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碳之名》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以碳之名-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与此同时,欧美集团联合夹击中印等基础四国,火力焦点集中在中国身上。面对越来越大的强制减排压力,中国以能源部长谢振华为首的谈判代表则从历史责任、人均排放量、能力以及排放转移等方面,对发达国家进行反制……
  10、12月15日,“基础四国”中的中国、巴西、印度、南非的代表联合发表声明,表明在气候变化谈判中的立场。即坚持《气候框架公约》确定的“共同但区别责任”的原则,严守《京都议定书》的底线。呼吁发达国家勇于承担历史责任,落实公约、议定书的要求,率先大幅减排;并落实巴厘路线图的授权,认真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承诺。即发展中国家在气候谈判中坚持的双轨制原则。
  点评:基础四国作为“77国集团”的领导者,本国排放量比较高,是欧美重点施压对象,由于国家发展水平所限,都没有总量减排的资本。因此,在气候谈判中所持的减排立场最为接近,即在议定书的体制下自主减缓排放,并且都公布了自己的减缓目标。应该说,在反制欧美集团碳绞索阴谋这点上,他们有着相当大的利益重合点。
  同时,他们还负责为发展中国家摇旗呐喊,压发达国家提高减排量,并要求其切实履行好技术和资金上的承诺,别光说不练,拿嘴皮子援助。
  11、12月15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来到了哥本哈根。在贝拉中心,他诚恳地请求各国应该“抛却国家和地理的界限,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共同的人类挑战”。
  点评:“拯救人类”!如此神圣的气候大会,联合国的头头怎能置身事外呢?虽然实质作用等于忽略,但姿态还是要做的
  我来了!我见了!我呼吁了!主席台上有我!
  12、12月17日,提前达到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发表讲话,宣布美国支持发达国家整体作出长期的减排资金承诺,到2020年达到每年1000亿美元并持续下去,美国将承担相当部分。随即以减排透明体系为由,将攻击矛头对准中国
  点评:美国人开始比划出一个大饼,意图诱惑第三世界,并分而化之。自己先把人情做足,反正即使兑现,也是慷他人之慨。到时候一句“日本、欧盟上!”,出血的还是小弟。希拉里还把援助跟“减排透明度”挂钩,要各国接受国际核查,这对非常在意主权不受侵犯的中国来说,显然是难以接受的。请神容易送神难,不是咱心虚,一旦你答应,就那伙国际核查人员也应付不起啊,当中国是伊拉克?可如果不接受“透明度”的要求,那美国人就有说辞了,穷棒子们,看见没?不是我们不给钱,是中国人在蓄意阻扰,他坏了你们的好事,让你们没大饼吃。
  这招很毒辣,一时间中国的“减排透明度”问题,成为各方讨论的焦点。甚至巴西总统卢拉也开始摇摆立场,对希拉里附和起来。美国气候特使斯特恩还为此大拍桑巴卢马屁,称赞其“展现了全球领袖”的风范…… txt小说上传分享

哥本哈根外围博弈(9)
13、12月17日晚,丹麦女王主持首脑晚宴,宴会过后法国和巴西会拿出一份草案,邀请包括中美、欧盟大国以及一些小岛屿国家和非洲国家在内的 28位国家元首讨论,对如此重要的首脑级会议,中国只派了外交部副部长参加。
  点评:这被欧美大肆渲染,借以攻击中国“傲慢”,无视国际礼仪,根本不愿达成任何实质性协议。对此,*总理在本年3月的记者招待会上已专门做了澄清,不是中国“傲慢”,而是没有接到与会通知。摆明了是欧美集团因为中国坚守《京都议定书》,坏了他们好事,故意冷落来的。
  当晚,据说中美曾举行过秘密会谈,就有关问题达成初步谅解。
  14、12月18日,*总理登台发言,阐释中国在气候谈判上坚持的立场,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和基石。并说明,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
  紧接着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言,还是希拉里“透明体系”那套,他的发言充满火药味,含沙射影对中国进行攻击,暗示中国不接受信息公开是大会达不成协议的主要原因。
  点评:两个最重量级选手登台了,这是大会真正的巅峰对决。只不过,奥巴马表现的欠失风度,发言时展开了针对性攻击。美国人本身也没有多大总量减排资本,还想占领道义高地,展现一下全球领袖的风范,于是就以敲打中国来转嫁自己的责任
  也在当日,原大会主席康妮泽被撤换,丹麦首相拉斯穆森亲自披挂上阵,意图强推《丹麦议案》。结果毫无悬念,被77国集团坚决挡回来。
  16、12月18日,因首脑发言时,奥巴马的攻击性发言和公开的演讲稿不一致,并且违背了17日晚双方达成的谅解,这明显是背信弃义,*总理当即拂袖而去,显然中方真的很生气。后来的几次首脑谈判,仅派了部长级官员出席。这次轮到奥巴马不高兴了,他说“我不想再纠缠了,我希望与可以做出政治决定的人谈判,只想和总理会谈”。傍晚6点,中美首脑举行第二次谈判,并为达成实质结果。
  于是奥巴马又打其他新兴国家领袖主意,吩咐手下联络印度、巴西和南非代表。可这时,由于他的言行不一,人家都生气了。印度人说印度总理已到机场,巴西和南非的回复是不乐意见他。就此善罢,自己这个超级大国领袖面子往那搁?好歹自己也是美国总统兼诺贝尔奖和平奖得主,怎么也得拿出点成就来吧。不久听说中、印、巴、南领袖正在中国代表团驻地开闭门会议。奥巴马获悉后决定作不速之客,当即带领希拉里等直奔会场,在门口受到中方阻止,他当着记者连喊两边“总理先生,你准备好见我了吗?”,中国官员对他说,室内座位不够,奥巴马回:“没有问题,我就坐在老朋友卢拉旁边”。
  不久卢拉借故离开,奥巴马便和其他基础国家元首开始了密室谈判。接下来时间里,主要由中国总理和美国总统一对一协商,两国首脑最终达成共识,酝酿出台了一份“哥本哈根临时协议”
  协议有两页,主要内容:对“全球暖化应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技术要求达成共识。但并未明确各国排放量的峰值年,协议说各国须在明年2月1日前阐明2020年以前减排目标,至于如果有国家不遵守承诺,则没有制订出惩罚措施。另外,发达国家支持的全球碳污染排放量在2050年前减至1990年排放量一半的目标,没有得到这份协定的支持。在资金上,要求发达国家从2010年到2012年的三年时间里,出资约300亿美元,协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迁。它们也制定目标。在2020年以前,从“政府和民间,双边和多边,包括替代财务资源等广泛资金来源”,每年“联合动员”1000亿美元。

哥本哈根外围博弈(10)
协议在透明体系上规定,发达国家做出的承诺,将受到“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UNFCCC)“严格、全面和透明”的检查。发展中国家将根据一个“确保国家主权获得尊重”的方式,提出全国减排承诺报告。需要国家社会支持的这份减排措施承诺,将登记在注册表。
  协议规定的目标需何时转换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没有给出最后期限
  以上协议内容就是哥本哈根13天大吵架的最后成果
  这份协议因奥巴马和基础四国元首协商拟定,所以又称“五国协议”。或者干脆叫“中美共识”,因为它最终是由奥巴马和*两位首脑拍板的。
  协议签订后,两国元首和其他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元首登机而去
  这一协议的酝酿出台,没有征求五国以外的任何国家意见。对于二氧化碳战争发动者欧盟来说,这无疑是莫大的嘲讽。面对一个和自己期望大相径庭的“五国协议”,签了预示着圈钱计划落空,起码暂时严重受挫。不签,中美首脑达成共识后已人去台空,你还能够掀起多大风浪来?唉!打落牙和血吞,明年再战墨西哥吧。于是,欧盟虽然满怀不甘心,但最终还是认下了这份贴着中美联合制造标签的《哥本哈根临时协议》。这一被外界认为“一无减排目标,二无技术目标,三无强制效力”,几乎没有任何约束力的协议。
  我想他们当时的感觉,无异于给强行吞咽下一个绿头苍蝇般倒胃口
  点评:不再多做置评了,这个世界谁都不是傻瓜。美国人高调呼喊是做秀,他现在还没减排资本,靠攻击中国转移自己承受的压力罢了。中国更不用说了,伸过去脑袋给你欧盟套,你把大爷当二啊?说实话,在中美都不买帐的情况下,能有个这结果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了
  机关算尽太聪明,欧洲人处心积虑撒大网、唱大戏,意图玩弄世界于股掌之间,结果到头来,只能被干在一边,在满怀懊丧、失落和不甘中,坐看中美两国首脑的乾坤一掷。时代变了,这就是国际新秩序的主旋律,慢慢学会适应吧。
  第六节、关于哥本哈根会议结果的评价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态对会议取得的成果感到满意,认为本次会议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一步,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开始”。尽管不具法律约束力,但潘基文表示,他将尽力推动这一协议在2010年成为法律文件。并且明年1月1日,《哥本哈根协议》将“立即实行”。
  美国总统奥巴马形容新协议是“史无前例的突破”,并呼吁国内“顺势”推动国会通过气候法案,设定减排强制性目标。
  参加此次会议的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认为会议至少取得了三大成果:一是坚定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二是在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方面迈出了新的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