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清和- 第1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皇帝不同意,没人敢给他送茶。
    既然如此,仰脖喝,用力灌,全无压力。
    孟十二郎咕咚灌水,沈瑄丝毫不受影响,继续淡定陈述。
    魏国公武阳侯听得认真,皇帝全当没看见。
    朱高炽兄弟默默转头,同时竖起大拇指,敢当着父皇的面如此不拘小节,兴宁伯果真是条汉子。
    当日,永乐帝宫中留饭。
    徐辉祖依旧冷脸,朱棣完全不在乎,老子高兴,不看你就成。
    徐皇后得知此事,十分的激动,当即下令,饭桌上多添加几盘菜,尤其是肘子,一人面前摆一盘。
    皇帝不差钱,宫里不差肘子!
    御膳上桌,孟清和半晌无言。
    还真是一家子,甭管姐夫还是舅子,儿子还是外甥,完全的肉食动物。
    不由得回想起在燕王府中的岁月,再看同皇帝一样豪迈啃肘子的国公侯爷,龙子凤孙,孟十二郎心中的帅中年美青年形象瞬间崩塌。
    美好形象什么的,果真就是用来毁灭的。
    “兴宁伯为何不用?可是不合口味?”朱高燧一边啃肘子,一边瞄着孟清和面前的盘子,大有你不吃我来的企图。
    孟清和连忙摇头,学着皇帝一家的豪迈,夹起肘子,开啃。
    看着满脸凶狠,撕扯肘子中的兴宁伯,朱高炽兄弟再次竖起大拇指,兴宁伯爷们,纯的!
    一顿饭,孟清和果断吃撑。
    出了宫门,连马都上不去。
    魏国公是个严肃的人,武阳侯却笑得差点从马上栽下来。
    沈瑄将缰绳递给亲卫,拉着孟清和的手腕,一路走回了侯府。
    孟清和有点不好意思,沈瑄则是一片坦然。
    翌日,定远侯与兴宁伯各种牵手逛大街的流言开始小范围流传,本该引起轰动的消息,却很快被另外一则消息压下。
    天子下令,要重建锦衣卫北镇抚司!
    定远侯和兴宁伯的绯闻属于老调重弹,不足以上头条,这才是惊天大雷。
    朝中顿时炸开了锅。
    在洪武朝,锦衣卫的诏狱能同阎罗殿划等号。
    但凡接到锦衣卫驾贴,被抓进去的,不死也要脱层皮。零星逃得一命,也会变成废人。
    皇帝竟然要重建锦衣卫北镇抚司?这是要做什么?重开冤狱?
    不行,坚决不行!
    群情激奋之下,甭管会不会被北疆充军西南支教,朝臣纷纷上疏,对天子此举表示反对。
    奏疏很快在通政使司中堆成了山,并有日渐增多的趋势。
    相比之下,天子下令在北边开互市的消息,根本没激起一点浪花。
    偶尔有人提及,也会很快同锦衣卫北镇抚司相关的奏疏压下。
    面对这种情况,孟清和不得不感叹一句,永乐帝果真强悍,难怪文臣在永乐朝翻不出浪花。遇上这位,心机再深也是白搭。
    知道开互市会被朝臣反对,干脆推出了锦衣卫。
    有锦衣卫在前边挡着,满朝大臣哪还有空研究互市能不能开的问题。全部一窝蜂的加入“推倒诏狱”活动中去了。
    出乎孟清和预料的是,永乐帝属意的锦衣卫指挥使人选是杨铎,而不是纪纲。纪纲虽然办了不少事,但在锦衣卫中,目前也只任千户一职,以功劳和资历,连佥事都轮不上。
    这让孟清和有些拿不准,到底是自己不小心蝴蝶翅膀了,还是另有原因?
    无论如何,重建锦衣卫北镇抚司吸引了朝臣全部的注意力,为孟清和减少了许多麻烦,也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完善计划实施的部分细节。
    在孟清和接到敕令,打点行囊准备同沈瑄一起北上时,洪武三十五终于过去,历史的脚步迈入了永乐元年,大明最辉煌的篇章,从此开启。

    第一百一十二章 有人欢喜有人忧

    永乐元年;正月己卯朔;群臣入奉天殿朝贺新年。
    黑色的冕服;十二旒朝冠;龙椅上的朱棣,终于抛开了夺位不正的阴影。
    即便高皇帝没有传位于他;即便有人唾骂,即便建文帝的生死仍是悬案;自登陛入奉天殿,受百官朝贺始,他即是八荒六合之主。
    皇位;是他的。
    天下,也是他的。
    四夷番邦,都将跪在他的脚下!
    他会向高皇帝证明,选择朱允炆做继承人是错的。大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皇帝,而这个人选,只有他朱棣!
    “拜!”
    礼乐声中,公侯,驸马,伯爵,都督,仪宾及五品以上文武于奉天殿中三拜,不及五品的官员,则拜于丹墀之下。
    立于勋贵族之中,孟清和有片刻的恍惚。
    洪武,建文,永乐。
    朱元璋鏖战群雄,朱棣靖难夺位,建文在漫天大火中退出了历史舞台。
    日月为明,崇以火德。
    这是华夏封建王朝最后的辉煌。
    两百年后,曾广博四海,领先于整个世界的王朝,将轰然倒塌。
    跪在冰冷的石砖之上,额头触地,朝冠上的玳瑁禅映着冰冷的石光,冠上的雉尾成为满殿浓墨重红的一抹亮色。
    孟清和闭上双眼,收敛起所有心绪,意识有片刻的昏沉。
    “起!”
    丹墀之上,礼官嗓音悠长,同礼乐声融合成一种奇妙的旋律。
    孟清和的头晕得更厉害了。
    或许是起得过早又吹了冷风,也或许是奉天殿中燃起的香料。
    即使是不喜熏香的永乐帝,在朔望视朝,受群臣朝拜时,也必须按照规矩来。
    味道太重熏鼻子?
    忍着。
    用手掩一下?
    有损天子威严的事,万万不能做。
    不知为何,今天奉天殿中的香料味道似比任何时候都重。
    头晕的不只孟清和一人,文臣武将,多多少少都有些不适。
    只有几个被许在殿中朝拜的番邦使臣不受影响,孟清和亲眼看到其中一人不停深呼吸,好似在饮甘露,得仙气一般。
    用力掐了自己一下,果真是被熏昏头了,如此严肃庄重的场合竟还七想八想。
    几番告诫自己要集中注意力,目光扫过朝鲜的使臣,还是会忍不住走神。
    据说,这次朝贡,朝鲜国王竟送了三百名宦官,还郑重写在了表书之上。
    从朱高燧口中听到消息,孟清和当时就囧了。
    这样奇葩的礼物,还如此郑重其事,也只有跨越大宇宙的思密达能够做出来。
    除了宦官,还有不少宫女。
    不过据朱高燧所言,永乐帝一个没收,全都退了回去。徐皇后没太多表示,但第一家庭内部生活愈发和谐,天子走路时常带风,早已落入众人眼中。
    群臣朝贺之后,宫中按例赐宴。朝臣在奉天殿沐浴天恩,有品级的命妇在坤宁宫受赏。
    孟清和已给孟王氏请封,在他赶赴大宁之前,敕命应会送达。孟王氏被尊称一声太伯夫人,不过是早晚的事。
    孟清和的出发日期定在二月中。沈瑄将先行一步,高阳郡王动身更早。开平卫又传来鞑子叩边的消息,但从卫所官军递送的奏疏分析,这次侵扰边塞的鞑子身份有些特殊,其中竟混杂有翁牛特部的牧民。
    没有确凿证据,也没查验过泰宁卫的军册,开平卫指挥不敢断言这几名牧民是自发行为还是受到了部落首领的指示。
    前者倒还罢了,若是后者,问题绝对不小。
    好在目前只牵扯到了泰宁卫,朵颜卫和福余卫没有同鞑靼联合的迹象。但开平卫指挥使司上下仍不敢掉以轻心,加强了卫所警备力量,边塞地堡也陆续增兵加固,同时密切关注草原动向,有任何风吹草动,游击将军率领的骑兵队伍将主动出击,给犯境的鞑子一个教训。
    边军的上奏经通政使司送入宫中,永乐帝当即决定,高阳郡王提前出发,赶在二月底前,领一万步骑进驻开平。
    朱高煦欣然领命,不欣然也不成,老爹面前,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必须拍着胸脯保证一定完成任务。
    何况,留在南京未必是什么好事。
    他好歹随父皇屡次征战,亲事也定了,眼瞅着要娶王妃,动不动就要被老爹拎起鞭子抽一顿,疼且不说,面子上也着实过不去。
    有兄弟跟着挨打也一样。
    朱高煦想开了,近段时间,不只常到定远侯家蹭饭,还经常到兴宁伯家串门。
    通过与孟清和接触,朱高煦的视野同样开阔了许多。他不会放弃同世子相争,但却不会一味的想要留在南京。
    在父皇身边固然有好处,领兵在外,又何尝不会为自己积累资本?
    朱高煦的改变令朱棣十分惊喜,屡次在朝堂上夸赞次子勇武果决,肖似于他。
    武将听了多是哈哈一笑,连声道:昔日靖难,高阳郡王与三公子每每冲锋在前,确有陛下几分风采。
    文臣的脸色却变得凝重。世子虽入文华殿,每当朝会,邻奉天殿听证,又有詹事府辅佐,有了太子之实,终无太子之名。
    圣旨未下,天子随时都可以反悔。
    天子对高阳郡王的喜爱不用多言,夸奖朱高燧的次数都比朱高炽多。
    长此以往,太子究竟会是谁,当真不好说。
    文臣们一边顶着压力,坚决反对皇帝重建锦衣卫北镇抚司,一边私下里走动串联,以解缙黄淮等人为首,议定于元月上表,请立皇太子。
    “事不可成,也可试探,立嫡立长,天子若想弃长,我等也好应对。”
    若朱高煦不是徐皇后所出,事情还不会如此麻烦。
    难就难在,皇帝的三个儿子都是嫡子。世子占了长子的名头,又是洪武帝求封,却不讨老爹喜欢。虽有文人支持,战功却远逊两个弟弟。
    北平保卫战可圈可点,但解缙等人心中也十分清楚,这份功劳不能全算在朱高炽头上。没有徐皇后和道衍,北平是不是真能守住还是个未知数。
    事已至此,满朝文臣着实不愿继朱棣之后,皇位上再坐一个好武的皇帝。
    洪武朝和今上的苦头还没吃够吗?
    建文帝治下,才能实现文官们期望的“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今上的三个儿子,只有朱高炽符合条件。而他是嫡长子,这为想拥戴一个“仁厚”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