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镉闹荽ぁ#
曹操顺着荀攸所指的方向大致过了一遍蔡吉北上的路线,继而又问道,"蔡安贞可是将中山诸县并入了安平郡?"
"是。安平王于中平三年因坐不道之罪被废。蔡安贞以安平国名存实亡为由,将安平国与钜鹿、中山诸县合并为安平郡。"荀攸点头解释道。
蔡吉的做法倒也并不算过分,须知伐袁之战后,曹操和蔡吉往往会各自占据某个郡中几个县。为了防止出现两个钜鹿郡或两个中山郡那样的混乱情况,蔡吉便将自己治下的冀州各郡县重新合并整理成眼下的清河、渤海、河间、安平四郡。
曹操对此当然也不会有所异议,他现在最关心的还是蔡吉是否已经北上讨伐高干。因为一旦蔡、高两家开战,那曹操便可高枕无忧地继续南下对付那所谓的四家联盟。所以他跟着又向荀攸求证道,“确定北上者是蔡安贞本人?”
“确定。”荀攸肯定道,“蔡安贞每到一处皆会亲自面见当地宗党豪族,少则一日,多则两日。故可以确认蔡安贞已然北上幽州。”
曹操听罢满意地点下头,旋即又略带嘲讽地说道,“蔡安贞如此做派,真不知其北上究竟是讨伐夷狄乎?还是巡视民生?”
“想来是两者皆有之。”荀攸神情凝重道。
“哦?此话怎讲?”曹操抬头追问道。
对于蔡吉此次北上的种种做派,荀攸、荀彧叔侄已观察良久,并通过书信进行了一番深入的讨论。所以此刻面对曹操的询问,荀攸在稍稍整理了下思绪之后,便肃然反问道,“主公可知蔡安贞已推举田元皓为冀州刺史统领冀州均田事宜?”
“此事孤也有所耳闻。”曹操若有所思地点了下头道,“据说均田制乃革新屯田制所得,就不知此策优劣如何?”
荀攸却紧锁着眉头拱手向曹操提醒道,“且不论均田制是优是劣,放任蔡安贞将冀州四郡治理成青州,对主公来说终是一桩祸事。”
确实,蔡吉最令人害怕的地方,不是她拥有多强的武力,多高的智谋,多贵的身份,而是在于她擅长治理民生,能在极短的时间里让一州一郡之地恢复生息。试想之前仅凭一个青州蔡吉便以粮草充沛驰名天下,若再加上冀州四郡那还了得!这会儿曹操经荀彧如此一点拨,不禁也有些怀疑自己当初定下先南后北之策是否草率了一些。不过曹刘大战已然开打,正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眼下的情势可容不得曹操瞻前顾后。想到这里,曹操便向荀攸问道,“公达可有应对之策?”
“冀州四郡百废待兴,豫、兖两州又盗贼四起。”荀攸说到这儿眼中骤然闪过一丝寒光,“攸以为主公大可祸水东引。”(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
第五十节 古来征战虏不尽
蔡吉在庞统、田豫、麴演、赵云等人的簇拥下站在汉长城上,远眺北方延绵不绝的草场与群山,脑中不由显现出了唐朝诗人李益的《塞下曲》——"秦筑长城城已摧,汉武北上单于台。古来征战虏不尽,今日还复天兵来。"
对于以农耕为生的汉民族来说,与塞外游牧民族间的争斗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争斗的核心既不是文明间的碰撞,也不是民族间的对立,而是争夺生存空间、争夺生存资源。公元4世纪到公元7世纪间由于气候与环境的变化,高纬度地区的民族开始大规模迁徙。中国、印度、波斯、罗马,几乎在同一时期欧亚大陆上文明古国都受到了来自高纬度地区蛮族的入侵。后世的史学家将这段时期称之为"民族大迁徙",当然也有人直言不讳地称其为"蛮族入侵"。
总之无论你是否愿意,蛮族终将降临。这是一场全球性的淘汰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幸存下来民族将进入下一轮抗争,而失败者则会被彻底从这个星球上抹去。汉民族在这场蛮族大迁徙中以高昂的代价幸存了下来,并在尾声成功反击开启了大唐盛世,这样的战果在全球范围内来说也是罕见的。但作为一个穿越者蔡吉并不满足于此,在她看来自己既然熟知历史进程就有责任将代价减到最小。
"齐侯,此去两百里便是白登山。"幽州治中田豫指着远方起伏的山峦打断了蔡吉的思绪。
"那鲜卑人岂不是只需一日便可兵临城下?"回过神来的蔡吉微微蹙眉道。
哪知站在一旁的牙门将麴演却嘴角上扬,摇了摇头道,"行军不似马上飞递,胡人又不钉马掌,就算一人双马,一天至多也就跑百十里路。"
蔡吉经麴演一番点拨,这才想起中原官道每隔二十里设一驿站。传递紧急公文时,每个驿站都会用快马传递,马累了即在沿途驿站换马。如此这般连续飞跑,方能保证日行三百里、四百里、六百里、乃至八百里的速度。齐军骑兵在不惜马力,一人双马的情况下倒是能达到日行两百里的速度。但齐军的战马都钉有铁制马掌比较耐磨。所以正如麴演所言,不钉马掌的胡人若学齐军这种跑法,不谈战马耐力如何,单是马蹄就非跑烂不可。
"孤都快忘了马掌乃中原独有之物。"蔡吉自嘲地笑了笑道。
"可惜…马掌本该是齐军独有之物。"庞统略带忿然地叹了口气。
蔡吉心知庞统这是不甘心之前马掌被曹军学去便宜了曹操。但马掌这种技术含量不高的发明,一旦在军中大规模推广开来,就很难再保密下去。所以不难想象随着曹军大举南侵。马掌很快就会传到荆扬两州。其实相比马掌南传,蔡吉真正顾虑的是马掌和马镫流入草原被鲜卑、匈奴等游牧民族学去。毕竟齐军戌边的第一要务就是抵御北方蛮族入侵,随着双方交战规模逐步扩大,马掌和马镫终究还是会流入关外。
想到这里。蔡吉不无担忧地摆了摆手道,"马掌并非繁复之物,莫说曹操,就是塞外胡虏,多与齐军交战几次,怕是也能一窥全貌。"
蔡吉此言一出,庞统脸色顿时为之一变。刚升任为幽州别驾的他十分清楚,蔡吉这话并不是在危言耸听,幽州异族众多。边防线又漫长,想要长时间保住马掌的秘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齐军又不可能不用马镫和马掌。所以与其因噎废食,当务之急还是该另想办法补救才成。于是在沉思了片刻后,庞统郑重地拱手向蔡吉进言道,"事关重大,统恳请主上,重启盐铁专卖。严禁铁器外输!"
庞统的这项提议得到了蔡吉的认同。铁器关系到国计民生与军备国防,历代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都会通过禁止出口铁器来抑制关外蛮族发展军备。须知关外的蛮族普遍不通冶炼,虽坐拥大片煤矿、铁矿,却连一只铁锅都打造不出。如果没有中原外输铁器,草原上的部族就只能用兽骨来制作箭头。哪怕是技术水准较高的匈奴人也仅进入青铜时代而已。所以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一方面增加了财政收入,另一方面也有效地限制了匈奴的军备发展,为日后征讨匈奴打下了基础。
然而再好的政策终究也要由人来实施。一旦中原王朝吏治败坏,那诸如盐铁专卖之类的政策便会形同虚设。正如东汉前期;承袭西汉制度,冶铁业仍由国家专营。但是东汉的豪强宗党势力强大;常常私设工场;自造铁器。官府屡禁不止之下,终于在章和二年(公元88),汉和帝即位,宣布盐铁开禁。自此之后。各地冶铁业多为豪强地主私营,铁器亦开始大量流入关外。
所以这会儿的蔡吉并没有一口答应庞统,而是直指困难道,"盐铁专卖?怕是一纸政令下去循规蹈矩者少,阳奉阴违者多。"
"这有何难。不遵号令者,斩无赦!"一旁的麴演不以为然道。
麴演不是幽州本地人,会说出此等强硬之言不足为奇。因此蔡吉并没有理会他,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一旁代表幽州本地势力的田豫。就见后者一个箭步上前,向蔡吉拱手进言道,"乱世用重典,私贩言铁者,应按通贼之罪惩处!"
蔡吉要的就是田豫这声表态。盐铁专卖的法子虽是由庞统第一个提出,但蔡吉却不打算让庞统来负责此事。一来是大战在即她不想让身为军师的庞统分心。二来则是蔡吉在内心深处不希望庞统在幽州得罪人太多。毕竟幽州民风彪悍,当地豪强一旦狗急跳墙,难免会做出暗杀之类的举动。相交之下田豫是幽州本地名士,比庞统更熟悉幽州豪强宗党,是负责盐铁专卖的合适人选。更何况蔡吉用鲜卑南侵做盐铁专卖的借口,本身也有试探幽州本地豪强宗党的意思。所以下一刻,她便向田豫颔首吩咐道,"善。幽州盐铁专卖之事便拜托国让也。"
田豫何尝不知蔡吉这是在试探他与幽州本地豪强的忠诚。虽然蔡吉是个女子,虽然田豫同蔡吉接触的时间仅有短短数日,但经过一年多来与张辽、庞统、麴演等人共事。田豫敢肯定眼前的齐侯绝非易予之辈。因为有怎样的主上就有怎样的臣下。锐意进取、井然有序,蔡吉之前人虽远在幽州,却早已通过张辽、庞统等臣下,向幽州各方宣告了她想要怎样一个幽州。
"豫定不负齐侯重托!"田豫毫不犹豫地抱拳领命道。
面对田豫铿锵有力的答复,蔡吉满意地点了点头。与此同时,关外肆虐的野风中隐约传来了一阵悠扬而又沉重的号角声,蔡吉等人赶紧止住了话题,手扶城垛循声望去。遥见长城另一边的地坪线上黑压压的一片铁骑正如潮水一般带着浓浓煞气朝这边涌来。然而城墙上的蔡吉并没有被这股来势汹汹的黑潮所吓倒,反而嘴角上扬露出了自豪的笑容。因为对面迎风飘扬的旗帜上赫然写着一个硕大的"辽"字。
张辽一马当先领着大队骑兵朝着长城的方向渐驰渐近,黑色的披风乘风掠起宛若一只大鹏展翅高飞。张辽乃并州雁门马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