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留学生的留学指南:家有留学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位留学生的留学指南:家有留学生-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找你老爹呀。”这是我们的思维。
  他很诧异:我一个年轻、健康的美国人,给我鼓励就行了,不要施舍。
  我特别佩服美国人的这一点。
  开始,Willie没事就往我们宿舍跑,到了吃饭时间,我们客气一下:“吃饭吧?”其实是想让他走,就没有准备他那一份。
  嘿,这Willie,哪里知道中国人的假客气,欣然上桌,什么好吃吃什么,搞得我和茂林都没有吃饱。
  他吃饱了饭,就和我们讲《圣经》,约我们去教堂,敢情是来传教的。对基督教,我们并没有其他特别的认识,只是学习压力的确太大,基本上次次都拒绝了Willie。
  每一个基督教徒对传教、发展新教友好像都有一种特别锲而不舍的精神,几乎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Willie常常来,倒成了我们的负担了,要陪坐,还要管饭,有时一坐就是半天,你不理他,他就看书;你要和他说话,他就和你讲主啊、父啊、《圣经》什么的。
  Willie很喜欢中国菜。有一次我们做的红烧排骨,Willie一口咬下去,当时眼睛就瞪圆了,“Bone?!”意思是“还有骨头?!”那个表情,我现在都记着。一般美国人吃鱼、吃肉都剔骨,难怪他没有思想准备。
  僵持了一段时间,Willie终于不来了,大概觉得我们太冥顽不化,不可救药了。一学期过去,也没有看到Willie再来上课,可能去挣学费或周游世界去了。
  另一个同学叫Harding James,我们和他的关系比较具有功利性。
  我们是Management of International Operation(国际运作管理)的同学,他很倒霉地和我们分到了一组,小组作业只能是以他为主了,比较辛苦。
  James最大的特点在于他的头发。一个学期4个多月,我们每一周见一次,几乎见一次他的头发变一个样,好像都没有重复过,要么是颜色变——红、黄、蓝、绿,什么颜色都敢用;要么就是长短的变化,反正没有消停过。同学一场,我都不知道他头发的本色是什么样的。
  我感觉美国的年轻人好像都是懒懒散散、邋里邋遢的,事不关己,就不上心的那种。
  James自然成了我们的座上宾。我们这门课程,大、小考基本上一个月一次。一到要考试了,在备考的周末,我们就或在图书馆、或在我们宿舍里讨论半天。所谓的讨论,实际上让他承担最麻烦的部分,而且要负责全面地回答别的同学和老师的质疑。
  后来,一到要讨论了,James就要求到我们宿舍,他歪坐在厅里沙发上,有一句没一句的,想起来了就找张纸写上几个字,我和茂林一人陪他,一人做饭。
  James也喜欢中国菜,更喜欢啤酒,但酒量不大。到了饭点,吃饭、喝啤酒,James很快就满脸绯红,兴奋起来,红红的脸配上五颜六色的头发,特别搞笑。这时你让他做什么都No problem(没有问题)。想想也真是有意思,甭管是哪国人,根儿上都差不多。
  实际上,我们几乎每门课都有印度同学,在UTA,印度留学生的人数是排在第一的,其次才是中国人(台湾人)。
  印度同学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平和、谦虚、待人友善。
  过去我一直以为中国人学习最刻苦,实际上现在这个头衔应该分一半给印度人。
  印度人特别“抱团”,很少看到他们分帮分派的。尽管在印度国内等级森严,可能出国留学的人大多处在相似的层级上。
  UTA的学校管理很有特点,这也是美国大学的管理特点,学校里真正的基层职员很少,一般性的工作岗位全部由学生勤工俭学来解决,如书店、餐厅、图书馆、办公室、活动中心的低端岗位等,一举数得,既降低了学校的运作成本,又给学生打工提供了许多岗位,而且也便于管理。
  在UTA好的工作岗位基本上都被印度人占着,一旦出现了岗位空缺,他们内部通气,顶上去的还是印度人,外人一般插不上手。
  助人为乐也是印度人比较普遍的品质。
  在UTA上第一门课时,我们完全是傻的,好在我们组里有两个印度女孩,一个叫ORear laura,另一个是Shah Amita。学习上不管你有什么问题找她们,总是谦逊而认真地回复你,回回都是如此。
  学期结束了,按照我们的想法,想请她们吃顿饭,邀请了三次,都被婉拒了,她们好像不太明白请她们的理由,我们也就作罢了。后来的课程和她们没有再是同学,但每次校园里见到,依然是彬彬有礼的。
  我们还曾经有过两个巴基斯坦的同学,主动向我们靠拢,和中国人特“铁”的那种,他们从不和印度人来往。两个人都留着“拉登”式的大胡子,带个复杂的头巾,一个高一点老一点,一个矮一点年轻一点,名字挺复杂,忘了。我们私下里就叫他们“大拉登”“小拉登”,反正他们也听不懂中国话。
  其实,我们的同学都是不固定的,选什么课程,就有什么同学,同学范围非常之广而且多变。后来我和茂林选的课不一样了,各上各的课,各有各的同学圈子,很少有像国内大学那样,从头到尾一以贯之的同学,哪怕你们学的是同一学科。这也是美国大学的一个特点。
  我应该特别声明的是:“我的同学”这部分写的并不准确和完整,尽管每个同学的前面都贯以××国(地区),只是为了方便区别而已,实际上他们都是一个个很具体的个人,用一两个人去代表一个国家(地区)国民的特性,显然是非常不准确的。
  因此,朋友们在初读此书时,对这部分内容的分歧和意见就非常的大,他们经常就会说:我知道的××国(地区)人根本就不是这样的。
  我想大家都对,只是接触的个体不同而已。
  

留学生活的“吃”和“住”
一年365天,一日3餐,吃饭,在哪儿都是个麻烦的事。
  在UTA,没有中国大学那种意义上的大食堂,有个不大的自助餐厅(全美大学都差不多),一顿饭8美元多,显然不宜久吃,而且长期也吃不惯。校园附近的麦当劳有专门的学生套餐,凭学生卡299美元,但很快就会吃腻的,所以长期的一日三餐还是要靠自己动手。
  现在,由于中国人的普及,稍大一些的美国城市都有亚洲超市,里面中式的瓜果蔬菜、油盐酱醋的什么都有,一点不逊色于国内的超市,甚至更全,只要你想得到,就能买得着。而且价廉物美,不用担心农药、添加剂、假冒伪劣等令你防不胜防的东西。
  我们一般一周买一次菜,自己动手做饭。开始我和茂林是抢着干,后来是让着干,再后来就是推着干了,最后规定,一天一人,做什么吃什么,也平衡了。
  想省事也容易,早上:牛奶、面包、果汁,买现成的,再煎个鸡蛋,营养全面而丰富;中午:认真做一次;晚上:用中午的剩菜下个面条就OK了。
  想改善,就到老赵家蹭一顿。老赵是西北人,面食做得特别地道。老赵的两个儿子都是美国出生的,老大泰德还能说几句汉语,老二泰勒除了“你好”之外,基本就没别的了。看着两个小“香蕉”喝可乐、吃葱油饼,也是一道风景。
  有时碰到大一点的事,我们也会到当地的中餐馆去过过瘾,不过美国的中餐馆都被美国本土化了,油炸的多,甜腻腻的,不好吃。
  相反,正宗的美国餐便宜实惠。德州的牛肉闻名于世,当地的烤牛肋条肉味道正宗、独特。有一家叫“红石”的店,我们去了好几次,12美元一份,厨师随手切给你几大块牛肉,烤得油光闪亮的,多得足以撑死你。
  “红石”是家半自助的餐馆,除烤牛肉外,还有就是刚出炉的小面包,香甜可口,任吃任取,有时一顿一个人能吃10个。一次我们去“红石”,服务生小妹特别热情,不停地送刚出炉的面包,我们一高兴,餐后给了5美元的小费,这是比较高的。服务生小妹用了个很极端的词向我们表示感谢:YOU ARE SO NICE!(你太好了!)一问,她是第一天上班,又第一次得到这么多的小费,非常高兴,皆大欢喜。
  美国人民大众相对容易满足一些,欲望没有我们要求的那么高。
  在美国做中餐,慢慢会改变一些国内传统的习惯,比如热油爆锅就不太敢用,会招来消防车的。厨房的警报系统特别灵,稍有风吹草动,油烟一大就报警。有几次管理处都来人了,还有一次把整栋楼的警报都带响了,搞得动静挺大。
  后来有了经验,当非得要搞点火爆时,我们就一人炒菜,一人拿把扇子给火警探头扇风,基本可行。
  知道中国人做饭习惯的房东,一般都不愿意把房子租给中国人。我们租房大都有100美元的清洁押金,还房时要原状归还。每次归还前清洁厨房是最麻烦的,要不就拿押金给房东当清洁费了。
  美国厨房的烤箱特别方便实用,渐渐我们也用得很好了,尤其是我们自己发明的“锡纸烤鱼”,成了一道招待贵客的必备菜。
  在美国的住宿,要么是学校的学生宿舍,要么是学校周边的学生公寓。
  学生宿舍很少,申请起来也麻烦,关键是不容易和其他外国人住到一起,习惯差别太大,相处很难,尤其是与黑人。夜里你都看不到他在哪儿,只能听到声音,这里没有种族歧视的意思。
  学校周边的公寓什么样的都有,成了一项产业。虽然知道和老外合租能对提高语言水平有帮助,但是大多数的中国人还是选择和自己人合住。
  学生公寓的差别很大,离学校近的、条件好的价格自然就高,而且年年在涨。但是有条件还是要住这样的公寓,距离近绝对是优势,安全、方便,省停车费,好处多多。
  我们一来就住在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公寓里,同学们一听说我们的公寓名字,都说:哟,是富人区。开始我们也嫌贵,3个月租期一到就想换,找来找去,才体会到贵有贵的道理。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