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穿残汉txt》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凤穿残汉txt- 第1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只是孙权固然是在龙口乐不思"吴",陪他一同来考察的鲁肃却并不想在东莱多做停留。这不,眼见孙权一副打算在龙口过年的架式,鲁肃便忙不迭地向其归劝道,"公子明鉴,曹操、蔡吉归师休整已半年有余,此半年间主公与刘备对峙醴陵难分胜负。若此时曹操挥师南下则扬州危矣。故肃以为吾等应速速南下将北地局势告知主公。"

    孙权见鲁肃抬出了大哥孙策。不由地皱起了眉头。其实他在讲武堂时也曾听人分析过目前的南北局势。一些人认为南方诸侯围绕长沙大大出手,极可能让北方的曹操上演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戏码。鲁肃多半也是听到了相类似的传闻,所以才会如此急着要回东吴。然而在孙权看来曹操固然厉害,自己的大哥却也绝非泛泛之辈。更何况大哥身边还有周公瑾辅佐。所以比起鲁肃来,孙权的心态更为乐观。

    在权衡了一番利弊之后,孙权当即拍板道。"那就由子敬先南下复命。"

    "公子呢?"鲁肃追问道。

    "待吾考完试便南归。"孙权不假思索道。

    耳听孙权打算继续待在龙口,鲁肃连连摇头道。"不成。肃怎可留公子独自在东莱。"

    "哪有独自一人,不是还有孙寿,伍德嘛。"孙权大言不惭地抬出了两个贴身护卫。可坐在他对面的鲁肃却依旧还是一副油盐不进的模样。无奈之下孙权只得向鲁肃解释道,"吾此番来龙口正是为了考察开科取士。而今龙口尚未开考,吾又怎能半途而废。更何况吾等还未探得东莱熬盐秘技。"

    说起熬盐秘技鲁肃的表情终于有了一丝动摇。正如孙权所言,他们此次来东莱共有两大任务,一是考察东莱如何开科取士,二是打探东莱的熬盐秘技。对鲁肃来说达成第二条远比第一条来得重要。可眼下的情形却是两条都没达成。东莱的盐场皆地处偏僻。并配有重兵把守。寻常人等根本无法接近,更毋庸说混入盐场内部打探消息了。其实鲁肃之前也曾假扮成盐商意图借验货之机进入盐场。结果东莱的盐官倒是真让他参观了一家盐场。只可惜这家盐场规模并不大,所行熬盐之法也与东吴差别。明显就是专门针对各方探子开设的幌子。要说就这么空手而归确实有些让人心有不甘。思虑之此,鲁肃终于忍不住长叹一声道。"齐军对盐场看管甚紧!公子就算再多留半年也无济于事。"

    "子敬毋需气馁。"孙权摆了摆手道,"齐侯已下令在冀州增开盐场,届时吾等或许还有机会打探熬盐秘技。"

    话说到这份上鲁肃心知孙权这次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留在龙口,于是他只得苦笑道,"看来公子此番是不取头名,誓不归也。"

    "龙口城内潜龙伏虎,权岂敢托大。"孙权嘴里虽说得谦逊,脸上的表情却分明写着"志在必得"四个大字。原来此番曹操与蔡吉同时开科取士。两者虽都是北地大诸侯,但曹操代表了朝廷代表了天子。因此不少北地知名的才子都选择了前往邺城赴考。龙口这边的考生无论是在名声上。还是在数量上都远不及邺城。孙权好歹也是孝廉出身,面对诸多没有名气的赶考士子,会有优越感也不足为其。

    不过鲁肃却知孙权之所以能在十五岁就被察为孝廉举为茂才,并不是说他真有学富五车,而是因为他有个兄长叫孙伯符。孙权的学识或许强于寻常寒门子弟,但龙口城内并非没有才子。为了避免眼前的孙孝廉期望越大失望越大,鲁肃决定做一回恶人道。"若论潜龙伏虎,尊经阁的何平叔算是一个。"

    果然一听鲁肃提起何晏(何平叔),孙权的气势立马就弱了几分。毕竟何晏的文名早已传遍了青徐两州,并大有向河北发展的趋势。事实上不仅是何晏,就连只有十四岁的曹丕亦已在青徐儒林名声鹊起。一想起这两人上次在诗会中的表现,孙权不禁心虚地侃侃而谈道,"平叔已言明不会应考此届科举。更何况齐侯开科取士要的是经世之才,光会诗词歌赋又有何用。齐侯不善诗赋。善杂学,尚能以女子之身争下若大家业。可见诗赋仅是消遣,杂学方为经世之学。"

    "看来公子甚是推崇齐侯。"鲁肃意味深长地看了孙权一眼。

    不同于曹操、刘备、蔡吉,江东孙氏出身"孤微"寒门,也就是非儒家的寒门,一直以来都深受儒林排斥。孙权的父亲孙坚。因无家世凭借早年仕途坚难,十七岁时便只身冒险击海贼胡玉。之后孙坚靠着武勇与过人的胆识一步步积累军功并最终成为了破虏将军。可饶是如此大老粗的孙坚依旧被儒林蔑称为"轻狡之徒"。孙权的哥哥孙策相比父辈受过点儒学启蒙,也曾有心收合士大夫。然而江东儒林给予孙策的回应仍然是羞辱。而这种羞辱最终导致了孙策杀高岱的悲剧。

    话说高岱乃江东名士,隐居于余姚。孙策听说高岱聪明通达,轻财重义,精通《左传》,便让派人去请他出山,自己则预先玩读《左传》,想跟高岱讲论一番。谁知有人乘机离间二人,先对孙策说:“高岱以将军但英武而已,无文学之才,若与论传而或云不知者,则某言符矣。”又跑去和高岱说:“孙将军为人;恶胜己者,若每问,当言不知,乃合意耳。”孙策和高岱皆信以为真。结果孙策和高岱见面后,孙策果然说起《左传》,高岱则连连回答不知道,不懂得。孙策发怒,以为高岱依恃才能,轻慢自己,把他关了起来。听说高岱被囚禁,他的朋友和当时好多人都在露天静坐,请求孙策释放他。孙策本无杀高岱之意,但登上高楼,看见几里地远近,坐满了请愿之人。孙策讨厌高岱能得众人之心,下令杀了他。

    孙策杀高岱固然与他人的挑拨有关,但根本原因还是江东儒林长期排斥孙家令孙策产生了自卑与猜疑。而高岱之死更是令孙策在儒林之中益发恶名远扬。事实上张昭提议孙策在东吴开科取士也是为了缓和孙策与江东儒林之间的关系。

    与父、兄相比,孙权虽然受过完整的儒学教育,但他也只能勉强算是个寒门人物。这个时代的寒门人物在学风与为人上同世家子弟有着明显的不同。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在文化上不专心儒学,重视实用;在行为上不恪守儒家仁孝规范,时有放任、不拘礼法的行为。鲁肃也是寒门人物,所以对孙权热衷东莱杂学并不感到意外。然则作为东吴的幕僚,鲁肃却不得不为孙权崇尚杂学而感到担忧。毕竟曹操已在邺城向天下士林发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承诺。孙氏兄弟若是再轻视轻视儒学,势必会加深与江东儒林之间的矛盾。

    然而此时的孙权根本没注意到鲁肃的忧虑,就见他兴致勃勃地点头道,“那是当然,吾还想有朝一日将东莱杂学推广至东吴。”(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

 第二十九节 杂学势起

    蔡吉并不知晓鲁肃正在担心东莱兴起的杂学会和传统儒学起冲突。不过就算知道了她也不会太过在意。在蔡吉看来儒学是个讲究入世的学派, 入世的最终目的是达成"内圣外王"四个字。为了达成此目的儒学不会介意去融合其他学派的学说。哪怕是在后世遇上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儒家学者依旧立志融合中西哲学,以建立新儒学。

    所以蔡吉自信只要她足够强大,儒家非但不会排斥杂学,反倒是会去主动融合杂学。而作为一个穿越者她所要做的就是营造一个适合科学发展壮大的环境,并将自己的所知所学流传下去。正如此刻的蔡吉就在书房之中仔细回想着上一世学过的知识。

    从力的三要素到密度、压强,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到混合物、氧化物。。。。。。这些知识点在后世固然仅有初中水准,可每一个定律、公式和概念都需要配上严谨的推导与证明,以及相应的试验,方能令物理和化学以学说的姿态被这个时代的学者所接受。可蔡吉上一世终究是文科生出身,这一世又心系天下公务繁忙。只有在没有战事的时候,她才能每天抽出一个时辰来回忆上一世学过的理化知识。所以整个回忆整理过程进展得十分缓慢。有时候碰上不知道该如何证明的定律或概念,蔡吉就只能以假设的方式交给徐岳等人去研究论证。

    这种情况以化学居多。毕竟化学比较抽象,既不像物理形象分明,也不像数学脉络清晰。一个不小心化学很容易就会被人误解为法术。倒是段芝结合他的炼丹经验,规范了化学试验用语;令讲武堂的化学试验效率大大提高。只是这样一来便更是让人将化学视作了炼丹术的分支。蔡吉倒是坚信唯有坚持科普方能改变世人的偏见。不过。。。。。。眼下看来自己今天怕是又卡住了。

    在心中无奈地苦笑了一下,蔡吉搁下笔伸了个懒腰,一抬头就见对面的曹丕正端端正正地坐在案牍前誊写《齐孙子》,即后世所称的《孙膑兵法》。灯光下少年的身姿挺拔而又修长,两旁高高堆起的竹简在他的笔下不紧不慢地化作了一页页薄薄的书卷。

    蔡吉相信以曹丕的资质,待他誊写完所有竹简差不多就能将整部《齐孙子》给背下来了。其实蔡吉不论是在上一世还是在这一世。都拥有超强的记忆力。只不过她当年将精力都花费在了英语与历史上。前者让她在上一世得以进入银行工作,后者则助她在汉末挣下若大家业。现在看来若是当年能再加把劲将数理化教科书都背下来那就更完美了。

    正当蔡吉在心中自嘲自己上一世没能背下整座图书馆之时,铃兰端着一壶麦茶两碟栗子饼走进了书房。蔡吉见状将食指覆上嘴唇示意铃兰不要打搅曹丕。后者立马会意地留下茶点,悄然退出了书房。

    曹丕抄完兵法,就见自己面前多了一碟栗子饼。这种由板栗混合饴糖制成的胡饼香酥可口是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