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中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铁血中日-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公元1272年春天,折回高丽的赵良弼再赴日本,他觐见日本天皇的要求再次被太宰府拒绝。
  赵良弼返大都后将之上呈给忽必烈。这位汉化官员的考察结论却与忽必烈的战略意图大相径庭,赵良弼认为兴师动众*日本,就等于是用宝贵的民力和财力去填无底的巨壑,“不宜以有用之民力对日用兵”,应该保持两国和平态势。
  历史上记载,他曾先后三次劝谏忽必烈不要派兵攻打日本,忽必烈虽然认定赵良弼是治国之栋梁,并且倚为肱股大臣,但这一次,他不可能采纳他的意见。
  这个时候,中亚汗国又向他的政治权威提出了挑战。
  第二年,日本朝廷终于决定正式写下拒绝“通好”的国书,京都朝廷先将拟定的草稿送到镰仓,等北条时宗认可后,派遣使者送往高丽,高丽再转呈至大都。
  日本的强硬态度,终于激起了忽必烈以武力征服日本的野心,但是就在忽必烈下定决心之时,对马海峡却出人意表地平静了下来。
  高丽发生了激烈的反蒙斗争——“三别抄”起义。
  “三别抄”占据着高丽南部海岛,这是忽必烈东征的必经之地。
  早在公元1271年,为了争取援助,“三别抄”甚至给日本写了求援信,请求与其联手共同对抗蒙元。
  就是在这一年,忽必烈正式建国号大元。
  但无论是京都的朝廷还是镰仓幕府,对“三别抄”的请求都是置之不理。
  日本并不想引火烧身。
  “三别抄”一方面是抗蒙势力,另一方面也是反抗高丽政权的军事力量。
  公元1273年4月,元朝驻高丽统帅忻都、洪荼丘与高丽将军金方庆联手,将反抗力量成功*,从而控制了与日本之间的海上通道。
  两个月前,经过六年之久,元军终于攻陷了南宋重镇襄阳城。
  元朝在济州岛设立招讨司,将之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
  6月,元、丽将军凯旋高丽首都开京,而忻都则马不停蹄回到大都复命。
  7月,洪荼丘、金方庆也被召至大都。
  征日具体事宜已经开始筹备。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四 元军首次东征——日本胜得莫名其妙(1)
公元1274年正月,金方庆回到高丽,向国王传达了元世祖忽必烈的造舰命令:共需造舰九百艘,其中大舰可载千石或四千石者三百艘,由金方庆负责建造;轻疾舟(快速舰)三百艘,汲水小船三百艘,由洪荼丘负责建造,并规定于1月15日动工,限期完成。
  同年,高丽国王崩,世子即位,元世祖忽必烈把皇女嫁给高丽新国王。这位高丽国王在位期间曾先后十四次入大都朝拜。
  高丽王不敢怠慢,征集工匠役夫,责令限期造出所需船只。由于伐木造船,大树被砍伐殆尽,山林荒废;役夫大量被征,导致田地荒芜,一时之间,国内民众怨声载道。高丽王害怕过重的负担导致民变,请求每船留五十人,其余放归乡里事农。工匠数量减少,但完成任务的期限并没有变更,赶工期所制造出的船只,遂按高丽船式而非南宋船式建造。
  6月,九百艘军舰如期完工。
  元世祖忽必烈遂任命征东都元帅祁都、右副帅洪荼丘、左副帅刘复亭,统帅蒙汉军两万人、高丽军五千六百人,加上高丽水手六千七百人,共计近四万人,从高丽南部港口出发,直指日本。时值公元1274年,是为元朝至元十一年,日本文永十一年,所以这场战争被日本称为“文永之役”。
  元朝联军的核心部队是蒙古军团,该军团军纪严整,每十人、百人、千人、万人各为一个战斗方队。此外,元朝的火器技术在当时处于领先水平,曾以其震恐欧亚大陆。
  公元1274年10月5日清晨,对马岛的八幡神宫突然遭遇火灾。面对如此不详的突发事件,对马岛陷入严重的不安之中。
  这种不祥的预感最终成为事实。
  下午五时左右,两天前从高丽出发的元朝四万联军部队,搭乘九百余艘船只,在对马岛海面出现。
  一时间,元朝红色的军旗笼罩海面。
  一直对蒙古入侵保持警惕的对马守护允宗助国父子立即带领八十骑兵星夜驰往,组织抵抗。允宗助国在第二天早上派通晓日、汉双语的使者前往联军阵营,打探对方此来用意。使者来到蒙古军帐,旋被斩杀。
  随后,双方展开激战,但由于众寡悬殊,允宗助国及其嫡子、养子共十二人战死,对马守护军全部被歼,几个小时后,元军顺利攻占整个对马岛。
  之后,元军一方面布兵占领对马岛,一方面派出军舰在其近海寻歼日军,兵锋指向壹岐。
  允宗助国的部下小太郎和兵卫次郎两人侥幸逃出对马,把元军袭来的消息传到博多。
  10月14日下午,元军数百人从壹岐西岸成功登陆。
  壹岐守护代平景隆率御家人百余骑顽强抵御。虽然在壹岐方面日军防卫力量有所加强,但是元、日军事装备并不在一个等级,蒙古人的箭弩有效射程超过两百米,而日本方面却无法做到。日军借助有利地形经过一番防守,终于在第二天彻底战败,平景隆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抵抗。
  壹岐防军也驰往博多,报告战败的消息。
  对于这一场战斗,日本《八番愚童训》有翔实的记载:“十四日申刻,壹歧岛之西,见蒙古人舟,其中二艘计四百人,向东扬赤帜,其时守护代方平内右卫门慰经高及御家人百余骑驰往抵御。蒙古之矢可射及二町之远;而守护代方则不能。且敌方异国人大集,而守护代方人手不足,因退入城中自害。同十八日,平内右卫门下人宗三郎前往博多早报上情;此际蒙古人船已到达镇西筑前港。因以此情驰报京都。”

四 元军首次东征——日本胜得莫名其妙(2)
16日,元军已逼近肥前沿海岛屿及西北沿海一带。肥前是日本九州西南沿海地区的古地名,包括今天的长崎和佐贺两县。位于该地的佐世葆军港,至今仍是美国太平洋舰队的重要驻地。
  蒙古军轻取对马、壹岐两地之后,于10月20日部分高丽部队在日本九州登陆;元军主力并没有在肥前登陆向纵深发展,而是经由海路向博多湾方向前行。
  九州大宰府守护所成为元军新的进攻目标。此前,大宰府西守护所少贰兼任“三前二岛”守护藤原经资先后接到元军进攻对马的战报,已将战报向镰仓幕府报告,并进行了积极的防御。而战报在10月17日方送到镰仓幕府,18日至京都朝廷。
  第一次元军征日战争,日本方面的前线总指挥,是藤原经资。
  根据《北肥战志》的记载:当九州各地的日军向博多集结之时,途经之地恰发洪水,萨摩、大隅、日向、丰后、肥后等方面的军队不能渡河,通过临时架起简易桥的方式,日本兵力方才得以向前线集结。
  20日清晨,元军主力部队在九州博多湾登陆之时,日本方面已在该地聚集了总计十万两千人的海岸防卫部队。
  前一天晚上已在此布阵的五百名日本骑兵,并没有趁元军登陆之时进行半途截击,而是待其登陆整顿好阵形之后,方才“鸣镝”,等于向对方声明:战斗开始。日本的这种战术布置还属于古典模式。
  另一方面,日本武士军团是以“守”、“地头”为单位临时构建而成的,这种模式在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时形成固定兵制。某一“守”率军出征,该族的家人、族人成为该支部队的骨干随同参战,“守”所辖的“地头”,亦率其家人、武士自成一个战斗小单位,归守总指挥。
  这种由家族主从关系构成的军队,个人战斗力顽强,但是其各自为战的特点,又导致军令不一,战斗时偏重于一对一的对抗模式,因此日本方面的战斗几乎是散乱的,根本无法与以集团军模式出阵的元军相抗衡。
  据日本史书记载:
  “击鼓鸣锣,杀声震天。日军战马惊恐不安,跳跃打转,当武士拨转马头冲向敌人的时候,已经被敌人射中。蒙古矢短,但矢根涂有毒液,射上即中毒。敌数白人箭射如雨,长柄矛可刺进铠甲缝隙。元军排列成队,有逼近者,中间分开,两端合围,予以消灭。元军甲轻、善骑马,力大,不惜命,豪勇自如,善于进退。大将据高处指挥,进退击鼓,按鼓声行动。在后退时,铁炮中装铁弹,随着火焰喷出,四面烈火,烟气弥漫;其声凄厉,心碎肝裂,目眩耳聋,不辨东西,被击毙者极多。”
  通过这篇战况实录,可以看出元军的临战队形和战术特点。
  首先,元军有统一的战斗号令,即击鼓鸣金,行军途中鼓噪推进。这种战斗模式对日本武士及其战马来说很是陌生,结果是战斗没有进入实质性的对抗阶段,日本战马就产生惊惧心理,在己方阵地惊跃狂奔,无法控制。这就使得日本武士陷入绝境,在其拨转马头试图进入对阵状态的瞬间,已经中箭落马。
  其次,元军以方阵模式推进,当敌人军马冲至阵前,元军立即进行临时性的整体调控,从中间分开,而后以两翼之势将日本合围而聚歼。
  此外,元军弓弩方阵集体排射,矢短弓硬,射击周期短,射程远,且箭支上浸过剧毒;指挥官占据有利地形,以鼓指挥全军进退等特点也是日军所不具备的优势;巨炮在战争中也被元军有效利用,《太平记》记载:“击鼓之后,兵刀相接,抛射出球形铁炮,沿山坡而下,形如车轮,声如霹雳,光似闪电,一次可发射两三个弹丸,日本兵损伤无数,城上仓库着火,本应扑灭,但无暇顾及。”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四 元军首次东征——日本胜得莫名其妙(3)
在初次接战中,日本武士军队便死伤惨重,战场上日军伏尸如麻。
  另一部元军进展并不顺利。
  在元军受阻撤退时,肥后武士竹崎季长率族人四骑进行尾追,却中箭负伤落马,侥幸未死。战后,竹崎季长以参战的亲身经验为蓝本,绘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