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兴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斯拉夫兴亡- 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时,马其顿阿族还建立了自己的武装,不断进行武装挑衅,制造事端。2002年在阿族的强大压力下,马其顿政府同意修改宪法,承认阿尔巴尼亚语与马其顿语同属官方用语。
  奥赫里德和平框架协议
  马其顿西部同毗邻的阿尔巴尼亚有191公里的边界,其西北部同塞尔维亚共和国的科索沃有160公里的边界,边界附近地区都是阿族聚居区。马其顿同塞尔维亚2001年2月签订了边界协议,但正在闹“独立”的科索沃不予承认,称塞尔维亚无权决定它与马其顿的边界。
  于是,2001年3月,科索沃阿族的武装力量会同马其顿境内的阿族非法武装建立了“民族解放军”,在边境小村塔努舍夫齐挑起事端。很快,骚乱扩大到拥有四五万阿族人口的泰托沃市,阿族武装与马其顿政府军在这里形成对峙。马其顿政府一方面要求驻科索沃的北约部队采取有效行动制止阿族武装分子的渗透;另一方面对境内的阿族叛乱分子提出最后通牒,勒令其投降或撤出。由于阿族武装没有做出正面答复,马其顿政府军出动坦克、装甲车和直升机展开了猛烈进攻,夺取了关键性阵地。武装冲突进一步扩大,出现人员伤亡,马其顿陷入内战的边缘。
  为了解决这场危机,在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下,马其顿政府于2001年5月对政府进行改组,成立了由马其顿族和阿族政党组成的“民族团结政府”。紧接着,马、阿两族经过艰难谈判,最终在北约和欧盟的要求下于8月达成了《奥赫里德和平框架协议》,武装冲突方告结束。为了落实该“框架协议”中最关键的部分,马其顿政府拟订了关于地方政府的权力与新的区域划分等问题的一揽子法律草案,向阿族做出让步。根据这些方案,马其顿国内的区、市一级行政单位由123个缩减为80个,到2008年将减为76个。在阿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多数的地区,地方政府在区域管理与民族自治方面将拥有更大权力,在地方政府的人员组成和教育体制、工作语言等一系列问题上将相应地向阿族倾斜。方案同时规定,首都斯科普里将成为双语言工作区,各政府机关必须同时使用马其顿语和阿尔巴尼亚语两种工作语言。这些法律文件获议会通过后,立刻在马其顿国内引起强烈反响。一部分马其顿族政党认为,这些文件更多地迁就了境内阿族的利益。
  在达成《奥赫里德和平框架协议》和修改宪法后,马其顿的局势也未完全稳定下来。马其顿族政党软弱无力,一味向阿族妥协,而阿族中部分人的要求则越来越高。马、阿两族矛盾的存在仍然是马其顿社会一个不稳定的因素。
   txt小说上传分享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共和国(1)
波黑内战
  波黑内战自1992年3月爆发持续了40个月,成为二战后在欧洲延续时间最长和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约20万人死于战乱,近200万人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给前南斯拉夫地区和巴尔干邻国造成数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1995年12月,解决波黑危机的《波黑和平协议》在巴黎正式签字,这场骨肉相煎的战争终于结束。然而,最终化干戈为玉帛,还需要波黑冲突各方和国际社会继续作出努力。有关波黑内战详见马细谱《巴尔干纷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368~412页。
  内战爆发和迅速蔓延
  波黑内战爆发的直接导火线是在一场婚礼上引起的。1992年2月29日至3月1日,波黑举行全民公决,决定是否脱离南斯拉夫联邦独立。这次有634%的选民参加全民投票,投票的结果是:近63%的人赞成独立。穆斯林族*行动党和克罗地亚族*共同体获胜,而塞尔维亚族*党抵制公决,塞族人没有参加投票。在投票处于高潮的3月1日,一对塞族夫妇在萨拉热窝东正教堂为儿子举行婚礼时遭穆族袭击,新郎父亲当场丧命,塞族旗帜被焚。这一消息引起塞族人的愤怒。当晚,塞族和穆族的武装居民在萨拉热窝市各自构筑街垒,设置路障。3月5日,两族居民发生武装冲突,造成数十人伤亡。3月26日,南联邦人民军驻波黑部队出面干预,穆族武装同其交火,出现伤亡。4月5日,波黑进行总动员,指控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军“侵略”波黑,并邀请克罗地亚正规军支援。克族武装站在穆族一边向塞族发起进攻。从此,武装冲突开始蔓延,成为一场以争夺领土为目标的内战。
  波黑暴力事件演变为武装冲突,又迅速升级为旷日持久的内战,是诸多因素造成的,既有历史积怨,也有现实矛盾;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影响。
  第一,民族和宗教矛盾是波黑发生内战的根本原因。波黑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据1991年的人口普查,全国共有435万人。其中,穆族19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37%),塞族13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13%),克族7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3%)1991年5月21~23日〔南〕《战斗报》。,还有若干其他民族。
  穆族是15世纪以来被*化了的斯拉夫人,他们讲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塞族信仰东正教;克族信奉天主教。在历史上,穆、克、塞三族居民都先后遭受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和南斯拉夫王国的统治,他们依次既当过“优等民族”,也曾沦为“二等公民”,又同是外来势力的受害者。5个多世纪的共处和恩怨的历史,为这三个宗教信仰不同的民族留下了深刻的矛盾。
  图14…1波黑冲突中被炸毁的家园
  穆、克、塞三族争论的实质是“波黑的归属问题”。塞族认为,“波黑早就是塞尔维亚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波黑居住的本来是塞族居民,后来将他们人为地分裂为塞族、克族和穆族。克族强调,自古以来“波黑就是克罗地亚的一部分”,波黑境内的斯拉夫人就是克罗地亚人,并称这可以从波黑行政区域的名称和考古出土文物得到证明。穆族则认为,既然塞族和克族都有自己的“母国”,那穆族作为波黑的主要居民有权建立自己的国家。
  第二,波黑独立问题是引发战争的直接原因。波黑三族在关于波黑独立问题上的观点和立场根本对立。1990年底,南斯拉夫联邦开始解体,1991年波黑境内的穆、克、塞三族及其政党就独立问题举行了多次会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共和国(2)
塞族因担心波黑独立后会沦为少数民族而受制于穆族,因而主张波黑独立后应由三个彼此主权独立的国家结成邦联;或者留在南斯拉夫境内,同塞尔维亚一起组成新南斯拉夫;克族基本上同意维持现存地域的三族国家的邦联,但担心受控于穆族和塞族,更反对加入新南斯拉夫,故倾向于独立;穆族对事态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它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由“穆斯林民族”起主导作用的*国家。穆族反对形成由三族国家形成的邦联,并于1992年2月底就独立问题强行举行全民公决,宣布脱离南斯拉夫联邦。
  塞族抵制全民公决,为了牵制和反对穆、克两族脱离南斯拉夫联邦的独立活动,塞族遂宣布建立自己的议会和在波黑境内各塞族聚居区实行自治;接着,又成立了“波黑塞族共和国”,占据波黑60%的地域。克族组建了“赫尔采格—波斯尼亚克族共同体”,拥有波黑20%以上的土地。穆族控制各大城市,占波黑国土的15%左右。这样,独立后的波黑实际上处于“三分天下”、三族鼎立的局面。三族都采取以武力手段抢占和固守各自的地盘,内战进一步扩大。
  第三,外部干预给内战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波黑位于前南斯拉夫联邦心脏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里是前南斯拉夫主要军工基地,有许多军事设施。
  波黑邻国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首先卷入波黑内战。南斯拉夫联邦解体时,塞、克两国都力图把波黑境内的塞族和克族聚居区分别纳入自己的版图。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曾提出,前南斯拉夫联邦境内“所有塞族人有权生活在一个塞尔维亚国度里”。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则声称,瓜分波黑是“解决前南斯拉夫联邦危机的最佳方案”。为此,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军从波黑撤军后,波黑塞族士兵就地改编成波黑塞族共和国正规军。克罗地亚为帮助波黑克族作战,派出了数万名正规部队。穆族政府军则得到*世界“圣战者”和西方军火商的支持。仅在战争的头两年,波斯尼亚就从沙特*得到了价值16亿美元的武器;1993~1995年又从沙特*获得了3亿美元的军火援助,还有5亿美元的人道主义援助。这种外界的干预和支持为波黑境内三族进行内战提供了物质基础。
  西方国家从政治上承认波黑独立导致了全面内战。西方大国承认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马其顿三国独立后,波黑境内三族在独立问题上的争吵越来越激烈。正当波黑境内三族谈判取得某些进展而尚无结果时,欧共体/欧盟和美国建议波黑就独立问题举行全民公决,并于1992年4月6~7日相继匆忙承认波黑为独立的主权国家。被此举激怒的波黑塞族决心加速军事行动,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所以,西方国家的直接插手对波黑内战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致使这场内战蔓延到波黑全境。
  波黑宗教团体相互为敌
  波黑在历史上形成了三种宗教并存的局面:天主教、东正教和*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政治生活及宗教文化的变化,逐渐在波黑的不同地域内发展为相对较为单一的宗教和单一文化的区域;而且,三个民族、三种宗教、三种文明在多数情况下能够和谐相处。但是,在外部势力的挑唆下,他们又极容易相互仇视,彼此对立,发生冲突。。 最好的txt下载网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共和国(3)
塞尔维亚族信仰的东正教在波黑冲突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一直认为它是国教,扼守着东正教在欧洲的西部边界,既面临西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