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方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游方记-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空袭的警报声……离开芷江的时候,大家都还沉浸在对芷江往昔的回味之中。天下着细雨,湘西早春的雨,伴着万物的苏醒,却仍然带着丝丝寒意。雨滴打在脸上,把我从芷江的过去猛地拉回到现实中来。时间流逝得太快,但锁定在芷江这片侗乡大地上的那段历史,终究还是挥之不去。
  

徽商:“作退一步想”
“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在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皖南黟县古村落西递和宏村,这副楹联,常让人津津乐道。明清之时,徽商称雄中国商界。循“富贵归故乡”的传统,徽商们把巨额财富的一部分投资家乡,大兴土木,作为光宗耀祖的标志和外出经商人的一种精神寄托,当然更是他们惨淡经营成功与否的标准。于是,一幢幢精美豪华的住宅在家乡拔地而起。这些鳞次栉比的古民居,或造型别致,或用料考究,或装饰高雅,各具特色,奇巧夺目,在形象显示主人雄厚财力和显赫身份的同时,也彰显着卑贱地位。商人发了财,捐了官,仍不免有些自卑。徽商崛起后,读书入仕仍然是他们最高的人生理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方 徽商们尽管腰缠万贯,本身的观念和严酷的现实,迫使“作退一步想”门额 2005年8月30日摄西递村现存最早的一块村名碑;被一村民个人收藏 2005年8月30日摄其难逃此窠臼。所以,于读科学与艺术,当然还有文化。走进古民居,深厚而浓郁的文化氛围,让人赞旷古斋的正门 2005年8月30日摄书,于教育,他们不免要谆叹。谆教诲后人,不遗余力。上面提到的那副楹联,悬挂于商人胡时虎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的厅这种观念在楹联中也堂“瑞玉堂”,文字直白,作为处世哲学,道尽经商与做人的道理。不仅如充分体现出来。“齑粥余风此,这副楹联中,上联辛苦的“辛”字下面多加了一横,下联吃亏的“亏”宜承先志,诗书世业重冀后字右边多加了一点,虽为书法艺术走笔之妙,更为主人寓意指代之明,勤恳人”、“万石家风唯孝弟,与隐忍,精明与黠慧,跃然联上。百年世业在诗书”、“千树经商与做人,密不可分。成功的徽商们,希望把自己做人的心得晓谕梨花百壶酒,一庄水竹数房后人,而居所的楹联匾额,往往成了最好的载体,借以言志,成为徽州古民书”、“欲高门第须为善,居的一大特色。“守身如执玉,积德胜遗金”、“有恒产立身至宝,无放心要好儿孙必读书”等等,都处事要言”、“秀句惊人时戛玉,清言对客总如兰”、“世事让三分天宽地旷古斋的正堂及其楹联 2005年8月30日摄表达了这样的心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等等,处处可见主人的良苦用心。于是,“徽属六邑书院遍地,坐堂讲学蔚然成风”,有“东南邹鲁”之为官清廉的开封知府胡文照,以父亲经商积攒的钱在家乡西递建造了一称。鼎盛时期,西递、宏村一带,到处书声琅琅,时任宰相曹振镛抵西递后座“大夫第”,在其旁又修建了修身养性的“桃花源里人家”阁楼。有趣的曾感慨:“此地风气淳古,弦诵之声,比舍相答。”明清以来,仅西递胡氏是,阁楼临街的门洞往后缩进一米;两面主墙角,上部都方方正正、棱角分通过科举入仕,实授官职的就有115人,廪生、贡生、监生多至298人。明,下部却改成平面;阁楼门洞上方嵌主人自诫石刻题额“作退一步想”。不过,即使是在官本位的社会里,徽州人也并不把科举入仕视为唯一相传,胡文照任开封知府之初,曾大刀阔斧整顿吏治,遭权贵联合诬陷出路,经商在徽州仍然获得最充分的肯定,可看成“作退一步想”的又一范参奏,欲置其于死地。胡几乎为此丢官,幸得一绍兴师爷点拨:“吏治*例。按徽州俗例,男子最迟至16岁,就要出门学做生意;家庭再穷,出门前由来已久,大人不可一蹴而就。当今之时,大人只有作退一步想,先保住官也要先让孩子读几年书。在徽州人看来,读书后再经商,一则可“以一赢职,再循序渐进,用计破其联合,然后各个击破。”胡依计,几年后果见成十”,二则与读书后做官的人感情上较贴近,易获官府支持,能使生意做效。尽管如此,胡仍不见容于官场,知府10年政绩卓著未见提拔,对官场渐大、做顺,即使未能通过科举入仕,经商成功后,照样可捐个一官半职,光生倦意,遂回乡建此阁楼,题“作退一步想”自诫。宗耀祖,殊途同归。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士农工商”的世俗观念,决定了商人在社会的89徽商后人、收藏家胡积堂所建的两座居所中的两副楹联,对此作了最好的印证。修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履福堂”,其中一副楹联为“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而在胡积堂的另一居所“笃敬堂”里,相传为胡氏后人所书的一副楹联却为“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对先人所称“第一等好事”作了巧妙矫正,把“效益”放在首方 位,退一步后,读书营商两好,天地更宽广了。“作退一步想”,显示了徽州人的睿智和务实。徽商成就的辉煌,想必与此不无关联。
  

凝固在阎府的历史
历史就像个幽灵,要正确看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中国现代史上,阎锡山是个绕不开的人物。辛亥革命之后,至国民党退居台湾之前,阎锡山几乎总是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直到从台湾“行政院院长”卸任之后,终老台湾,国民党对其极尽褒扬之能事;其形象在内地被定格为“战犯”,划归“与人民为敌”的那一类,自然不会有什么正面评价了。阎锡山是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现属定襄县)人。坐落在滹沱河边、文山脚下的阎锡山故居,至今仍是当地规模最大也最显赫气派的私宅,成为旅游景点之后,游客络绎不绝。阎锡山故居始建于1913年前后,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先后建成都督府、得一楼、上将军府、二老太爷府、穿心院、东花园、西花园以及子明慈幼院等大小30多座院落,近千间房屋,总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据说,阎锡11得一楼,据说阎锡山每得一职位,即造一楼 2006年7月21日摄阎锡山故居的水塔 2006年7月21日摄方
  被毁坏的雕饰随处可见 2006年7月21日摄阎锡山故居大门外 2006年7月21日摄山每得一个头衔,即造一座房子。辛亥革命成功,阎锡山被推举为山西都督,便将祖传的二堡马棚院加以改造扩建成一座精巧的宅院,砖门额上刻“都督府”,作为“府第”。都督府院落共两进,前后院过道及东厅顶部,都是罗马教堂式尖顶前脸,四壁雕刻人物、花卉、动物、绶带、钟表等图案,既有当地传统风格,又有西洋情调,中西合璧,独特异常。1934年11月9日,阎锡山在都督府宴请蒋介石、宋美龄夫妇。中原大战,蒋对阎嫌隙加深,耿耿于怀;“九一八”事变后,国难当头,蒋只能不计前嫌,主动对阎示好,先让阎锡山当上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又提出亲赴阎府拜访。阎不明蒋的真实用意,百般推脱不成。时阎锡山刚大兴土木建成东、西花园,担心蒋氏夫妇走正门看到,说自己奢靡,改由花牙嘴老路进都督府,并以定襄、五台一带地方特色宴席“五盔四盘”招待。阎锡山故居总的建筑布局和风格,还是属于清末民初的晋北民居,只是在建筑细部装饰更讲究些。数以千计的石雕、砖雕和木雕,无论是庭堂上的龙翔凤舞、祥云集瑞,还是宅院中的五蝠(福)捧寿、松竹梅兰,以及民间流传的富贵连枝、年年有鱼、福寿双全等,雕刻造型优美,工艺精湛,颇具观赏价值。可惜在“*”时被砸坏,凸出部分大都已破损。1934年12月17日,阎锡山父亲阎书堂去世,蒋介石、林森、汪精卫、于右任等致送挽联,山西省政府主席徐永昌代表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代表蒋介石亲赴河边村致祭,山西省的军政要员大都参加,殡仪极尽哀荣。阎锡山花3万银元在河边村的侯家庄为父亲修建陵园,占地3亩多,背靠文山,俯瞰滹沱河,四周栽满苍松翠柏,由石牌楼、土神碑楼、墓垄、供桌、墓室等五部分组成,聘请省内外的石匠能手用石头和汉白玉精雕细刻而成,壮观13阎锡山曾在这里宴请蒋介石、宋美龄夫妇 2006年7月21日摄阎锡山故居中的都督府,带有西洋风格 2006年7月21日摄而坚固。在“*”期间,整个陵园被夷为平地。唯一有幸的是阎锡山亲撰并用青石板雕刻、镶嵌在东西花园墙壁上的阎氏家训,至今保存完好。阎锡山通过家训要求族人“以恕道处人”、“以忠道自处”、“以公道处世”,内容包括修身、持家、交友、治学等诸多方面。“*”期间,到处张贴、书写毛泽东语录,阎府家训宣传“孔孟之方 道”,显然不合时宜,当地老百姓便在这些石刻的表面涂抹一层泥巴,上面题写毛泽东语录,结果谁也不敢乱动了,无意间起到了保护作用。直到1988年阎锡山故居被辟为晋北河边民俗博物馆,才将外层的泥巴清理掉。新中国成立,阎锡山故居曾充作荣军院,1986年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并以“阎锡山故居”命名对外开放。国共势不两立的时候,阎锡山在内地被完全妖魔化,其故居的那些际遇,当在料想之中。刻在墙上的阎氏家训保存完整 2006年7月21日摄我问陪同的导游小姐,当地人怎么看阎锡山。导游说,河边村的老人都说,阎锡山为人可好了,救济穷人,办学校免费收学生,也没见飞扬跋扈、鱼肉乡里。她还告诉我:“有一年接待一个台湾旅游团,我们讲解时习惯开口闭口‘阎锡山’,结果一位老先生很不高兴地打断我:‘小姑娘,请你称阎先生 ……’”我又问:“大陆以外的游客来得多吗?”“这些年台湾来的游客多起来,阎锡山的名字在台湾广为人知,也受尊重。香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