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自然是要下大力气笼络的了。
马秀英陪着周芷若到了她的房间,却并没有要走的意思,周芷若也不好赶她,便与沐英说了些在何家村的见闻,以及自己家里那几个仆人丫环之类的事。
沐英也对她说了琅琊山的风光,马秀英也在旁边叹着,说可惜了周芷若没去,她是去过几次的了——郭府是每年重阳都要去的。
周芷若忽地想起自己弄的茱萸香囊来,便拿了两个出来,一个给了马秀英,一个给了沐英,笑着道:“我原知这也不是什么稀罕物,你们府上也必是有的,定也比我的更好,只是这也是我的一点心意,你们也别嫌弃它。”
马秀英笑着接了过来,别在腰上,道:“这两年别的地方都实兴佩簪菊花了,我们府上倒还是常用这些辟邪之物。”
周芷若心想,你们这富贵人家,自然是爱辟邪之物,不爱祈寿的了。
那边沐英却也摸出一个香囊来,递给周芷若道:“这是我替你留着的,你也佩一个吧。”
周芷若笑着接过来,沐英道:“这个是我央着秀英姐做的,我可做不来。”
马秀英笑着对周芷若道:“你可别谢我,还是谢英弟吧,做个香囊对我来说不过举手之劳罢了,难得的是他这番心意。”
周芷若道:“可若是秀英姐没有这番心意,也不会应了他的。”
三人顽笑了一回,各自佩戴上茱萸香囊,然后去前厅里一起吃晚饭。
这次是周芷若回家后再来郭府,于情于理都该到场的,所以周芷若也没有推托什么。
到得那边,却见得众人都到了,各自落座后,那才三岁的邵灵歆却坐在沐英身边,话也说不利索,却也有样学样,学着周芷若与沐英吃饭的样子。
原来邵家只有她这么一个孩子,她平时也都是让母亲或奶母抱着喂食的,如今到了郭家,见到有年龄虽然比自己大一点,但是同为孩子的沐英,她自然也要仿效着来了——孩子最好学样,大部分的孩子喜欢学大人,也有的孩子喜欢跟比自己大一点的孩子学,这个邵灵歆便是如此。
这天周芷若也回来了,邵灵歆还眨着大眼睛叫她“姐姐”,周芷若见她天真可爱,也不免对她多给了几分笑容。
席间郭子兴又说了替她们请到了西席,说既然周芷若回来了,那明天就去请那李祭酒过来,然后两天上一次课。
“这李祭酒还要管着他们村里的事,不能长住在咱家,故此两日才来一次。”郭子兴对二人道,“不过这样也好,也免得你们疲累。”
结果何灵歆听了,也吵着要一起念书,众人见她连话还说不好,便说要念书,便都笑了一通。
待得吃过了饭,到了晚间,周芷若与沐英上了床,二人又叽叽喳喳说了半宿,也不怕被人听见——反正说的也是这些日子来的日常琐事。其实周芷若内功精湛,她倒听得分明,外面本来是月痕一个人的上夜,如今玉儿和丰儿也挤了过去,都在向她打听周芷若家中的情形,听到郭府花了那么大笔的银子,也是啧啧不已。
第二天刚过卯时四刻,月痕便来敲门:“姑娘,今儿是上课的日子,说好辰时便开课的,现下也该起了。”
周芷若道:“我已醒了的,你快去准备洗漱的水和早饭吧。”
月痕应了一声便去了,周芷若便与沐英一起起床洗漱,吃了早饭后,将将也快到辰时了,二人便由月痕带着,向往日里郭天叙和天爵两兄弟幼时读书的书房而来。
到了房里,却见一人在书房前面的一张椅子里坐着,大约三十六七岁样子,颔下一缕长髯垂到胸前,身着儒服,头戴纶巾,见月痕带着二人进来,便道:“你们是来学字的?”
周芷若和沐英都点了点头,这人便对月痕道:“我是请来的先生,姓李,你可以先下去了,我自会教他们,不到午时,不要来打扰。”
周芷若见他态度随和,说话间却又有种令人信服的气质,不禁暗暗称奇。
月痕应了一声便退下,这李祭酒又挥了挥手,让周沐二人坐下,笑道:“我这个人,年轻的时候不读书,到了三十岁才开始读书,却又颇多杂学,也无甚所精的,所以也只好教你们认些个字。说到什么学识嘛,我也教不好,你们也学不来。”
周芷若怔了一下,心想马秀英明明说他遍读百家之书,自号“百室先生”,犹通韩非子之说,怎么会如此自谦?
这李祭酒又问二人道:“你们一个字也不识么?”
周芷若道:“看过百家姓,三字经和千字文却只学了一点点。”
李祭酒笑了笑:“这便行了,我们从今日起也算有师徒之谊,我的名字你们不可不知。”说着拿笔沾了墨,一边写一边道,“我姓李,名善长,字百室,你们两个会写自己的名字么?且写下来我看。”
周芷若听了又是一惊,再看他写下的名字——原来这个李祭酒便是李善长。他是朱元璋在开国功臣,也是大明朝未来的宰相,被朱元璋称为“在世萧何”,更是《大明律》的制定者,却不料会在此处相见!
李善长见周芷若吃惊地盯着自己看,笑道:“小丫头恁地无礼,这般看我。”
周芷若脸上一红,见沐英已经开始研墨,便也把桌上准备好的纸铺开,也研得了墨,然后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那边沐英的也已经写好,李善长将二人的字看了看,却对周芷若笑道:“却是写得要比我好,不像是个孩子写的!我的字还不如你这小姑娘。”然后又看向沐英,道,“你这娃儿的字,一发的奇了,更不像个孩子,一般的铁勾银划,是谁教你们写字的?”
周芷若不愿把母亲扯出来,便道:“没人教,我们自己看书学的。”
李善长啧啧称奇,然后便让二人背了百家姓,之后又教二人念三字经。
这些东西其实薛氏都已经教过他们,只是教得粗浅,以识字为主,不及李善长说得通透,但好歹二人是学过的,在李善长看来,也算是一点便通,举一反三了。
将将到得午时,不过两个时辰,一部《三字经》倒解说了一小半,李善长不说二人天资聪颖,只说是这三字经无甚意思,便让二人回去将今日所说的几句三字经都默记了,然后等下一次他来时再给他看。
说完便起身离去,竟不回头多看一眼。
周沐二人俱感到奇怪,但也无法,只得回到自己房里,让月痕着端午饭上来吃。
月痕那边让玉儿和丰儿去做饭食,这边马秀英却又过来,对二人道:“今日第一次读书去,可有什么不如意的么?”
周芷若笑着把李善长说的话告诉了马秀英,马秀英也笑道:“原来他是这么风趣的人,我倒也想见见他了。”
这时月痕端上午饭来,周芷若吩咐多备一份碗筷,留马秀英一起吃了。马秀英自然不会推辞,三人边说边聊,也是其乐融融。
待得吃罢了饭,马秀英让月痕收下碗筷,又让沐英她房里替她把她的针线拿来:“今儿一时忘了,只顾着想你们今日学课的事了,却把正事忘了。英弟你替我跑一趟吧,千星笨手笨脚的,我不愿她多碰我的悌己东西。”
沐英也不疑有他,应了一声,也就去了。马秀英却趁着再没有外人,对周芷若道:“前儿元璋大哥托人捎了封信来,原来这李祭酒是与他相识的,听他提起了你,这才想到要过府来见一见你。”
周芷若一愣——原来又是因为朱元璋,自己才会如此“幸运”地与李善长相识么!难不成朱元璋就是把自己当年五岁时说的骗人的话当成是真话,这才使得这些人真的把他当成了命中注定要大富大贵的人,这才与之结交?
不过也罢了,一个未来皇后,一个未来宰相,能结识一番,也算不错。
周芷若开解着自己——不管自己和朱元璋是谁因为谁才结识了马秀英和李善长,总之就是这么一笔糊涂帐了,又何必多想!反正在自己也没吃亏。
于是两个人就这样在郭府中慢慢地过着日子,两天见一次李善长,然后天天与马秀英做些女红之类的,沐英之后索性由郭子兴请了拳脚师父,直接教他些拳脚。
不过这些拳脚也不过是些花把式,在周芷若的眼里根本算不得什么,就是沐英也不拿它当一回事。看来郭子兴也不过是想笼络一下沐英——看来沐英的父亲沐守拙,在白莲教里还是有些人缘的,郭子兴怎么也要做出点样子来,不能让人觉得他亏待了沐英。
不过沐英对这些拳脚也不能说不用心去学,郭子兴敷衍他,他又何尝不知要敷衍一下郭子兴。于是虽然教拳脚的师傅本领蹩脚,但沐英好歹也学得似模似样,这样才能不引得郭子兴疑惑。
时间匆匆而逝,周芷若与马秀英关系似乎也是越来越亲密,马秀英告诉了她很多郭府的事,连起义的事也都对她说了,完全不把她当做一个只有七岁的孩子。
而周芷若也很快教会了马秀英怎么用峨眉派的绣法绣一些常见的花样和字,郭子兴似乎也对此很满意。不过据马秀英私下透露给周芷若的情况来看,郭子兴用的全是暗记。也就是说,同样的绣品上所包含的意思,孙德崖等白莲教中人也能看得懂。但是对于郭子兴的心腹来说,他们能看出哪些命令是来自郭子兴本人的,而不是白莲教或明教中的命令。
原来郭子兴要周芷若的绣法,真实的意图在于防范孙德崖等人,而不在于大元的官府。
到得这一年的年末,周芷若与沐英在参加完了郭府的冬至祭祖之后,一起回了趟家。这一次回去,薛氏的病明显好了不少,看来上一次周芷若的回家,让薛氏看到周芷若在郭府过得还算不错,心中的担忧也就减轻了不少。于是又过了三个多月,薛氏的病这才大好了。
不过薛氏如今也不过是能下地走路,不再咳嗽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