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叫上曹丕。”蔡吉点了点头道。段娥眉已经被她派去邺城出差,赵云自然是又成了最佳保镖人选。
“主上为何要带上曹丕?”赵云不解地问道。这倒并不是说赵云讨厌曹丕。事实上曹丕在驰援官渡时表现出的仁孝还是挺让赵云感动的。只是对方终究是曹操的儿子,让其一直跟在蔡吉身边,总让赵云等人有些放心不下。在他看来与其让曹丕在齐营里转悠,还是将其送去东莱严加看管的好。
哪知蔡吉却不假思索地回应说,“崔琰乃当世鸿儒,精通论语、韩诗,曹丕随行能替孤对答一二。”
蔡吉极没操节的回答,让在场的一干文武尴尬得沉默了半晌。但众人也知自家主公十三岁丧父沦为孤女,成为郡守之后又忙于公务忙于征战,没有时间好好学习也不足为奇。却见辛毗率先打破沉默,向蔡吉提议道,“毗对论语、韩诗略通一二,不如由毗随行?”
其实并非蔡吉不学无术。所谓韩诗是指汉初燕人韩婴所传授的《诗经》。韩诗于汉文帝时立为博士,成为官学,西汉时与鲁诗、齐诗并称三家诗。可是此三家诗在战乱中逐渐失传,流传于后世的是在汉朝并不主流的毛诗。即西汉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和注的《诗经》。《论语》的情况也一样,后世流行的是钱穆的《论语新解》、程树德的《论语集释》。大众点还有《于丹论语心得》。至于汉朝流传后世的版本则是何晏的《论语集解》。当然眼下这位何公子还在龙口抄书泡妞,没时间出书。也就是说蔡吉在后世所接触的国学体系与汉儒是有冲突的。而在治学方面也并非越新就越真理。一个新的看法往往会引来无休止的辩论与考据。一心想的是广纳人才为己所用的蔡吉,实在是不想同汉朝的儒林起冲突。更没精力去同那些老学究多加争论。
蔡吉此番拜访崔琰一来是为了招纳人才。须知崔琰三国历史上著名的德高望重之士,其文武全才,品格高尚,善识人才。后人更是称赞他,“清河崔琰,天性坚刚;虬髯虎目,铁石心肠;奸邪辟易,声节显昂;忠于汉主,千古名扬!”二来则是想借由崔琰牵线同冀州本地的世家拉上关系。毕竟齐军初来乍到,没有当地世家豪强的协助是很难在冀州站稳脚跟。其实蔡吉本来是想通过田丰来与冀州世家联系的。但是田丰在龙口已然表态,他不会辅佐蔡吉对付袁氏。
在这等情况下带年少的曹丕,好过带已经成名的辛毗。再怎么说蔡吉都是以晚辈的身份去拜访崔琰,顺便讨教一二,又不是去打擂台,比谁对《论语》、《诗经》更了解。于是她当即摆摆手道,“佐治公务繁忙。此等小事无需佐治出面。”
————————
关于世家问题,叫着要将世家斩草除根的书友可以歇歇了。杀光世家,那豪强要不要杀?杀光豪强,那地主呢?世家豪强的同族呢?别说杀一儆百哟。许贡的门客都能为许贡报仇。你灭人本家,其他族人不找你算账才怪。当时北方总共才多少人口,都杀干净了,难道迁乌桓、鲜卑之类的异族填中原?曹操貌似这么做了,结果加速了游牧民族内迁的速度。我朝是历代对世家最赶尽杀绝的一朝,结果三十年不到世家就又站起来了。违反社会规律的东西真是要不得。(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九十六节 有教无类
崔琰曾在袁绍帐下谋事,深受袁绍器重,并被辟为骑都尉。但当袁绍执意称帝之后,这位冀州名士不仅坚持以汉臣自居,拒不接受伪帝任命,还干脆挂印归乡,在清河老家过起了以琴书自娱的日子。就这一点来看,袁绍在政治上倒还有些器量,至少他还能容忍崔琰这等忠汉之臣自行离开。反观历史上的曹操却因崔琰诟病其加封魏王,而将崔琰赐死。就连陈寿也在《三国志》中感叹,“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而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眼下清河郡既已在齐军的掌控之下,蔡吉自是不会再让悲剧上演。
盛夏的娇阳毫不吝啬地将暑气洒在一队行进于鲁西平原之上的马队头上。马队的成员仅有七人,分别是齐侯蔡吉,关内侯曹丕,偏将军赵云,以及随行护卫四人。由于天气炎热,七人皆未穿铠甲,精麻单襦的蔡吉更是戴上了帷帽以遮烈日。却见她一面驭马一面回头向曹丕求证道,“子桓对韩诗可有涉及?”
自打曹操那日在白马将曹丕推给自己后,蔡吉便知曹丕这“质子”是当定了。于是便开始对其直接以字相称。“子桓,替孤备马。”“子桓,替孤磨墨。”“子桓,煎茶。”怎么都比叫曹公子、丕公子来得顺口。
曹丕倒也很有入侍为质的自觉。对于蔡吉下达的每一道命令,他都以认真细致的态度完成,没有丝毫怨言。特别当看到自己的坐骑天天被曹丕刷洗得毛色鲜亮之后,蔡吉亦不得不在心中感叹,真不愧是以矫情自饰闻名后世的曹子桓。
曹丕并不知晓,自己的顺从在蔡吉眼里成了矫情自饰。其实就算知道了,曹丕也没法改变什么。身为质子不掩饰真情,粉饰自己,难道还恣意妄为惹主子不快?曹丕虽只有十三岁。却也知父上在白马的许诺并不靠谱。眼下蔡吉天天将他拴在身边,根本没法逃跑。相反,若曹蔡反目,只需齐侯一句话,他曹丕立刻就会人头落地。至于结婚生子之类的事,他更是想都不敢去想。
在死亡的阴影下,年幼的曹丕只得以逆来顺受来讨好蔡吉。以期待有朝一日蔡吉能因这段时间的服侍,而放他一条生路。因此这会儿面对蔡吉的询问。曹丕立即谦虚地回答道,“回齐侯,丕对韩诗略有涉及。”
“善。孤只读过点毛诗。若季珪先生谈起韩诗,还请子桓替孤对答一二。”蔡吉放心地点头道。
“毛诗重教化不逊于三家诗。”曹丕奉承道。
蔡吉却摆了摆手道,“毛诗非官学,孤亦无心与季珪先生一较优劣。子桓就当是讨教学问。”
“尊命。”曹丕恭敬地作了一揖。
且就在曹丕与蔡吉对答之际。赵云突然打断了二人的对话,却见他指着远方一坐土黄色的城池说道,“主上,前方便是东武城。”
东武是崔琰在清河的隐居之所,五百年后闻名于世的京杭大运河将从这里穿过,而现在此地只是位于鲁西平原一座小城。蔡吉一行人衣着气质非凡,一经入城便引起了不少人注意。不过东武虽小,风气颇正,加之赵云等人一看就是武艺高强之辈。因此周围投来的眼光大多带着好奇与敬畏。
在询问了当地百姓之后,蔡吉等人很快就找到了崔府所在。崔府的门房显然是见过大市面的,在得知来者是齐侯之后,他并没有表现出献媚之情。而是一面恭敬地请蔡吉等人稍等片刻,一面持蔡吉的拜帖快步入府通报。
不多时,从崔府内走出了一个眉目疏朗的年轻男子。那男子一见蔡吉便信步上前,躬身施礼道,“东武崔林见过齐侯。族兄正于书房授课未能出迎,还请齐侯见谅。”
“无妨。”蔡吉拱手还礼。继而提议道。“不知孤可否一同听课?”
蔡吉后半句话显然出乎了崔林的意料。却见他先是愣了一下,旋即恭敬地抬手要请道。“齐侯请。”
在崔林的带路下,蔡吉等人很快就来到了崔府书房外。但见若大的院落中摆放着刀枪棍棒,俨然就是一练武校场。但正对面的书房之中却传来了朗朗读书声。联想到崔琰少好击剑,尚武事,如此景象倒也不足为奇。
蔡吉抬手阻止了打算进屋向崔琰通报的崔林,兀自带着曹丕悄无声息地走进书房,寻了一个角落坐了下来。崔琰师承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故时常会有游学士子来其府上求学。此刻屋中就坐着三名年轻士子,其中一人正朗声阅读《论语?泰伯》中的句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堂上坐着的崔琰则闭目倾听,似乎并没有注意到不请自来的蔡吉与曹丕。然而就在那士子念完全句之后,崔琰却突然睁开双眼,平视着角落里的蔡吉张口问道,“来者可是齐侯?”
崔琰声姿高畅,骤然发问,令在场众人的视线都集中在了蔡吉身上。面对周遭惊讶而又好奇的目光,蔡吉恭恭敬敬地朝崔琰俯身一拜道,“晚辈蔡吉见过季珪先生。”
崔琰上下打量了一番蔡吉,随即抚着四尺长须问道,“素闻齐侯出身书香门第,不知对先前那句先师之言有何见解?”
蔡吉没想到崔琰一上来连招呼都不打,直接就要考校自己的学问,不禁在心中苦笑——这句话在后世可是有多重含义的哟。但对方既已抬出了她的家族,身为“书香闺秀”的蔡吉就必须得亲自接招,不可假借曹丕之手。于是在稍稍整理了一下措词之后,蔡吉决定依照自己目前所实施的政略来解释句子,却见她清了清嗓子,斯条慢理道“此句出自《论语?泰伯》,之前还有一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故孤以为此句应念作: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蔡吉独特的断句方式令包括曹丕、崔林在内的一干青年士子皆露出了惊讶之色。显然他们学《论语》至今还没碰到过如此念法。先前念书的士子更是瞪起了眼睛,若非碍于蔡吉齐侯的身份,怕是早已跳起同这小女子理论一番了。然而崔琰却依旧不动声色地向蔡吉颔首道,“愿闻其详。”
蔡吉则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解释道,“上句言教化,下句言行政。即百姓知理,可使由之,百姓不知理。则需以诗、礼、乐教化其知之。如此方合先师‘有教无类’之意。”
面对蔡吉联系上下文的分析,先前还一脸震惊的士子,都不约而同地陷入了沉思之中。本来“民可使由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