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哲学、经济学、伦理学还是宗教,都要解决幸福的问题,因为这是人的终极关怀。我们追逐金钱、地位等,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是不能回避的,而且它在现代社会当中已经变得非常普遍了。经济越发达,个人的幸福感反而越低。有经济学家计算过,到6000美元、8000美元,甚至10000美元这个指标以后,人的幸福感会随着每增加1000美元而发生边际效用递减。到了一定的程度,幸福感不仅会递减,甚至是倒过来的,反而让人更加痛苦。现在的经济最终变成一种竞争性的经济,就是人与人之间出现的贫困感,人人都觉得没有钱。
一位经济学家讲过,如果用金钱来衡量幸福,这种方式通俗易懂也容易操作,但是它的麻烦就在于总是有人更有钱,所以任何人都会感觉自己是一个穷人。这里引入了一个概念,叫相对贫困感和绝对贫困感。饥寒交迫,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这叫绝对贫困感。现代人的贫困感不是绝对贫困感,有这种绝对贫困感的人越来越少了。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有一次我和一帮朋友吃饭,剩下了一些饭菜,有的都没动过一筷子。我们把饭菜打包拿给一些流浪者,他们居然看不上,说还是给他们现金比较好。
人之所以觉得贫困,不是因为他没有吃的,而是因为他不如别人。查尔斯·汉迪曾经说过,现代人的贫困来自邻居的眼光。这就叫相对贫困感,当人们觉得穷的时候,不是因为本身穷,而主要是来自他的邻居。
我以前总是很怀疑,那些建在高尔夫球场旁边的四五层高的洋房到底能不能卖得出去,那里房子比别的地方贵,住在里边的人花了很多钱,体会到的仍然是相对贫困感。事实证明,这种房子通常不是很好卖。
这种相对贫困感,使得财富最后给人的感觉不是富有,不是幸福,而只是贫困,总觉得欠缺什么。比如油价涨了,出租汽车司机指着某国营能源公司说:本来我一个月能挣2500元的,这帮人一搞之后,我现在只能挣2000元。出租车司机经常说,早晨一起来,就欠国家400多块钱。这实际上反映了现代人的生存状况,人一生下来,或者开始工作,干什么都是在欠钱,供房、供车,一辈子有好多账,总是在还账,而不是获得和增加。
2。相对贫困感(4)
现代人的贫困感变得单一化、单向度,就是幸福与否主要是看欠钱还是不欠钱,不欠钱就相对感觉轻松。但是实际上等房贷还清了,车贷也还清了,哪天一串门,跟邻居一比较,人家开的奔驰跑车,你开的是现代跑车,就会感到很贫困,于是幸福指数就会直线下降。
现代人对于幸福的这种比较是单向度的,这种所谓价值观、价值体系,都可以用可视化和强调数据来衡量,这是管理上必不可少的手段,比如挣多少钱、必须开什么车。幸福本来是一种感受,但是现代人觉得不行,必须可视化。
在攀比过程当中,我们创造了什么样的不幸福感,又创造了什么样的幸福感呢?大概10年前,我采访过中国几位最著名的广告人和几个最大广告公司的老板,问过他们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广告人,为人们创造了那么多欲望,让那么多人感觉自己对生活不满足,需要把一个很好用的手机扔掉,再去买一部新的,是否在内心感到愧疚?。19zs。
广告的本质,就是用所谓时尚化的销售方式制造相对贫困感。英特尔公司原来是卖零部件的,只是B2B(businesstobusiness,商业对商业)。但是后来它要把零部件变成一个品牌,还要进行产品升级。这样就造成了一种贫困感,每一次新产品出来的时候,前一代使用者都会感到很贫困,觉得自己已经过时,马上就有一种焦虑感,觉得该买新的。然后公司再用同样的方式,让使用原来产品的人产生这种贫困感,整个游戏就是在他们制定的游戏规则内还债。广告的套路就是设计一套单一的价值体系,然后让所有的人都接受这个体系,简单地说,就是为这个体系还债。
广告背后的逻辑是,生活可以很美好,但是现在还不属于你,要花钱才能买得到,而且买到之后再告诉你还有更美好的东西,你又成了不幸者。《围城》里讲了一个例子,说西方人为了让驴子拉车的时候不停地往前走,就在驴子前头挂一根胡萝卜,驴要去吃胡萝卜,所以就走得很卖劲,但实际上它走的时候胡萝卜也在走。
包括广告在内的很多营销方式,还有整体经济的经营方式,都是这样的。200多年前,亚当·斯密在写《国富论》的时候,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如果按照这种竞争逻辑,人类在将来一定会生产越来越多的用完即扔的东西。因为如果东西经久耐用,大家都没有购买欲望,对这个东西满足了,那整个社会的财富增长就会停滞,GDP增长就会非常缓慢。所以,必须把一种诡计、一种暗示、一套价值体系或一套潜规则,像植入芯片一样植入大家的头脑当中,让人们不断地抛弃已经得到的东西,或者说看清已经得到的东西,而去向往还没得到的东西,把一根“胡萝卜”吊在前头,不停地去追。
2。相对贫困感(5)
《国富论》影响了整个地球,人们开始接受一种哲学——只有更多的消费才能拉动更多的生产,这才意味着社会的进步和繁荣。这个逻辑,今天把它单独拎出来,会觉得非常值得商榷,起码是值得探讨。实际上我们回过头来看,“fortune”这个词包含“幸福”和“财富”两重含义,本来财富是包含幸福的,但现在财富的逻辑变了,财富就是不断地追求“更高、更快、更强”。
我们不断地把已经得到的东西归零,认清它、忽略它,把它视为透明的,然后看见的总是我们得不到的东西。这样,从经济学上来讲,它的的确确让人的需求没有止境,需求越多就越会刺激生产,整个社会的财富就能增加。反过来,人们发现这种财富逻辑是干扰幸福感的,本来财富作为一种手段是能够让人得到幸福的,结果它却造成了痛苦。
不丹的最大逻辑就是截断众流,告诉人们幸福除了经济增长以外,还包括每日用于反观内照、看见自己内心情绪变化的一部分。它打破了财富的单向度——数字化、可视化,它是反对这种财富逻辑的。如果你发现了这一点,你就是一个觉悟者。
3。委曲求全的能力(1)
美国人作过一份调查,显示一些优秀的人是如何成功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看他们小时候父母有没有大段地为他们进行过朗读。单独看这样一个调查结果,很多人会觉得摸不着头脑,但是我们认真想想,这个指标是有道理的:这些父母在孩子什么都不懂的时候为他们朗读,相当于让他们练了童子功——对那些不明白的事情学会保持积极的沉默。“被朗读”的孩子长大之后,就有一种别人所没有的东西,那就是服从力。在我们的节目里面,“服从力”不是贬义词,而是褒义词,它指的是人们能够后发而先至、从宏观上理解和把握事物的基本能力。
这个调查和中国的“孝”文化有机地结合了,服从力和“孝”如出一辙。“被朗读”(即倾听)是一种积极的沉默,而“孝”是一种表现为被动的超常的主动性。
我们通常会认为强调服从会让人感觉很卑微、很不酷、很没劲,但是宏观地来看,如果缺乏这种性格特质的养成,可能就没有足够宽广的胸怀,也就不会有足够大的心量,从而难以真正成为一个领袖。“教”实际上是体系化的孝,教育的基础来自服从力,没有这个基础,那就是“孺子不可教也,朽木不可雕也”。服从力是一种积极的沉默,是一种富有主动性的被动。
《弟子规》开篇就说道:“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教,须敬听”就是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子女要“敬”,不光要听,心里面还要认为父母讲得有道理。禅宗故事中说:只有当杯子倒空的时候,才能装进水。现在很多小朋友心灵容器过早地被装满,再想往里面倒点儿东西、装点儿东西都不容易。
“过早地被装满”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早熟认知界定。总的来说,孩子要比成年人的学习能力更强,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心灵容器还没有被装满。我们每个人的学习曲线都是刚开始的时候陡直,然后渐渐地趋于平缓,最后基本上是平的,甚至是往下走了。
这个区别就在于孩子的心灵容器很空,吸收能力特别强。如果孩子在心理上早熟,过早地形成了一些观念、一些认知,那么一切新的信息、知识都会被这个已经成形的框架所同化或者化解。很多成年人就是这样,对信息不敏感,因为他们已经有了一个框架,只听自己愿意听到的,不愿意听到的全都屏蔽了,这样就缺乏专注力。
专注力实际上是心灵容器的大小。我听一个为一些机关干部做培训的人说,现在有些机构效率不高的原因,恰恰在于很多年轻的公务人员缺乏一种有效的执行力:有的还没有弄明白领导到底要什么就已经去做了,结果往往是做错了;有的则是领导吩咐了很多遍仍然不去做。最好的情况是,领导安排的时候认真记下,等他全部讲完了,确认几个关键的问题,明确了领导的意图之后迅速执行,然后迅速复命。一件工作吩咐下来之后,半个小时之内得有一个交代。现在很多人是没交代的,有的人认为所有的信息都差不多,交代跟不交代差不多,可交代可不交代就不交代。《弟子规》中说“父母呼,应勿缓”,就是说父母在召唤的时候子女马上要回应,不要过一会儿才回话。
3。委曲求全的能力(2)
这里把《弟子规》拿出来跟大家分享,是觉得绝大部分人真的缺乏这种基础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