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中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铁血中日-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鏖战白江口
历史上第一次中日战争因朝鲜半岛古国百济与新罗之争而起,主战场在白江口——熊津江(今韩国锦江)入海处。这一段看似波澜不惊的江水,亲历了中日之间的首次大对撞,也曾见证了朝鲜半岛千百年来的命运。
  时间:
  公元663年(中国唐高宗龙朔三年,日本天智天皇二年)
  战争发生地:
  朝鲜古国百济境内,主战场位于白江口附近水域
  牵涉国家及区域:
  中国(大唐王朝);日本(大和朝廷);百济、新罗(皆为朝鲜古国);高句丽(中国东北割据政权)
  

一 中国“第二帝国时代”(1)
如果把秦、汉视为中华民族的“第一帝国时代”,那么隋、唐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帝国时代”。
  同秦朝的存在对于第一帝国的意义类似,短命的隋朝为缔造第二帝国进行了初步而必要的整合工作。
  天下初定,唐朝第二任君主唐太宗李世民,有着宽容的政治态度和任人唯贤的远见卓识,他即位后,对内不再采用高压政策,为这个无比光辉的王朝奠定了坚若磐石的根基。当然,一个如此灿烂的王朝得以铸就,仅靠对内政策上的开明还远远不够,在对外战略方面,太宗皇帝既能做到忍辱负重,更能做到当断则断,在暂时无力抵御外族侵略、无法有效管理边陲的情况下,他可以隐忍,但却从未放弃过远大抱负。
  唐太宗即位仅仅十二天,帝国安全就面临重大威胁——*厥以十万大军组成大规模突袭兵团,由颉利可汗亲自率领,驰临大唐王朝首都长安城下,饮马渭水。太宗皇帝以为国耻。
  然而仅仅经过三年,唐朝就进行了完全的战略报复,唐军深入突厥腹地,穷追猛打,于公元630年追击*厥至阴山以北,直至俘虏颉利可汗,*厥宣告覆亡。自此,大量突厥人开始自动内附,突厥血统从此成为中华民族滚烫血脉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鼎盛时期,唐朝五品以上的突厥籍武官多达一百多人,几乎占到五品以上武职官员的一半。
  《尚书》曰:有容乃大。
  强大将带来强烈的历史黑洞效应,盛名之下,无远弗届。
  公元630年,东北地区和西域的部族政权纷纷要求内属大唐王朝,边疆各族的首领来到长安,尊奉唐太宗为共同首领——是为“天可汗”。
  同年,倭人(初唐之前日本人亦以倭自称,公元670年前后才正式对外采用“日本”国名)向唐朝这个大陆新政权派出第一批遣唐使。在此之前,他们共派出遣隋使三次。
  公元7世纪初的日本各地豪强斗争不断,国家政局相当混乱,掌握倭国政治实权的圣德太子决意通过吸收中国大陆意识形态和物质文明进行全面改革。
  十年之后,唐军征服位于吐鲁番盆地的高昌国(国王为汉人),设置安西都护府,将“西域”再次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直属领地。
  一名突厥籍将领在这次战争中功勋卓著,其名为阿史那?社尔,原系突厥王子,后被唐太宗封为大唐毕国公。毕国公入则为近臣,出则为战将,不避艰险,征战四方,先后参与征讨高句丽、西突厥等重大国家战争,尤其为再次打通“丝绸之路”做出了卓越贡献,使得中国文明的影响通过和平渠道再次辐射到中亚乃至印度、欧洲。
  唐太宗在处理高昌善后事务时,没有接纳他的重要智库、重臣魏征的意见。魏征认为该地并不出产重要战略物资,并且经营该地耗费钱物,可以容许它的半独立性,设为属国即可。唐太宗之所以拒绝,不仅有坚实的历史性依据,而且是出于长远的战略考虑——可对西突厥实施必要的武力震慑,同时可以此为中转站,通过贸易和文化交流等方式,打通与中亚、南亚乃至欧洲等地区的国际联系。
  “天可汗”不是一个帝王忘乎所以的自我吹嘘,而是给一个具有殷实国力、实行了正确的多民族政策的帝王的最高政治荣誉。这一称号所承载的实质内容和象征意义空前绝后:大唐王朝很可能是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具备国际视野的超级大国,它不再需要劳民伤财筑建万里长城,因为长城内外皆唐土;它也不需要制定严酷的民族等级政策,因为民族兄弟皆唐人。

一 中国“第二帝国时代”(2)
大唐太宗先在西北击败突厥,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后在东北击败高句丽,设安东都护府、黑水都督府。只贞观年间,唐朝就依次取得了对*厥、吐蕃、吐谷浑、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龟兹甚至可能还包括对古印度用兵的胜利。大唐江山,疆域之广,影响力所及,远超西汉。
  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思想颇具现代特征,中央政府对周边民族实行“羁縻”政策,即在各民族共同尊奉大唐朝廷统治的基础上,承认外围民族一定的自治权,不强迫他们改变习俗,不设立同中原一样的州县。
  贞观时期的文臣武将,从所属政治派别来看,既有李世民早年的幕僚班底,如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名臣,还有他的原敌对集团势力,如魏征、王圭、韦挺等人,更有隋末农民军将领,如李勣(原姓徐,名世勣,字懋功,亦作茂公)、秦叔宝、程知节(原名咬金)等;从身份背景上来看,既有贵族出身的李靖,更有出身寒微的尉迟敬德、张亮、马周等人,还有出身于少数民族的契苾何力、阿史那?社尔等。
  太宗选拔人才,不讲门户,不分亲疏,不避仇嫌,不论先后,唯才是举,且皆委以重任。正是他们的衷心辅佐成就了太宗一朝的贞观治世景象。
  但要注意的是,太平盛世的取得不单单是因为太宗皇帝的雄图大略,大唐王朝的雍容华贵、开拓进取、包罗万象、威震四海更不是上天恩赐的,公元7、8世纪大唐王朝的盛世背后,是此前付出的高昂的历史代价换来的。
  中国在两晋南北朝之后的“五胡十六国”时代,前秦苻坚、北魏孝文帝都为此做出了伟大的尝试和铺垫,再经过隋朝的集中性夯实与巩固,到了李唐皇室手中,才形成了这一空前局面。所以说,大唐帝国的荣誉,并不只属于任何一个民族,而是中华民族经过数百年艰难大探索、大融合的历史性回报。
  在唐朝,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博大的胸襟和不服输的气质在此刻已深入唐人骨髓、融进唐人血脉。
  太宗时期,由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主持整理和修订唐高祖制定的《武德律》,删繁就简,变重为轻,修成《贞观律》,奠定了《唐律》的基础。玄宗下令编撰行政法典,尤其是历时十六年修订完成的三十卷《唐六典》,是唐朝政治体制的完善总结,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行政法典。
  从太宗即位到玄宗时期李林甫为相,共历一百零九年。这一百零九年中,唐政权缔造出了两个盛世高峰:“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旧唐书》载:东至海,南至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
  大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意气风发的时代,也只有在这个包容“胡气”的时代,才能诞生出如此意气风发的“边塞诗”: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梦里几回贞观朝,烈马唐刀塞上行。但见大漠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如虎,却已成斑斑历史印迹,这般豪迈甚至成为古代中国人尚武精神的绝响。
  

二 “海归派”助推日本腾飞(1)
在中国东汉王朝光武帝时期,日本列岛上的一个地方政权向汉帝国进贡,光武帝赏其剑、镜、玉,直到今天,三件器物依然是日本镇国之重器;同时赐予日本国名:“倭奴国”。“倭”在这里并无大国对小国歧视的意味,实为“恭顺”之意。
  此外,光武帝还赐“汉倭奴国王印”给该政权最高统治者,此枚金印原件于公元1784年在日本福岗出土。
  公元3世纪后,列岛上逐渐兴起了一个强势地域性政权——大和。经过不断的军事扩张和政治联姻,大和朝廷统治的领土越来越大,至公元5世纪左右,已控制了日本列岛的大部分地区。
  从这一时期开始,向中国学习,成为一些有开拓进取意识的日本上层贵族青年的政治追求。
  公元593年,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圣德太子摄政,掌控了大和朝廷的实际权力。
  第二年,天皇下诏,提倡佛教。为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圣德太子在与中国大陆政权继续加强来往的同时,不再以臣属自称,极力摆脱中国政权所制定的朝贡体系。
  隋朝时期,日本天皇以最高统治者的名义致书隋炀帝,便有“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之称,圣德太子在这份外交文书中强调了日本与大陆王朝的平等地位。内政外交上的开拓意识,使他在日本历史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头像长期保留在日本最高纸钞上。
  圣德太子对中国文化极为了解,他推崇中国的大一统体制,极力主张巩固皇权。在圣德太子的主持下,日本先后制定了“冠位十二阶”和“宪法十七条”。
  “冠位”依照才能和功绩授予,圣德太子试图以此为政改突破口,打破世袭贵族对权力的垄断。这一举措为日本官僚体制的逐渐成熟奠定了较为成熟的基础。
  “宪法十七条”则以中国儒家思想为指导,规定:“国非二君,民无两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同时主张以和为贵,缓和国内政治对立。
  这一系列重要的内政改革,极大地削弱了日本大豪族权力,在日本这个岛国初步确立了中央集权思想,但并没有触动日本古老的“部民制”。
  所谓“部民”,大致由两类构成:在大和朝廷对外征服的进程中,被迫臣服的部族被集体安置,这是部民的一种来源;此外还有一些从事专门领域生产的“部”,比如从事农业生产的被称为田部、米部,从事各种手工业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