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门淑媛 1-246》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将门淑媛 1-246- 第2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兰芮闻言,心道,太后果然说起这事了。
 
   她悄眼看看吴王。
 
   吴王神色未变,似乎并未觉得这话有什么不妥,只温和地笑着:“孙儿进了后宫,听内侍说起众人都在永宁宫,孙儿想皇祖母必是也在那里,便去了永宁宫,谁知到永宁宫一看,众人都已散去,想必是孙儿去完了。孙儿想念皇祖母,便又迫不及待的追到慈宁宫来。”
 
   言下之意,他去永宁宫是以为太后在永宁宫。
 
   兰芮暗赞,因当年封妃的事情,皇上忤逆了太后的意思,太后对皇贵妃积怨很深,今日若吴王提起自己先去永宁宫是皇上的意思,旧怨再加新怨,难保太后不用祖宗礼法发难。而吴王说自己误以为太后在永宁宫,这才去的永宁宫,尽管太后不相信,但却没有发难的理由了。
 
   果然,太后脸上笑容更为灿烂:“难得你孝顺。哎,看你脸都瘦了一圈,想是在福建没吃好也没睡好,吃了许多苦。”又看向兰芮,“慈宁宫的库房里收着两株千年人参,你一会儿拿回去,好好的给善思补一补。”
 
   兰芮与吴王起身谢恩。
 
   “快坐下,快坐下。比起善思在福建抗倭的大功劳,两株千年人参算得了什么?”太后嗔道,待兰芮与吴王重新落座,她又与两人闲话。
 
   过了一会儿,吴王告辞。
 
   太后点头应允,“慈宁宫好些日子没有这么热闹了。”说着话幽幽一叹。
 
   吴王笑道:“皇祖母若是不嫌孙儿聒噪,孙儿常常入宫来陪皇祖母说话。”
 
   “哀家不过是随口说说,你不要当真,你才从福建回来,应该多在王府中休息……”仿佛是才想起什么似的,太后突然改了口,“多来宫中走动也好,可以时常照看你母妃……有些话,哀家不便说得明白,你自个儿多留心些,等到十二月,你母妃安然生下哀家的小皇孙就好了。”
 
   一番话,掐头去尾语焉不详。
 
   兰芮知道上次贵妃榻的内情,自是听明白了,吴王从信中得知此事,闻言也是心中明了。但这事皇上给出的说法是皇贵妃急病,因此两人都露出诧异的神情来。
 
   吴王更是问:“皇祖母何出此言?”
 
   太后又是一叹,“你们只管留心些就是了。”说完摆摆手,“你们去吧。”
 
   这样的情形下,吴王自然不能继续追问了,他起身,躬身说道:“多谢皇祖母提点。”
 
   太后不置可否,端起茶低头浅酌。
 
   兰芮跟着起身,说了些“皇祖母保重身体”之类的话,然后与吴王退了出去。
 
   出了正殿,就看见易姑姑捧着两只锦盒过来。
 
   两人都知道易姑姑手中捧的是太后方才所说的千年人参,便止了步,等她走到近前。
 
   “请姑姑替我与王爷谢过皇祖母。”兰芮接过锦盒,交到玉桂手中,笑说。
 
   易姑姑轻轻一笑,左右看看,不见步辇,皱皱眉,叹声说道:“如今连内侍做事都不经心了。”
 
   后宫事宜一直由皇后主理,其他妃嫔从未插手,兰芮虽不关心宫中这些琐事,但这个她却是听说过的。这时听易姑姑的话,显然是在指责皇后管理后宫不力,她心里暗觉奇怪,因她所认识的易姑姑胸有丘壑,进退有度,绝对不会在人前议论六宫之首的皇后,落个妄议主子的罪名。易姑姑如此说,肯定另有打算。
 
   兰芮淡笑着,没接话,看了眼吴王。
 
   吴王望着远处,似乎并未听两人说话。
 
   兰芮看吴王时,易姑姑来回看了眼两人,见两人对她的话恍若未闻,她无所谓的笑笑,其实这样的反应早在她的意料中。“丽嫔娘娘打入冷宫的事,王爷和王妃想必都已经知道了,只是,王爷和王妃可知丽嫔初入冷那夜的事情?”
 兰芮不好再装着没听见了,便面露讶色的看向易姑姑。
 吴王也侧转了身子。
 易姑姑又道:“那夜,有人给丽嫔灌了药,待其昏睡后将她丢入井中……亏得看守冷宫的内侍及时发现,丽嫔才捡回一条命。”
 有人杀丽嫔,有人救丽嫔,救丽嫔的人显然是太后,杀的人呢,这却很难说了……
 心思转动时,兰芮看了看吴王,吴王凝眉不语,不知他心中如何想。
 易姑姑没再往下说。
 从慈宁宫出来,兰芮道:“善思,我想走一起。”
 她与吴王分坐两乘步辇,中音隔着内侍无数,而这些内侍又是宫中的人,她无法与吴王说话。
 吴王点点头,吩咐内侍将步辇放下。
 等只有两人时,兰芮轻声道:“指使丽嫔在贵妃榻上动手脚,而后又要杀丽嫔灭口的,会不会与救丽嫔的是同一人。”她心里早就有这样的想法,只是从未与人说起过。
 吴王恩了声,低头看向兰芮。离得太近,若有若无的馨香传入鼻端,使他内心躁动不已,深吸一口气,想要平息内心的躁动,但比毫不起作用,他一向以自己的自持为傲,从前便是身侧坐着绝色美人,他也能做到心如止水,可从何时起,他竟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了?
 犹豫片刻,他上前一步,与她拉开距离。
 兰芮不知道吴王心思,只当他出声正在思索,便又将她心中的猜测悉数说与吴王听。
 离得远了远,没有馨香扑鼻,吴王心头之火却越燃越炙,恨不能立刻就将那温软的娇躯揽入怀中。他又吸了口气,强打起精神仔细听兰芮说话。
 兰芮所说的,几乎与他先前的猜想完全一致,渐渐的,他被她的话吸引,心思不在旖旎之事打转。
 “皇祖母此举,可谓一举数得。母妃出事,各种证据指向皇后,事发突然,皇后乱了阵脚,腾不出手来阻挡她将滕氏接入兹宁宫。不仅如此,她还借丽嫔遇害被救的种种,挑得父皇降罪于皇后。还有今日的言行,显然是想告诉我,母妃跌倒一事与皇后有关,借此加深母妃与皇后的恩怨。”
 吴王说着,冷哼一声,“三皇弟失去父皇宠爱后,她倒是很费了一番心思!”
 有人可商量,兰芮不需战战兢兢地去思索,不必担心自己一不小心会犯下大错,心情与那几日住在永宁宫中时天差地别。也正因心情放松,她的脑细胞才会乱转,从太后身上一下跳到了吴王身上。
 吴王在皇后有孕的时候曾明白的表示过,他对皇位并非没有一点想法。那时只皇后有孕,朝中大臣及后宫妃嫔各有揣测,就连娘亲也曾窥测圣意,认为皇上心中属意的储君人选不在三个成年皇子中。
 那么,吴王是不是揣测过?他对此又是如何看的?
 从前她打定主意与吴王搭伙过日子,便能直白的问出吴王对储君一事的看法,可现在,她心思恋了,有了把吴王当成丈夫来待的想法,她反而不敢将心里的疑问宣诸于口。
 听见身后的脚步声慢下来,吴王止了步,转身就看见兰芮低头不语,眉头时而颦时而舒展。小小一个他不曾见过的动作,竟让她英气十足的眉眼变得柔和可爱,甚至,还有几分妩媚。
 他急忙调转目光,“时埒不早,还是乘步辇去坤宁宫吧。”
 兰芮点点头。
 罢了,找个机会再问吧。
 
 第230章 皇贵妃怒
 
 坤宁宫内依旧静寂无声。前后不过两个时辰,树上彩绸和屋檐下的大红灯笼已经全部撤下,若不是一路遇见几拨抱着彩绸匆匆而过的宫人,兰芮还以为上午来坤宁宫时所见的张灯结彩是幻觉。
 
 到了正殿外,有内侍进去回禀,很快竹姑姑迎出来,“王爷和王妃请进来。”
 
 两人随竹姑姑进了殿内,皇后身着常服,坐在椅子上,正低头,似乎浑不觉有人进来。
 
 直到两人上前行礼,她才将手中的书搁在一旁,看着吴王淡声道;“回来就好,坐下说话吧。”
 
 兰芮和吴王依言坐下。
 
 皇后看着吴王;“你此番率兵福建,抗击倭患,令之闻风丧胆,不敢再登岸劫掠,保了福建一方子民的平安和乐。民心安则江山稳,于福建子民,你做了件功德无量的好事,于大陈江山社稷的安稳,你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此大的功劳·本宫一定请皇上重重封赏于你。”
 
 “谢母后。”吴王起身,恭声道,“只是,与戍边的将士相比,儿子这点功劳实在微不足道,更不配得到封赏。倒是戍边将士常年驻守苦寒之地,实在辛苦,还请母后多请旨封赏他们·以慰军心。”
 
 皇后听得频频点头,“难得你心怀仁慈,体恤下情,本宫一定替他们向皇上请旨。”
 
 “那儿臣就代戍边的将士谢过母后。”吴王拱手施礼。
 
 “如你所言,本宫只是略尽绵力,算不得什么。”皇后示意吴王坐下说话,“戍边的将士有功不假,但你立下大功也是实,一件事归一件事,你的封赏是应得的,与戍边的将士无关。不然,倒让天下子民觉得皇上赏罚不明。”
 
 吴王神色不变兰芮却是心里一沉。
 
 恰好有宫人端着一碗安胎药进来,吴王和兰芮趁机告辞。
 
 出了坤宁宫,吴王一直皱眉不语,兰芮忍不住问;“可还是在想皇后的话?”
 
 “恩。”吴王点头,又是没了下文。
 
 当着一众内侍,兰芮不好明言。
 
 皇后一再言明要替吴王请功看似帮着吴王,但实则并非如此。
 
 有一句话叫做功高盖主。
 
 皇家一向是先君臣后父子,吴王皇上先是臣下,然后才是儿。他播州平乱、福建抗倭,两份大功,也算是战功赫赫了,若皇后再联合朝中大臣替他请功,皇上会不会心存顾忌?
 
 两人在永宁宫内下步辇,打发走了内侍兰芮迫不及待的说;“善思,不如咱们先发制人吧?”
 
 “先发制人?”吴王抬头,对上一双明亮的眼眸,眼底,有她一贯的坚毅也有显而易见的担忧,不知怎的,他心里一暖,在没有刀光剑影却又处处要人命的宫中,有个人时时处处担心自己,这样的感觉真的很不错。
 
 想着,他安慰似的笑笑,“你的想法倒与我不谋而合只是具体事宜我还须得与王府幕僚商议一番才好定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