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主簿眨巴着眼睛愣愣地看着程昱,实在是不明白自家府君哪儿来的自信,认为齐侯一定会付赏金。倘若最后付不出赏金,那群亡命之徒可不好对付。
且不论鄄城主簿心中如何惴惴不安,至少程昱的那帮手下已然相信只要打赢这场战斗,夺取敌手的首级便能换取金灿灿的金子,直将正在伏击的高览部杀了个措手不及。本打算撤离的夏侯渊和赵云,眼见突然冒出这么一支援军,不约而同地双双一扯缰绳,拨马调头,冲入敌阵,杀他个回马枪。
“夏侯渊在此!高览还不速速来此受死!”夏侯渊手提染血长枪,一路横冲直撞大声叫嚷着向高览约战。虽说后者开战至今都未露脸,可直觉告诉夏侯渊高览就在附近。
高览望着在坡下口出狂言的夏侯渊,想起那夜在乌巢的死战,想起夏侯渊的脱逃,不由攥紧缰绳,嘴角扬起了嘲弄的弧度,“夏侯渊今日且放汝一马。”
言罢,高览一踢马肚带着残留的亲兵迅速脱离了战场。高览并不知晓他这一跑可算是与死神擦肩而过。须知若高览真的受邀下坡应战,那他所面对的将不止是夏侯渊一人,还有齐军的杀神赵云。当然蒙在鼓里的高览此时最害怕的倒并非是阵前被斩,而是回去后怎么向袁绍交代。之前乌巢放走夏侯渊,怕是已让袁绍暴怒不已。若今日济水一败的消息传回官渡,自己多半会被袁绍问罪。一想到自家主上严苛的脾气,高览的后背便不由自主地冒出了一阵冷汗。
相比世家出身的文丑与颜良,高览虽也名列河北四庭柱之一,但他却出身寒门,能达到今时今日的地位全凭自身的努力。这便意味着高览背后并没有家族撑腰。在素来讲究门第的袁绍阵营中,像他这种没有后台的人不“犯事”还好,若“犯事”不仅不会有人为其求情,相反还会有大把的人落井下石。
难道要去求沮军师为自己求情?高览摇了摇头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沮授虽贵为军师,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袁绍对其已不似从前那般言听计从。更何况自己已两连败,按军法被处斩也无可厚非。唯一将功赎过的机会就是死守高鱼以报袁氏之恩。
汝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多年,只求一死?
汝征战南北多年,只求一死?
不!吾高览怎能止步于小小高鱼城!
无声的呐喊唤回了高览胸中的雄心壮志。既然不甘就此以死谢罪,那袁营是万万回不去了。打定主意要脱离袁绍的高览,一边纵马驰骋于平原之上,一边则渐渐冷静下来,开始考虑自己接下来的去处。眼下中原就三方势力最强,河北的袁绍、中枢的曹操以及青州的蔡吉。其余一些小势力,那是投了也白投。至于南方的刘表虽名气不小,但此去荆州终究路途遥远,且南方多河网山地实在不是骑兵的用武之地。如此一来摆在高览面前的选择就只剩下了曹操与蔡吉。曹操那边因乌巢之战高览已结下了不小的梁子。诚然曹操素以胸襟广阔著称,哪怕是曾经在宛城反水的张绣都能收入麾下。但就算曹操再求贤若渴不计前嫌,亦不能勉强其手下接受自己这个曾经的对头。至少瞧夏侯渊等人的架势就不像是会善罢甘休的样子。蔡吉那边高览倒是没有什么过节。其固然身为女子,却拥有不让须眉之志,同样求才若渴,同样为人仗义,同样心系天下。难道真要投那位齐侯?
思虑至此,已然在心中有了答案的高览,旋即扯起缰绳冲着手下高声下令道,“全军掉头!”
cc冒头:抗议!仲德是孤的外挂!孤还等他中间开花!
小蔡:抗议无效~~~司空乃都快嗝屁鸟~~~这外挂就由孤收下~(≧▽≦)/~啦啦啦
袁绍:无耻!!!
cc+小蔡:白痴~~~
关于更新问题,再次请大家见谅。偶是上班族,上班才是主业,写文完全是出于个人兴趣。一周需要放点余量,对付加班、出差之类的事。历史文推演也需要花时间,战术谋略bug太大的话,接下来自圆其说会很麻烦。(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八十节 为将之道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晃动的马车上,贾诩正利用漫漫行军长途向蔡吉讲解《孙子兵法》。但他身旁的少女在听完之后却露出了一头雾水的表情。见此情形贾诩只得用更为直白的话语向蔡吉解释道,“主上,用兵之道在于诡诈。能打,装做不能打;要打,装做不要打。要向近处,装做要向远处;要向远处,装做要向近处。允敌小利,引诱它;趁敌混乱,攻取它。敌人势大,要防备它;敌敌强与我,就要避免决战。用挑逗之语去激怒,使敌丧失理智;用谦卑之辞示弱,使敌骄傲。敌休整得好,要搅得它不得安生,使其疲劳;敌内部和睦,要设法离间它。如此方能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唔。”蔡吉摇着扇子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说实话,蔡吉对《孙子兵法》并不陌生,后世的书店中充斥着诸如“用孙子兵法玩转办公室”,“职场鬼谷子”,“厚黑三十六计”等等职场厚黑学书籍。那些自诩孙武转世的作者们,可是将《孙子兵法》里的一字一句都分析了个遍哟。不过这种书看多了,来来回回也就那点套路。玩转办公室之类的宣传口号更是个笑话。如果每一个看完书的人都能玩转他人,那谁又来给大家玩呐?兵法的问题,其实也差不离。从古至今号称熟读兵书的人不少,可有名气的名将也就那么点人。可见兵书不得不读,但读了兵书并不表示你一定能成为名将。
“主上可是担心,不知该如何活用?”看穿蔡吉心事的贾诩捻须问道。
蔡吉恭敬地朝贾诩一揖道,“还请文和先生赐教。”
“其实这段话主上在官渡之战中已有诠释。”贾诩望着蔡吉露出了难得的笑容。蔡吉却有些疑惑地“咦”了一声。贾诩见状便进一步向其解释道,“主上坐拥靑、徐、幽州六郡,十万兵马却在袁绍称帝前隐忍不发。这便是‘能而示之不能’。 在与曹操结盟后,却只送粮草不发兵,令袁绍以为主上不敢出兵,这便是‘用而示之不用’。直至袁曹混战于官渡,主上方出兵‘乱而取之’。更毋庸说,正因主上促使于吉引诱袁绍‘卑而骄之’称帝自立,如此方有而今的官渡之战。”
啪地一声,蔡吉收起折扇。略带吃惊地问道,“如此说来,孤也算是用过孙子兵法了?”
“正是。以主上现今之表现,日后定能留名兵书。”贾诩含笑点头道。
能被贾诩如此夸赞。饶是向来低调的蔡吉也忍不住小得意了一把。三国第一毒士哟,名留兵书哟。不过蔡吉在飘飘然,倒还没忘自己有几斤几两。却见她谦虚地连连摆手道:“文和先生过奖。孤不懂兵法,孤能有今日之成绩,乃是奉孝先生、子义将军等人辅佐的功劳。”
“噢?可老夫却听奉孝说,挑拨袁曹大战乃是主上的主意。”说到这儿贾诩回过头,意味深长地盯着蔡吉问道,“且不论此事是出于主上之手,还是奉孝的进言。老夫倒是斗胆想问主上一句。主上实施以上种种策略之时,想的是何事?”
面对贾诩直指人心的问题,蔡吉不再打哈哈,而是认真地低头思考了片刻,然后伸出四根手指说道,“就四个字,厚积薄发。”
“厚积薄发?”贾诩喃喃回味了一下这四个字。其实无怪乎贾诩会有如此反应。“厚积薄发”这句成语出自北宋苏轼。汉朝人当然没听说过。
意识到自己说了超前词语的蔡吉,连忙向贾诩解释道,“家父曾教导孤,治学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孤以为逐鹿也当如治学,应戒急戒燥,积蓄实力,待到时机来临之时再一举出手!”
贾诩以赞赏的目光看着蔡吉侃侃而谈。或许有人会笑话眼前的女子太过谨慎。不知以小搏大。然则,兵法有云,奇正相辅。再精彩的奇谋都是建立在实力这一正道上的。贾诩之所以是三国第一毒士,而非二流谋士,差别正在于贾诩善用计谋,却从不忙信计谋。而蔡吉之所以能在开战之初连连取得大捷。除了仰仗太史慈、赵云等人的武勇之外,更得益于她这些年来孜孜不倦的积累。可以说蔡吉眼下所取得的地盘是她的实力本就该控制的范围。反观袁绍则太过浮躁,在实力尚未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贸然称帝,最终会将他自己逼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思虑至此,贾诩又重新审视了一番面前的少女,继而语重心长地对其说道,“主上请将厚积薄发四个字牢记于心,此乃主上之为将之道。”
“为将之道不是智、信、仁、勇、严?”蔡吉奇道。
贾诩摆手笑道,“将者,固然需智、信、仁、勇、严。然则人之性情各有不同,故为将之道亦各有千秋。有人为将善守,有人为将善攻,有人为将善出奇谋,有人为将善应变将略。主上正而有谋,故而请将厚积薄发牢记于心,此四字对主上日后征伐天下甚为有用。”
意识到贾诩这是在点拨自己的蔡吉,赶紧郑重地向其深深一拜道,“多谢先生指点。”
且就在蔡吉向贾诩致谢之时,一骑信使纵马赶来拦下了马车,同时亦打断了车上二人的教学。却见那信使摘下背上的信筒递给蔡吉道,“主上,济水急报。”
蔡吉接过信筒,从中抽出一卷信纸,摊开瞧了一阵后,不禁朗声笑道,“妙哉!子龙等人不仅已渡济水,还在鄄城程昱的接应下挫败了高览!”
然而蔡吉的话才说到一半,她脸上的笑意便迅速地凝固了下来。一旁的贾诩见状不禁问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