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小丫鬟(全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楼小丫鬟(全本)- 第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琳琅微微放下心来,点头道:“也好,防患于未然。听你这么一说,我也胆战心惊的。” 

    杨海道:“你放心,只是看着吓人,一旦积雪铲下来了,便没什么危险了。” 

    琳琅忙道:“那你快去和他们商议个章程来,好歹记着,这下面可是几千几万口子呢!” 

    杨海点点头,道:“他们必也有此主意。”喝了两大碗牛肉汤,泡着厚饼,倒也香甜,吃完收拾好碗筷洗刷好了,才出门。 

    杨海出门后,琳琅立刻叫来两家下人,道:“拿钱去买牛肉,再要一副牛骨和牛下水,让他们把骨头敲碎,回来在门口搭个棚子,架上四口大锅,一锅放一些牛骨头加上洗净的牛肉和下水煮了,肉和下水煮熟后捞上来,牛骨仍旧熬着,熬好后就放着。” 

    毛大诧异道:“奶奶这是做什么?煮着么多牛肉咱们可吃不完。” 

    琳琅道:“谁说是咱们吃的?便是大肚子弥勒佛,也吃不下一头牛去!待雪停了,你们大爷要手下那帮子兵士上山铲雪,天寒地冻的,岂不辛苦?煮好了先放着,待他们走时,在路口支锅,把肉和汤、饼都带过去热了,叫他们一人喝一碗牛肉汤再上去。一会子我拿些药材出来放在汤里一同熬着,他们吃了不但暖和,还能防风寒。” 

    众人忙道:“奶奶善心,是我们想差了。” 

    琳琅又吩咐毛大家的和苗青家的道:“你们男人去买牛肉,你们在家也不必做别的了,多蒸些馒头卷子,烙些厚饼,不必全是细面,搀些玉米面儿等粗面,粗中有细,细中有粗,多多地准备着,咸菜也搬一坛子出来。” 

    说罢,取了十几两银子给毛大,众人便忙活起来。 

    杨奶奶知道后,暗暗点头,道:“一副牛骨头能换水熬七八次,花十几两银子也值得。” 

    琳琅笑道:“他们也是为咱们住的地方,只好略尽一点子心意罢了。” 

    杨奶奶不解,忙问缘由。 

    琳琅恐吓着她,欲待不说,却在她精光四射的眸子下只好吐露出来。 

    杨奶奶听完,道:“大海想得周全,你先去忙,让我想想。” 

    琳琅忙笑着安慰道:“大哥说等把雪铲下来,晴天也无事,奶奶不必担忧。” 

    杨奶奶摆摆手,琳琅只得先进去,拿干净的白布缝了两个小布袋子,装上嫁妆里带来的黄芪、防风、白术等药材,并一包红枣儿,又去厨房里装了些煮肉的大料等,密密地把口缝住,方转身交给苗青家的,嘱咐她在煮牛肉汤时好放进去。 

    苗青家的自来以后,常用这法子煮牛肉汤,即使琳琅不说,她也知道该如何去做。 

    西山大营数万兵士,随军的家眷也有极多,总住了数千户,是寻常村子的十倍,为了照应他们这些家眷,平时所卖的鸡鱼肉蛋和油盐酱醋东西都是极便宜,少时毛大和苗青便带着人抬着五六百斤牛肉和一副牛骨回来,还有一整套牛下水。 

    搭棚架锅,洗肉剔骨,两家下人忙得热火朝天。 

    毛小牛和二妞兄妹两个坐在锅前烧火,因他们家的柴火都是从山里砍来的,又一段一段砍得整整齐齐,码在门口两侧墙下,用一块油布密密地遮盖着,遇雪不湿,故而十分好烧。 

    不到半日工夫,满院都是浓浓的牛肉香。 

    杨海踏雪而归,笑道:“老远就闻到咱们家的牛肉香了,这是做什么?” 

    毛大家的抬起头,忙笑着将琳琅的意思说了。 

    杨海一听,抚掌赞道:“想得果然周全。”忙进了屋。 

    只见琳琅正坐在炕上绣花,虎哥儿就在脚边,她一面绣花,一面不时低头看看孩子,一动一静,真如那仇英的仕女图一般明媚好看。 

    杨海不觉看得痴了。 

    琳琅听到脚步声,抬起头,笑道:“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早?过会子才能吃饭。” 

    杨海笑道:“被咱们家的牛肉香给招来的。” 

    说着,解下身上那件石青八团天马皮的大氅,抖去雪花,挂在衣架上,自己在熏笼边烤了烤,才走近炕边,抱起襁褓里的虎哥儿,逗弄了一会,自己却顺势坐在琳琅对面。 

    虎哥儿睁眼回视着杨海,没多大工夫,便合眼而睡,口水流到绣着花猫戏蝶的围嘴上。 

    杨海看得心满意足。 

    琳琅挑眉一笑,道:“离你们军营这么远,怎么就闻到了?竟是哮天犬的鼻子不成?” 

    杨海哈哈大笑,说道:“便不是,也差不离!” 

    虎哥儿被他笑声所惊,哇的一声哭起来。 

    琳琅立刻放下针线,越过炕桌,伸手打了杨海一下,把虎哥儿接在怀里哄着,嗔道:“你这么大的人了,还笑这么大声,别吓着虎哥儿!” 

    又问道:“你们商议得如何了?” 

    杨海笑道:“大伙儿都一样心思,等雪停了,全部上山铲雪运下来,你放心,这些人,就这么点子雪,一日便能干完了。” 

    一语未了,杨奶奶进来让琳琅收拾东西。 

    琳琅忙问道:“奶奶这是做什么?” 

    杨海也不解地看向她。 

    杨奶奶道:“我想着这几日雪下得这么大,冷不防若果然出了事可如何是好?叫琳琅带虎哥儿去城里住两日,等雪化净了再回来。” 

    琳琅忙笑道:“大哥已有了主意,和营里都商议好了,等雪停了,山上雪扫净了,运下来,哪里还有什么危险?快过年了,我又怎能扔下奶奶独自带着虎哥儿回娘家?” 

    杨奶奶却道:“有什么不行?自然以你和虎哥儿为先。” 

    琳琅笑道:“趋利避害之心,我自然也有的。只是奶奶想一想,这大雪未停,积雪未净,如何下山出营?山路崎岖,竟艰难得很。在家里,大哥他们已经想好了法子,铲雪下山,不过一日功夫,十之八九不会出事,可倘若咱们在路上出事,又如何?” 

    杨奶奶想了想,笑道:“是我想差了。” 

    随即转头对杨海道:“你千万记着,雪一停,就带人去弄。” 

    这场雪,足足下了两日两夜,到了第三日才停,山中的积雪足有一尺半深,银装素裹。 

    一大清早,太阳未出,杨海便一身短打扮,拿了铁锨,带人上山。 

    临上山之前,琳琅带着人将热腾腾的牛肉汤和切好的牛肉、卷子、饼子送到路口,来来回回十余趟才搬完,又抬了四个锅腔子支着,上坐大锅,锅里还在熬汤,周围摆着四张松木桌子,四十来个青花粗瓷大碗,笑道:“上山前,喝一碗牛肉汤,暖暖身子驱驱寒,途中饿了,便下来吃,这里火不熄,汤也在熬着,管够!” 

    牛冲喝了一大口牛肉汤,捞出泡在汤里牛肉大嚼,笑道:“这汤又浓又香,还没膻味儿,嫂子这是怎么熬的?倒便宜了我们,今儿吃了一顿好的。” 

    琳琅笑道:“什么好不好?不过一锅汤罢了!” 

    姜云正细细地喝着汤,眯着眼道:“汤只是小事,难为嫂嫂想得齐全。这汤里似乎放了黄芪、白术、防风和红枣?嗯,这是能防风寒的。” 

    琳琅不觉看了他一眼,奇道:“你如何尝得出来?” 

    杨海过来笑道:“他也是家学渊源。姜老爹是随军的大夫,只是并不是咱们这里的。” 

    琳琅恍然大悟。 

    待众人吃饱喝足后,杨海大声道:“吃饱了,干活去!” 

    琳琅裹着一件杏红织金的猞猁狲大氅,罩着雪帽,站在路口往山上望去,只看到密密麻麻的人影在忙活着,不断扫雪开道,铲雪装车,运下山,人虽多,却有条不紊,一丝不乱。 

    苗青家的和毛大家的在家里蒸卷子烙饼,一出锅,就送来。 

    这边锅腔子上大锅里汤汁翻滚,依旧在继续熬着。 

    周边都是兵士家眷,见琳琅如此,都不约而同地送了馒头、卷子、包子来,十来家去他们家里帮忙和面烙饼,又有十来家在路口张罗,还有几家支了锅熬羊肉汤。 

    宁孺人因昨儿崴了脚,不能帮忙,便送了一口袋细面和一口袋玉米面来,扭头对在家带孩子的杨奶奶道:“你这媳妇,心善,想得也体贴。” 

    杨奶奶点头微笑。 

    宁孺人笑道:“从前他们也上山铲雪,怕雪塌下来,偏没人想过在山下支锅给他们熬汤喝,不过送一点子干粮便罢了。这牛肉汤虽贵,却也不过十几两银子,若有心,大伙儿凑一凑也得了,只是没人想过这一遭儿。” 

    杨奶奶道:“从入冬,我们家天天喝些牛肉汤,强筋健骨,还能驱寒,这一年来,因是常喝,我竟没再得过风寒,她便因此想到了也未可知。毕竟大海他们上山,半截身子泡在积雪里,冷得很。” 

    宁孺人奇道:“难道这牛肉汤还能让人不得风寒?” 

    杨奶奶道:“我见她熬汤的时候,放了几样能防风寒的药材。” 

    宁孺人忙问是哪几种,又道:“知道了,以后家常也做。大娘不知道,才入冬,我那小儿子便染了两次风寒,虚弱得很。” 

    杨奶奶说了琳琅熬牛肉汤的法子,宁孺人谨记在心,打算回去也这样熬。 

    可巧琳琅已经回来了,静静听完,笑道:“这汤寻常喝也罢了,只是得问问大夫再做。” 

    宁孺人笑道:“你也太多心了,难道我还疑心你害人不成?”话虽如此,到底记下来了。 

    因人多势众,忙活了一整天,及至傍晚,便把山上的雪弄得差不多了,运到山脚下的水池子里,山上露出松柏一点苍翠之色,映着西山落日如血,端的好看异常。 

    等杨海归家,收拾好锅灶东西,已是夜深了。 

    琳琅一面拿着衣裳给他换,一面道:“这靴子还是我用鹿皮做的呢,竟也湿透了。” 

    去了一点心事,杨海笑道:“山上积雪深得很,一脚下去,就没过靴子口了,幸亏把靴子口扎得紧紧的,不然只怕靴子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