人吃完,就上楼休息。铁牛住和玉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