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刘表的这种战法需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这便意味着刘表部无法同时兼顾襄阳、长沙两个战场。如今刘琦自长沙退兵已是铁板钉钉之事。可如何退兵却成了他最为头痛的问题。须知长沙城外除了刘琦之外。尚有孙策、刘备两家大军驻扎。若是刘琦贸然退兵,非但孙策、刘备会乘机扑上来攻击,就怕是连长沙城内的张羡也会派兵出城追击一番。正是由于因为害怕受到其他三家的攻击,刘琦至今没胆从长沙退兵。而襄阳那边刘表却在催促他早日解决长沙,好尽快回援新野。进退两难之下,刘琦这才急着来找诸葛亮为他出谋划策。
然而刘琦那里知晓诸葛亮对刘表的"龟壳战法"非但不甚欣赏,反而是异常的鄙视。说起来,诸葛亮之前在南阳认真观察了刘表挺长一段时间。起初刘表以衣带诏号令天下诸侯讨伐曹操之举。令耕读于南阳的诸葛亮好生激动。虽然檄文发布之后并没有值得称道的诸侯响应,但在诸葛亮看来诸侯的这种观望态度只是暂时的。一旦刘表起兵北上攻下曹操几座城池,周边观望的诸侯立马便会响应衣带诏起兵围攻曹操。
可谁知刘表并没有像诸葛亮设想那般借衣带诏之势主动北上伐曹。而是在新野、襄阳大兴土木,挖深沟、筑高墙。且不论现在刘表忙于修建的新野、襄阳是否能如当年公孙瓒历时一年多打造的易京城那般坚固。就算几个月的修筑令新野、襄阳真像易京那样固若金汤。也不见得能挡下曹军的进攻。毕竟曾经以铁门著称的易京城最终还是在袁绍的猛攻下灰飞烟灭。曹操比袁绍更善战,也更狡猾。用城池耗死曹操不过是刘表的一厢情愿而已。
越看越觉得失望的诸葛亮最终离开南阳来到了长沙。不过他来长沙可不是想鼓动刘琦去劝说刘表放弃"龟壳战法"。一来是刘琦的影响力还不足以劝动刘表改变战略。哪怕这一次劝动了,也不能保证刘表下一次不会做出更为糊涂的决断。二来则是诸葛亮已对刘表彻底死心。在他看来刘表的格局顶天也就割据荆州而已,与其苦口婆心地说服刘表主动出击,还不如将计就计利用眼下局势来达成自己所期待的天下大局,从而一展心中大志。
是的,一展心中大志不一定要坐上王侯之位。自古以来中原从来都不乏以一己之身撬动整个天下大局的谋国之士。如管仲、如商鞅、如张仪、如苏秦,他们用自己的智谋,或辅佐君王。或游说诸侯。在将各方势力控于鼓掌之间的同时,也达成了心中的宏图伟业。
所以刘琦的话音刚落,诸葛亮便一语点穿道,"使君既已决心同曹操会战襄阳,不知公子又何时兵退长沙?"
被说破心事的刘琦叹长叹一声道,"不瞒孔明,琦正为退兵之事烦恼不已。"
"公子可是怕退兵之际遭张羡、孙策、刘备三家围攻?"诸葛亮循循善诱道。待见刘琦无声地点了点头后。诸葛亮便朗声笑道,"公子何须烦恼如斯。亮已观察长沙城数日,以今日之势公子退兵易如反掌。"
诸葛亮这可不是在故弄玄虚地说大话。孙子兵法有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所谓"掐指一算。计上心来"的说法都是骗人的把戏。会收集情报,分析情报是做谋士的基础。没有情报支持,仅凭书本教条来出谋划策,那就是在刻舟求剑,最终结果只会害人害己。所以从到长沙的第一天起,诸葛亮就在收集周边的情报。而他先前之所以穿蓑衣持竹杖冒雨上山。正是为了从岳麓山眺望长沙城,以观察城内城外各方势力的布阵。也正因为有了这些第一手情报,诸葛亮才更加确信自己的判断——长沙是撬动天下大局的支点。
刘琦暂且还管不了天下大局,此刻眼见诸葛亮说得如此轻松,他连忙疾呼道,"孔明教吾!"
诸葛亮瞥了刘琦一眼随口反问道,"公子只想退兵?"
"能全身而退就成。"刘琦如捣蒜一般连连点头。
"不想与刘备、孙策结盟?"诸葛亮漫不经心地又问了一句。
"不……"刘琦的不字才说了一半,立马就收住了口,紧跟着他像是没听清一般,又向诸葛亮问道,"孔明说啥?"
这一次诸葛亮抬起头,郑重其事地注视着刘琦,沉声问道,"亮问公子不想与刘备、孙策结盟乎?"
如何不想!若能同刘备、孙策结盟,他刘表父子又何惧曹操南下。刘琦心里虽这么想,可话道嘴边却成了,"孔明说笑乎?"
诸葛亮见刘琦睁大着眼睛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当即自信地笑道,"亮愿立军令状。"
刘琦那敢真让诸葛亮立军令状。就见他一把抓住诸葛亮的衣袖追问,"孔明真能说服刘备、孙策与家父化干戈为玉帛?"
"光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足以说服,"诸葛亮摇了摇头,伸出一根手指道,"还需借用一物?"
"何物?"此刻的刘琦已经完全相信诸葛亮。只要能达成与刘备、孙策间的联盟,刘琦不会吝啬任何财物。
"长沙城。"诸葛亮缓缓吐出了三个字。
"长沙城?!"刘琦楞了一下,一瞬间不禁有些怀疑诸葛亮是不是在耍弄他,嘴里倒是苦笑道,“长沙城尚在张羡手中,琦如何能用长沙城与刘备、孙策结盟?”
“正因长沙城不在公子手中故才需借。”诸葛亮意味深长地强调了一声“借”字。
刘琦则一头雾水地追问道,“孔明意思是……”
诸葛亮笑了笑,露出了天机不可泄露的表情。
——————
散花~~~孔明同学终于进入主线~(≧▽≦)/~啦啦啦~~~(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
第四十二节 游说长沙
入夜时分,长沙太守府内药味缭绕,太守张羡面色蜡黄、形容枯槁地依靠在软塌上,一手握着丝绢手帕,一手探出任由一位年近五旬的医师为其把脉。猛然间榻上的老者只觉腹内一阵绞痛,喉咙一甜,"哇"地一声将一口鲜血吐在了被褥之上。
雪白的被褥映衬着殷红的血迹在灯光照耀下甚是触目惊心。张羡的长子张怿见状慌忙上前想要帮忙,却被老父一把甩到了一旁。就见张羡一面冷用绢帕拭去自己嘴角的血污,一面冷静地向身旁的医师问道,"仲景,汝说句实话,老夫还有多少时日?"
眼前这位被张羡称为"仲景"的医师正是后世鼎鼎有名的医圣张机,张仲景。其父张宗汉曾在朝为官。由于家庭条件的特殊,于是他从小就接触了许多典籍。他从史书上看到了扁鹊望诊蔡桓公的故事后,对扁鹊产生了敬佩之情。他一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集前人之大成,揽四代之精华,写出了不朽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这部医书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对于推动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只是眼下张羡显然已经病入膏肓,就算张仲景有通天之能,这会儿也只得无奈地如实坦言道,“不出旬月。”
张羡似乎早有准备,对于张仲景“不出旬月”的诊断并未流露出惊讶之情。倒是一旁的张怿不肯接受现实,扑通一声跪倒在张仲景面前祈求道,“请叔父救家父一命,怿愿结草衔环以报叔父救命之恩。”
张仲景与张羡乃族兄弟关系,若真能救张羡又岂会袖手旁观。却见他连忙上前扶起张怿道,“公子明鉴,非机不肯救府君。而是府君之疾已药石无灵,非人力可医。”
张羡听张仲景说得如此真切,心知自己确实已时日无多。于是便向儿子呵斥道,“怿儿莫要为难仲景叔父。汝速去将诸葛孔明带来,为父要见他。”
张怿本还想同张仲景磨一磨,看看对方是否有办法能为父亲续命。毕竟眼下长沙强敌环绕,若张羡骤然离世,则城内军心民心必然大乱。所以就算撇去舔犊之情,张怿也打心底里希望父亲能多活一些时日,至少也要拖到城外三家退兵之后再说。可谁曾想父亲在这等紧要关头。头一个想到的竟会是要见那个诸葛孔明。
其实对于诸葛亮在荆州的名气,张怿多少还是有些耳闻的。什么“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张怿承认与诸葛亮齐名的庞统确实堪称“凤雏”之名,其在北地辅佐蔡氏诛灭袁绍,令一直以来都被中原士林轻视的荆州子弟扬眉吐气了一把。据说还有不少学子因此前往鹿门山向庞德公拜师学艺,以期有朝一日能像庞士元一样名扬四海。但对于诸葛亮的“卧龙”之名,张怿就表示怀疑了。
张怿的这种怀疑一来是出于诸葛亮并非荆州本地出身。二来则是有传言说诸葛亮在南阳与刘表的长子刘琦走得颇近。所以三天前面对置身前来长沙求见太守的诸葛亮,张怿曾有过将他轰走的冲动。不过张怿最终没有那么做。在他看来诸葛亮就是刘琦派来的一个说客,且多半是为了求和退兵而来。长沙城目前的情况虽不妙,却总好过两头作战的刘表。所以张怿当即决定先将诸葛亮给扣下来,待到时机成熟后再放他回去给刘琦带信。
然而此刻父亲糟糕的身体状况以及要亲自见诸葛亮的态度。却让张怿心头萌生了一股无言的焦虑。这股焦虑令他抹了一把眼泪,脱口而出道,“父亲病重如斯,理应休养,怎可见客!”
哪知张羡却略显不耐烦地摆了摆手道,“汝休要多问,将人带来就是。”
眼见父亲态度如此坚决。张怿哪儿敢顶嘴,只得拱手领命而去。一旁的张仲景见此情形,心知张羡接下来将有要事要谈,便也跟着起身告退。只是临走之时,眼见张羡神情木讷,再一联想到城外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