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方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游方记- 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个台湾人。他们都很辛苦,很敬业。可是,他们的服务还是让我们不怎么解渴,对个别的甚至还有些不满意。其实,台湾和广东的那两个导游,我们是比较满意的,大家在一起相处得比较愉快。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服务比较专业,服务意识强,细致而周到。比如在巴西伊瓜苏接待我们的台湾导游,虽然年纪有50多了,但从机场一接上我们,就主动帮忙提行李,上车就发矿泉水,到宾馆房间马上主动帮忙把空调打开,一路上总是不停地介绍伊瓜苏的情况,参观伊瓜苏瀑布时,我们的眼镜都被水打湿了,他主动递上纸巾;在阿根廷的广东导游,也很贴心,即使是带我们购物,也都随时提醒我们,哪儿的便宜哪儿的贵,从不主动带我们强制购买,一旦我们个人有什么问题和难题,总是很积极主动地帮忙出主意想办法。按说,这些都是每个导游应该做到的,可是,另外几个导游即使是在这些问题上,也做得不很够。当然,这些倒在其次。出国旅行,我们最希望导游能多介绍一点所在国、所在地的情况,特别是风土人情、历史掌故、传说逸事等等。尤其是在非英语国家,因为语言不通,一切完全依靠导游,他不介绍,我们就啥也不知道,比盲人摸象还惨。可是,我们这次接触的这些生活在国外当导游的中国人,绝大多数对所在国、所在地都并不了解,还没能融入当地社会,对当地社会以及人和事的了解和理解,比能来这儿旅行的中国人强不了多少,观念和价值判断与我们没有多少区别,不仅不能给我们多少新鲜乃至独特的观察视角,有时甚至还把不少以讹传讹的东西传播给我们。从内心来说,我觉得让所在国的本地人当导游,会比较好。虽然他们说汉语可能有些磕磕巴巴,甚至可能词不达意,但至少他是用当地人的思维和观念来认识、判断和介绍的。而外国人说中国话时的词不达意,并不丢人,反倒增加了旅行的乐趣。2006年去俄罗斯,这种感觉就很明显。在莫斯科时的三个导游,都是东北人,有一个甚至可能还是打黑工的。他们虽然生活在莫斯科,显然并不了解莫斯科,一路上絮叨的全是些我们在国内就能看到和听到的东西,再加上他们自己所做的许多演绎,连我们都能听出有许多完全是在胡诌八扯。更让人不能忍受的是,有一个导游,好像是从部队退伍以后到的莫斯科,大约也没多少文化,从始至终都是在贬低挖苦莫斯科和莫斯科人,讲那里怎么差、人怎么坏,可对那些景点及景点背后的故事,却一问三不知。倒是到了圣彼得堡,接待我们的导游是俄罗斯人玛利亚小姐,算是初通汉语,对俄罗斯的历史掌故以及风土人情自然是了解的,一路几乎是在不停地介绍。她很照顾中国人的情绪,知道很多中国人对前苏联多少都有些复杂感情,所以在介绍有关景点和事件的时候,相当慎重和委婉。比如在参观冬宫的餐厅时,她讲到沙皇的一个餐桌时说,餐桌上原来镶有许多宝石,十月革命的时候,冲进来的人们把宝石撬走了不少,当然这不能叫偷,只是顺便拿走罢了。弄得我们哄堂大笑。再比如在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时,她问我们知道当时炮轰冬宫,用的是什么炮弹吗。我们都答不上来,过去印象里觉得应该就是普通炮弹。她说,当时用的不是真正的炮弹,是空弹,信号弹而已,所以大家现在看到的冬宫才会那么完好无损。听完我们都瞠目结舌,也恍然大悟。2001年我去泰国,导游是个泰国人。一上来就说,我名字的泰语发音是“PIGU”,你们用中文叫我“屁股”就可以了。因为是地道的泰国人,所以结结巴巴的汉语说起来很费劲,但从泰国的历史,到泰国的王室,到佛寺僧侣、风土人情等等,都解说得很到位,大家都很满意和尽兴。按说,这些外国导游更了解当地的状况,但几乎没听到他们说出门要注意被偷被抢之类的提醒——当然也有可能是他们不想抹黑自己的家乡和国家。在国外旅行,每次遇到中国人做导游,把当地说得很不堪的时候,我就213在想:不知道到北京旅游的老外们,接待他们的那些导游,是不是也把北京说得很不堪,很乱很危险。当我们同行的几人一起谈起这些的时候,其中的一位说:即使导游把北京说得很不堪,老外也不怕呀,很多老外说不定还喜欢这一口,就想见识一下,看看你到底怎么个乱法呢!出门旅行,安全毕竟还是第一位的。但老被人提醒这里不安全、那里不方 能去,甚至有些明显就是在忽悠,对旅行的心情终归还是有些影响的;尤其是到了国外,还整天和自己人待在一起,一样的眼光、一样的观念和想法,也就失去出门看世界的意义了。想起多年前报纸上看到的一则笑料:北京胡同一哥们,从小不好好读书,在国内没考上大学,家里花钱把他送到澳大利亚留学。几年后海外归来,邻居很羡慕,问哥们他爸:“这下孩子有出息了。国外镀金回来,起码英语是过关了!”答:“嗨,什么呀,留学几年,英语没学会,倒学了一口的‘鸟语’!”214 走马观花巴阿秘之十八在南美打拼的华侨华人

走马观花巴阿秘(10)
中国人在海外的境遇,总是和中国、中国人的形象、实力分不开。在巴西、阿根廷、秘鲁,当地人对中国的印象大体停留在:是个大国,人口多,经济不发达。中国商品和中国人过去给当地人的印象并不怎么好,商品品质不高,人的诚信也不行,在当地社会中没什么地位,受到或多或少的歧视。近年来,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多次到访,展示中国和中国人崭新的形象,当地媒体为此配合做了不少有关中国现状的报道,增进了当地人对中国的了解。特别是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让当地人刮目相看,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也让当地华侨华人增强了自豪感。当然,中国和中国人形象的改善,与当地华侨华人自身所做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们这次到巴西、阿根廷,正是要了解当地华侨华人的现状,先后接触了驻当地的使领馆和主要的华侨华人社团及侨领。秘鲁据说有200万华侨华人,因不是我们此次了解的重点,故未有专门的接触。据介绍,大约在1810年前后,统治巴西的葡萄牙殖民当局,曾多次在粤闽一带招募华工去巴西从事苦力。但是真正掀起移民巴西的热潮,发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以港澳台同胞为主。大陆改革开放之后,逐渐有内地各省份的居民移居巴西,其中尤以浙江、福建和广东人居多。巴西现有20多万华侨华人,90%居住在大圣保罗地区,其次是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地区的18万华侨华人中,台湾省籍移民大约有7万,广东省籍移民215巴西知名华人家族企业H…BUSTER公司家族在圣保罗开的中文书局,也是当地唯一的一家中文书店,书刊包罗大陆、香港、台湾的出版物,虽然顾客不多,仍坚持经营 2008年11月17日摄有6万,其他则主要是浙江和福建省籍。所从事的职业较广,除中餐馆、百货店等传统行业外,华侨华人还涉足进出口贸易、农场种植、养殖加工、超市、石油化工、陶瓷制造等行业。中国人移居阿根廷的历史大约百年,主要是来自美洲国家的广东籍人,人数也不多。1972年中阿建交时,在阿华侨华人仅700人。上世纪70年代末,方 大批台胞移居阿根廷。到80年代,由福建、上海、广东等地移居阿根廷的华侨华人大量增加。目前,阿根廷华侨华人约有6万人。他们主要居住在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及其近郊。在阿华侨华人从事的行业,和巴西差不多。其中超市业做得比较成气候,华人超市已占据阿根廷超市业“半壁江山”。仅在首都和附近省份就有约3000多家华人超市,全国其他地区也有1200多家华人超市,而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上百家的速度递增。2007年阿根廷华人超市业的营业额已达75亿比索(约合24亿美元),超过了家乐福等国际大型超市连锁企业。移民遇到的问题,大体都差不多。移民到南美的中国人,技能、资金等多不厚实,最初只能从卖体力开始,生活在社会底层,自然都会面临受歧视的问题。在圣保罗和布宜,和我们见面的几位侨领,无论是从个人还是从社团的角度,谈得最多的,就是如何争取华侨华人在所在国的地位问题。阿根廷华侨华人联合总会主席陈瑞平,在福建福清出生长大,从部队退伍后,在国内跑过一段时间生意,后应在阿根廷的乡亲和友人邀请,来到阿根廷。陈瑞平在阿根廷经营的企业包括连锁超市、星级酒店及酒业有限公司等。近年来,陈瑞平还把投资领域延伸到了他的故乡福建,创办了福建安第斯门多萨酒业有限公司,在海内外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据他介绍,由于语言限制,华侨华人在阿根廷能经营的行业大体集中在三大类:超市、中餐馆和洗衣店。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华人移民数量日益增加,行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秘鲁利马唐人街 2008年12月2日摄烈。阿根廷新移民中出现了一些以经济不景气、找不到工作为借口进行敲诈勒索的非法之徒,华人成为被勒索的主要对象。和陈瑞平见面的时候,他对自己曾被当地黑社会绑票、遭到毒打和勒索,一直耿耿于怀,幸亏他在部队受过专业训练,凭自己过人的身体素质和机智,总算化险为夷。为维护侨界安定,1996年1月,在陈瑞平建议下,三福华侨企业商会正式成立,陈瑞平当选首届会长。在他的带领下,当地很多企业主无条件、无报酬地参加商会工作,加入到保护侨民利益的行列中。考虑到三福企业商会已具相当规模,并且近几年又来了许多新侨,陈瑞平便倡议组成福清同乡会,凡福清籍侨民均可参加,以便增加乡亲们的交流,相互提携,共同发展。随着三福企业商会和福清同乡会人数日益增多,乡亲们感觉到没有一个固定的聚会地点很不方便。很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