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军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天山军魂-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排长,排长。”李望清用长腿爬出石缝,用吃奶的力气喊。哪儿有李泽宝的影子了!他有些害怕了。不!不是害怕,是有些心虚了。抓一只带回连队!他突然生出了这个念头。于是壮着胆子再次来到石缝中,用双手抱起一只毛乎乎的动物,又脱下棉布罩衣包着,准备带回连队去。正包着,那小家伙似乎来了精神,伸出红红的舌尖舔起了李望清那粗壮粗黑的大手来。看来你是个好东西,还挺温顺嘛。李望清从石头上跳下来,风一般跑进了李排长住的也是自己住的正在建设尚未封顶的宿舍。

      李望清把军装抖开来,那个灰灰的身材颀长的动物晃悠悠的站起来,又可怜巴巴地摔倒了。“这是什么东西呀?”正在往各班送报送信的通讯员黎兵问。“李望清,你抓回来的,该是一只狼崽吧。如果是狼崽,那就糟了。”黎兵说完,飞快跑回连部去了。过了一会儿,肖连长背着手,走进了一班宿舍。同李望清一同入伍的老乡李梧州蹲在地上,正拿着一块儿方木块儿逗着那只嘴巴尖尖的动物。肖连长蹲下仔细看了看,他也拿不准这是个什么动物,看了一会儿就回连部去了。

      晚上,柴油机发电的照明灯照得如同白昼。虽然没有下雪,也没有刮风,但睡在木床板上的八连官兵盖着棉被又压着大衣依然感到寒冷,大部分战士索性将皮帽子反戴着,露出嘴,和衣躺在被窝里。那只李望清从石包丛中抱回的小家伙天一黑就开始叫了。这叫声单单一一的,显得无助可怜。“别叫了,好不好,明天我就送你到悬石上,你是想同伴儿了吧?”李望清上眼皮同下眼皮打着架,迷迷糊糊地用手拢着从悬石上抓回的小家伙。这时候,他在想,这小家伙不是哈萨克牧民家跑出来的狗下的狗崽吧?如果是,把它养大了,在这荒山野岭,还可以协助我们看军营哩。牧民们养的狗据说个个壮如犊,有几分威严哩。

      天渐渐寒了,不知从何时起又刮起了微风。连队的哨兵背着枪,突然来到了一班,他们叫醒了一排长,说:“排长,你过来看看,我们房后的山包包上有好些蓝色的灯在晃动,是狼的眼睛吧?”“你们别怕,要加强警戒,如果是狼,我们一个连队二百来号人在一起,又有武器,应该没有什么可怕的。”忽然,微风中传来“呜呜”的长鸣,李泽宝推测在这个夜半的天山,呜呜声可能是狼呼唤同伴儿的声音。这时,他再看爬在李望清大衣上躺着小动物似乎喝了鸡血,亢奋地站起来,用侧耳倾听远处传来的“呜呜”声。他一点儿也不敢耽误,李望清抓回来的这个小家伙肯定是只狼崽儿。于是,他抱着它,朝连部走去。
 
      肖平其实到现在也没睡着。他们驻扎的这个点儿,比移动前的那个地方要高海拔八百米。没在高原生活的不知道,在雪线以上位置高八百米,那可不是个小数字。八百米,有时反应可强烈哩。此时的肖平头就昏昏的,说睡了吧,又是晕晕愣愣的感觉,说没睡吧,偏偏又如同在梦中一般让人不辩东西。确切地说,这是典型的高原睡眠状态。“连长,有很多狼围着连队在转。”两个哨兵让李泽宝早就安排到关键地方站岗了。“连长,建议今晚从现在起加派哨兵,实弹站岗。”“是不是与李望清抓回来的那只动物有关系啊?”“明天起床后,把那只动物送回原地。”“好吧。”

      同李望清一同送回那只动物的还有肖平、李泽宝,以及文书寅大和通讯员黎兵。当李望清爬到昨天那块儿孤着又悬着的高高的石头上时,那条石缝中的三个小崽儿们早已不知踪影。肖平在石缝中看见了两大堆已经冻硬的缠满骨碴和毛发的发着灰白颜色的粪堆。无疑,这是狼们昨夜或今晨在这里寻找宝贝留下的。“望沮,算你小子命大。如果你昨天上悬石时,狼崽儿们父母在石缝中,恐怕你早被狼撕了。”李泽宝说。“排长,你太小瞧我了,要是碰上了狼,我一拳头不把它的腰打断了才怪呢。”“一班长,别吹了吧,如果是独眼儿,一个人哪儿是它的对手:更何况这是一只下过崽儿的母狼。虎毒不食子,要是狼遇到人抢它的崽儿,不咬死人才怪。”听了副连长的话,李望清有些怕了。

      隧道南口,位于一个高高的崖上边儿,横穿天山的这条国防公路路基至此再无出去,设计单位在这个叫做玉希莫勒盖(蒙古语,“黄羊岭”的意思,“黄羊”是国家三级保护动物鹅喉羚的别称)的地方设计了一条隧道。连接南口之外的悬崖段儿有近七百米,设计时,实地勘测的人员测不了坐标,只能借助航拍。因此,在实际的施工图中,标虚线,也称“飞线”,肖平这个加强连队的第三排就在从事飞线中的路基作业。左三星早准备安排一个工兵来此单独承担飞线作业,但一千多里的公路,师里三个团撒在天山南北,仅168团就有一百多公里长的路段全线施工,兵力和机械严重不足,也在难为这个从朝鲜战场回来的老兵啊。他想了想,还是决定将隧道南口掘进和飞线施工的重担交给八连。

      八连,几年天山奋战,还是有啃硬骨头的心劲儿啊!隧道北口的上方,是灰色石峰组成的高高雪山,这山路终年积雪。隧道开挖前,肖平专门儿组织连队几个身体壮的人去爬过。他们带足了压缩军用饼干,选择了一个朗日爬山,企图爬上隧道顶这座高高的山峰,同其他天山山峰一个样,这个名叫玉希莫勒盖的山让你永远也爬不到顶。你就努力吧,抬头再抬头,把四肢全用上,即使把嘴张到极限,呼吸仍然使你感到一种渴求般的困难。那就坐下来小憩,汗水湿透的背上怎么又穿进来寒风哩。那种湿湿的寒彻变得硬巴巴的,于是你就放开双腿再爬或再不爬或选择下山,怎么就那么的笨拙与沉重呢?高烧三天也不至于这样吧。不是这样又是哪样呢?千万别踏空啊!是石头在动还是腿在抖动呢?这些不起眼儿的石头被常年不化的坚冰裹着,像是长出来似的,但怎么感觉要往下落呢?还有那撑起来厚重得如同石块儿的腰呢?难道就这么酸酸胀胀的不顶用吗?

      天快黑透时,肖平他们从玉希莫勒盖回来了,这个玉希莫勒盖山顶的顶标高是怎么定的呢?

      隧道南口的下方,也是一眼望不到底的深岚,像是隐隐在飘似的。隧道掘进那么多的碴运出来,又有那么多的泥浆流水下去,在洞口下方,也仅仅留下了一条长长的飘带,可见岩临深渊啊!

       左三星坐在八连连部的会议室里。这个所谓的连部会议室,墙面是用石灰粉刷的,顶上的横梁是碗口粗的云衫木,横梁上是从巴音布鲁克草原湿地割回的芦苇,芦苇之上,大约有二十多个平米,糊着厚厚的一层含沙量极高的泥巴。不过,这些泥巴之中掺够了足够的石灰。因此,屋顶既不会因发裂而导致漏水,又能压住屋顶而不被风卷起。同处其他任何一间房子一样,会议室只在阳面开了两个规格至多只有600X600的方窗,说是为了通风采光,其实不过是一种形式。要它通什么风采什么光,一年四季都冷,保温是所有在此生活的生灵们的第一要务!

      会议桌变成餐桌。黎兵、张作富和寅大分工合作,有条不紊。一手端着一个大白盘子的是黎兵。左手大盘子里,是从圆形的不锈钢铁皮包着的酸菜罐头里倒出的豆角和洋葱;右手的盘子里,装着的用鸡蛋和粉炒得金灿灿的炒鸡蛋。装鸡蛋粉的长方形盒子大约有三十公分高,十二公分厚,二十公分宽,盒子刷上了军绿色,启开盒盖,可要用心呢。那盒盖朝上几乎是被等截面的铁皮盖密封严了,盒盖下方还有一层薄薄的既有韧性又很光滑的锡纸。这种鸡蛋粉的铁盒子,是团部军需部门分发的,量很有限。连队只有八一和春节两节可以吃上一回,而且仅仅局限于“尝”新。平时,司务长会把这铁盒子放在自己的床底下珍藏,心备应急。因此,开启这种长方形的盒子一定小心谨慎。要不,盖变形了,锡纸口开大了,在潮湿的天山深处,鸡蛋粉还不变质呀!张作富在炉盘上烤着馒头。馒头黑黑的,大都萎缩,表面皱皱巴巴,毫无观感,里面也不蓬松,放进嘴里,粘粘糊糊的,拿在手里死沉死沉。蒸出这种馒头,炊事班没少受埋怨。但埋怨过后,馒头还是那个样子,炊事班长多少次揭开蒸笼,放声大哭。这是遇见鬼了吗?又是被战士戏称的压缩馒头。即使如此,也不能餐餐管够。还有将近百分之四十的玉米面呢,那也是主食之一啊。这玉米面如果煮糊糊,三大碗喝得肚子晃荡,却不禁饿,弄得人不断小便;蒸成发糕,面中掺了糖精,吃进嘴里,又熟又生,难以下咽,即使把淹得又酸又辣的大头菜同玉米糕捏成一块儿使劲下咽,喉咙里也总像有准备似的,难以吞咽。有些兵干脆把糕搓成条,又掰成粒儿,硬往喉咙里塞。

      左三星曾经派人调查原因,又专门儿派后勤处处长到北京了解情况,得到的结果是:部队施工地海拔高,空气稀薄,要解决饭不熟的问题,需要一种称为“高压锅”的炊具。他们把情况反映上去已经近两年了,但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有智慧者建议部队改主食为面条,但面条下锅几分钟,锅里立马煮起了糊糊,累累失败,累累总结,终于有人发现,翻滚如沸的锅中水,其温度只有七十九度。水温上不来,也是水的高原反应,没温度,饭煮不熟。张作富把烤好的馒头端上了桌。刚才还是黑黑的馒头,经过烘烤,不仅散发出了诱人的香味儿,也露出了黄黄的面皮。

        “团长,我真想喝一杯。”肖平望着左三星。“王建平,你定吧。”左三星把球踢给了副参谋长。“参谋长,还是允许喝点儿吧。我的床下有一瓶伊犁特曲。那还是去年八一,交通厅玉素甫厅长慰问连队时,我留下的。原想等隧道通了做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