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新技术由于某种原因太晚进入市场,就不会获得足够的追随者,没有足够的追随者就不能收回技术开发成本,从而不能进一步开发新技术,由此陷入恶性循环,进入锁定状态。
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世界上流行两种不同的录像带制式,BETA(也叫小二分之一)和VHS(也叫“大二分之一”)。索尼公司生产的BETAMAX,在技术家的评价里比“大二分之一”先进得多。但是后者的生产商是老牌产业巨头松下电气,在录像带的市场竞争开始之前,松下已经比索尼占有大得多的家电市场,并且与其他国家的进口商和电视机生产商建立了比索尼公司密切得多的伙伴关系。凭借市场份额的优势,松下在10年内彻底击败了对手的优势技术,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小二分之一寸”的录像带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1马太效应无处不在(13)
对于高科技产品来说,锁定效应的作用最为明显。各种高科技产品在使用前都要花一段时间来学习,因此当使用者学会此系统后,他们便不愿意花时间再学另外一套系统。当用户从一种品牌的技术转移到另一种品牌的技术时,必将为这种转移支付一定数量的成本。当转移成本过高,使用户望而却步时,用户就处于被锁定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高科技产品一旦开发成功以后,便很容易掌握未来的市场,发挥边际报酬递增效果的原因。
对用户来说,当你必须从Windows转向Linux操作系统时,便不得不放弃原来已经熟练使用的各种软件,损失掉原来精心设计的各种数据库,并花费额外时间掌握Linux的使用技巧。在信息产业,新企业同领先企业竞争的主要方式,就是反对领先企业的锁定。当信息商品交易之后,经常存在消费者被厂商锁定的现象。比如,巴西政府曾经进行办公软件的招标采购,结果非微软系列的产品中标,但是巴西教育部坚决反对,理由是他们使用的教育软件全是微软的产品,如果换成非微软的产品,转移的代价太大,几乎不可能。
此外,对现代的产品来说,熟悉和了解一个产品的学习成本正变的越来越高。从一个使用系统转换到另一个系统时,要放弃原先的知识和经验,重新接受训练,这都必须付出巨大的时间、精力等成本。经济学把这一类成本称为“转移成本”。
当“转移成本”高到一定程度时,用户就会被锁定。人们最初选择了某种产品,并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学习、实践,并达到相当熟悉的程度,此时即使他面对一个更好的产品,也不会轻易地接受,而是继续便用他所熟悉的那个产品。
对产品形象的认知也符合这一规则。名牌产品往往被公认为高质量的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据着极为有利的地位。
譬如你正在一家家电专卖商店选购新电视机,你已将选择范围缩小到了两种类似的电视机。打开电视机,两台电视机的图像看上去完全一样。事实上,两者也看不出任何差别,只是一台标价为2000元,而另一台只要1500元。价高的是一个常在电视广告里看到的知名品牌,而后者是你从未听说过的品牌。
有多少人——包括你自己在内,会决定节约500元,冒险去买那台“杂牌”电视机呢?尽管大多数人喜欢买便宜货,但是当你要购买一件重要的商品时,品牌形象就开始发生作用了!人们总是喜欢先入为主,认为知名商品比默默无闻产品的质量更好,甚至根本不愿意去尝试新产品,唯恐上当受骗。
锁定效应除了对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外,对个人的前途也有很大的影响。一个从名牌大学法律系毕业的劣等生能轻而易举地在一家大公司谋到职业,而这对一位在当地鱼市上夜班,通过远程教育刻苦学习的优等生却很难。为什么呢?因为名牌大学的光荣历史会给人力资源经理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锁定效应使得原先具有规模优势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更为有利的主动权,规模优势又使企业的竞争优势和规模越来越大,最终形成赢者通吃的局面。
光环效应:原因分析之七
拍广告片的为什么多数是那些有名的歌星、影星,而不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呢?为什么明星推出的商品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呢?
1马太效应无处不在(14)
一个作家,一旦出名,以前压在箱子底的稿件全然不愁发表,所有著作都不愁销售,这又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知名人士的评价或权威机关的数据会使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信任感?为什么那些迷信权威的人,即使觉得没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或者有许多疑问,但只要是权威部门或权威人士的话就会全盘接受?
为什么外表漂亮的人更受人欢迎,更容易获得他人的青睐呢?
推销员在发展会员时往往会说“著名演员某某某也加入了我们的俱乐部”等,虽然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但为什么往往都能奏效呢?
……
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可以用心理学上所谓的“光环效应”解释:当一个人在别人心目中有较好的形象时,他会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被赋予其他良好的品质。
由于光环效应可以增加人们对未知事物认识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使得人们在认识事物方面达到“好者越好,差者越差”的效果,所以它也是形成马太效应的又一个主要因素。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是个人主观推断泛化和扩张的结果。由于光环效应的作用,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一旦变为光圈被夸大,其他优点或缺点也就退隐到光圈背后视而不见了,严重者甚至可以达到爱屋及乌的程度。
当你对一个人产生好感时,他的身上会出现积极的、美妙的甚至是理想的光环。在这种光环的笼罩下,不仅对方外貌、心灵上的不足被忽略,甚至连他所使用过的东西、跟他要好的朋友、他的家人你都感觉很不错。
虽说歌星、影星与广告中的商品质量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但是,由于光环效应的作用,明星做过广告的商品很显然会比那些小人物做广告的商品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同。
中国俗话“情人眼中出西施”,也是这种光环效应的结果。热恋中,钟情的小伙子认为他心爱的姑娘是皎洁的月亮,被陶醉了的姑娘觉得她的意中人是炽热的太阳——双方都被理想化了。
所以,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并不总能实事求是地评价一个人,而往往根据已有的了解来推测他的其他方面。我们常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性,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根据最少量的情况对别人作出全面的评价。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最容易使人产生光环效应的两个因素是外貌和权威。
一般说来,外貌的魅力是最容易导致光环效应的因素。即使在强调个人意识的今天,光环效应也并不因为人们追求个性化的行动而减弱。青少年追星族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很多青少年因为喜欢一个歌星或影星而极力地模仿这位歌星,从服装、发型到说话做事的方式,无一不是竭尽全力加以模仿。
美国学者罗伯特?B。西奥迪尼在他的营销学著作《影响力》一书中指出,人们通常会下意识地把一些正面的品质加到外表漂亮的人头上,像聪明、善良、诚实、机智等等。但科学研究表明,外表的吸引力和自信心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一些外表有吸引力的人并不像旁观者一样对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充满信心。外表漂亮的人意识到他人对自己的正面评价不是基于他们真实的个性和能力,而是由于外表吸引力的光环效应。因为受到这些矛盾和混乱的信息影响,很多外表漂亮的人对自己反而更没有自信了。
在劝说对方时随意地提起知名人士或权威人士,或者引用专家的意见并在言谈举止中表露出你对这些人十分熟悉,将会大大提高你的成功率。
环绕地球一周的麦哲伦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获得西班牙国王卡洛尔罗斯的帮助,据说就是利用了光环效应。当时,自哥伦布航海成功以来,许多投机者或骗子为求得资助频频出入王宫。麦哲伦为表明自己与这些人不同,在觐见国王时特地邀请了著名的地理学家路易?帕雷伊洛同往。
帕雷伊洛将地球仪摆在国王面前历数麦哲伦航海的必要性及各种好处,说服卡洛尔罗斯国王颁发航海许可证。但在麦哲伦等人结束航海后,人们发现了他对世界地理的错误认识及他所计算的经度和纬度的诸多偏差。可见,劝说的内容无关紧要,卡洛尔罗斯国王只是因为那是“专家的建议”而认定帕雷伊洛的劝说值得信赖。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几乎都在无意识地、执拗地利用着光环效应。大多数人只要一闻到权威的气息,便会立即放弃自己的主张或信念,转而去迎合权威的说法,这样他们自然而然就被说服了。
必须注意的是,光环效应虽然能使人们很快地了解一个人,但却不可忽视其负面影响。在光环效应的心理作用下,由于很难分辨出好与坏、真与伪,所以人们很容易被别人利用。
2锦上添花的马太效应(1)
马太效应告诉我们:胜利会增加我们的资源,增加我们再次获胜的可能。换言之,我们应该追求那些可以持续为我们带来“附加价值”的胜利。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不仅要获胜,而且要以正确的方式和手段获胜。
成功是成功之母
英语中有句名言叫Successbreedssuccess,翻译成中文是“成功繁殖成功”或者是“成功是成功之母”。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们往往会选择生意比较好的饭店就餐,哪怕需要在店堂中等一等,我们也不愿意去一个客人寥寥的饭店。到医院就诊,我们宁愿排长队也不愿到同一个科室的另一名不需排队的医生处就诊。
我们常常听说“失败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