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就觉得很紧张,那天晚上相当紧张,就是有些害怕吧。 解说:知道妻子要生产了,就要做爸爸的朱思雄马上订了机票,他希望能和妻子一起面对这样的人生时刻。采访:人民日报社记者 朱思雄在我的眼里因为她小,她比我小8岁,这样的事情对她来说,对我们俩来说人生可能也就这么一次,所以从内心来说如果是我们能在一起、生活在一起,至少精神上可能会更好一点。解说:那天是朱思雄要出下期杂志校样的时候,一个上午一边忙着对稿件作最后的校对,一边不停地接着来自内地的电话:妻子的、岳父的。岳父在电话里劝他不要回去,他却一直在坚持。最后,双方僵持不下。朱思雄提议让大家再放下电话想想,过一会儿再打过去。采访 朱思雄妻子 傅丽妲而且这个不让他回来也是我们大家一起做的这个决定,不是单纯的他不想回来,因为他很想回来只是他不能回来而已。采访:人民日报社记者 朱思雄孩子出生的时候我没在,对我来说是一笔情债、终身的遗憾。中午确定说,应该说呢,起决定作用的是她爸爸,她爸爸说了一句话,还是别回来了,怕万一有什么事不好。解说:那天下午,朱思雄在办公室里,强迫自己专注地完成了下期《紫荆》月刊的一篇评论,抽了大量的烟,然后因为一件小事情和同事吵了一架,最后离开了办公室。采访:人民日报社记者 朱思雄我说我确实应该回来,但是这种东西有时候不是完全你个人能够决定的,因为它里面有很多的因素、也有很多风险。这些东西不是说我怕,我不怕这些东西,但是孩子或者是孩子他妈如果是有点什么闪失,这个就很不好。解说:2003年4月29日下午,香港亚洲电视台新闻主播李彤在曼谷的泰国外交部焦急地等待着。作为亚视派往会议现场的唯一一名出镜记者,李彤的任务是要采访到当时参加会议的中国方面的代表。解说:中国…东盟领导人关于非典型肺炎特别会议,4月29日下午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关于各国协商如何应对“非典”在亚洲的流行。解说:让李彤和她的同事没有想到的是,中国去参加会议的并不是之前盛传的卫生部部长,而是新一届的国务院总理*。采访:视新闻部助理采访主任 李彤243当时是挺意外的,我们去的是总理*;亲自去的,我们都在说,没想到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第一次跟新一届的领导人接触,也就是面对面的第一次采访。那次我记得,因为新一届的领导人上来嘛,大家都不太知道采访的模式是不是跟以前一样。我记得那时候在想是不是可以站在大堂等他啊,是不是可以去堵他啊,是不是可以去提问啊。方 解说:当时会议的情况对于中国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不是特别有利,因为当时东南亚地区也有感染的个案,而且有些个案也确实是在内地旅游之后才被感染的。李彤了解总理的压力,但作为记者,问题总是要问的。那天下午,在会议厅门口徘徊了很久的李彤不太确定到底用什么方法向*提问。采访:亚视新闻部助理采访主任 李彤反正感觉当时还是应该问的,因为国际挺关注的。我就说这次来怎么样可以重建中国的形象?反正印象挺深的,他说我们来了,就代表我们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这句话我觉得印象挺深的。后来接着那两天,大家觉得原来是可以这样提问的,然后就是见到他的时候就堵他,就抢着这样过去采访他,讲几句啊,这样子。 解说:那是让李彤直到今天还比较难忘的一段采访经历,不光是因为那是她第一次接触新一届的国家领导人,同时也因为他的话,让李彤这样一名普通的香港市民对战胜“非典”信心十足。解说:2003年4月30号,朱思雄的妻子一大早就被推进了产房,朱思雄安排了自己的一个好朋友,专门守在医院静候孩子的出世。采访:人民日报社记者 朱思雄大概在1点左右她给我来了一个电话,她说她已经到医院了,鲜花也买了,还做了两个贺卡,以我的名义做的;一个是给我爱人的,一个是给孩子的。解说:这一天,香港天气晴朗,朱思雄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面,能一眼望到香港天平山山顶的云霄阁,手上还有必须要处理的工作,心里却惦记产房里的妻子和孩子。下午3点,朱思雄写完了那篇刊登在了2003年5月号《紫荆》杂志上的评论,女儿也平安出世了。 采访:人民日报社记者 朱思雄一抱出来一看就马上给我打电话,跟我说,生了,6斤1两,3点整,很好玩,大概说了这些。杂志社的同事第一时间知道了朱思雄添了千金而且母女平安,他们相约去了往常他们经常会去的大排档喝酒、吃饭。虽然,这个时候,因为“非典”的原因,所有香港的酒楼饭馆依然风声鹤唳。同期:朱思雄平常我们这个杂志社的人很少在一块儿喝酒,尤其是说因为这种事,自己内部人在一起喝酒,不怎么喝酒,那天买了两瓶茅台,喝了,大家都在那儿喝,喝得挺高兴。那个场面搞得我还是挺感动。解说:那天晚上,他们谁都没戴口罩,然后喝得大醉。一桌子的同事,都有亲人,在北京,在疫区,他们是在这个时候不能回家的异乡人。解说:结束了关于东盟会议的报道后,因为李彤的新闻经验丰富,回到香港的她并没有被派到一线采访,而是在后方对于新闻事件的报道做整体的调配。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她虽然身在香港,但却通过他们的记者看到了更为真实的关于北京的非典新闻。采访:亚视新闻部助理采访主任 李彤你能看到这个SARS对香港、国家、整个地区的影响,就不像在前线的时候,只能看到一点点,然而在前线有在前线的感觉,不一样。 解说:转院小汤山,无论对于北京还是香港的媒体来说,这都是大新闻,李彤在香港亚视总部和后方的同事对于如何报道这条消息出现了分歧。采访:亚视新闻部助理采访主任 李彤当时我们觉得可能最好就作为总部来说,当然,离开人民医院最好是也有些片子,到了小汤山也有一些片子,那是最好的了。解说:作为主任编辑,李彤把自己的想法和前方的记者沟通了。采访:亚视新闻部助理采访主任 李彤当然同事会反馈回来说小汤山是很远的,我们从这出车以后,到了小汤山怎么把东西传回来,也是一个问题,会遇到很多他自己意想不到的事情。解说:最后,李彤并没有坚持自己的想法,因为作为有着10年一线采访经历的她,深知在外面奔忙的记者才能对整个事情作出整体的判断。采访:亚视新闻部助理采访主任 李彤后来我们说还是用他的方案,他先去了小汤山,就把市区这块交给了另外一个工程人员,这个工程人员还挺能干的,还能找到车队啊,反正我们想要的画面他都传回来了。先是死亡人数是零,然后是感染率零,感觉就特别245高兴。那天,我记得零感染那天还是我播的新闻,我就觉得那天播的时候大家都特别开怀。就有那个印象,就是说从那天开始,那些女主播说,我们那些鲜艳一点的衣服,是不是可以拿出来了。解说:就这样,用自己的关注和祝福,远在香港的李彤和北京市民一起度过了那100多个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方 解说:2003年5月30号,朱思雄的女儿优优满月的日子,朱思雄从香港回到了北京,第一次见到了女儿。采访:人民日报社记者 朱思雄第一面见到以后,我就盯着她,我就叫她优优。她就一直看着我,头转过来一直看着我,不再扭过去。然后我岳母说了一句话,说这个孩子真是奇怪,是她家里人她就真认得,其实她什么都不懂,我当时就觉得这个很有意思。解说:2003年6月2日,因为报道世卫组织宣布解除对中国的旅游警告,李彤也在“非典”结束后第一次来到北京,并继续着她在“非典”之后的新闻生活。解说:2007年4月30日,是朱思雄女儿优优4周岁的生日。优优并不知道4年前曾经发生过的一切……2007年4月,李彤跟随新一届特首再次来到北京,报道香港特区长官接受中央政府任命的消息。属于她的新闻生活还在继续……视频网址:图文网址::// 。 想看书来
走马观花巴阿秘(13)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是鲁迅的名言。到了互联网上,这话被篡改为“其实地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没有路了”。两种说法,讲的都是真理。不过,对于旅行的人来说,有路无路,人多人少,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能在旅行中,见人之所未见,悟人之所未悟。能有这样的体验,并成为一种乐趣,一直坚持下来,也能成为一条路——这些年,我差不多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一路晃晃悠悠地走来。2000年4月,我随中组部、*组织的重大典型采访团赴湖南芷江采访。忙里偷闲,当地的人安排我们去参观当地的名胜:芷江受降城、风雨桥、天后宫……当时颇有感觉。回到北京后,典型报道的文字写了近两万,时间花了很多,但现在差不多都忘了。当时有一种冲动,想写点工作之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议,并特意找县委宣传部要了一本《芷江县志》作参考,于是有了《芷江旧事》,刊登在《人民日报》副刊,不过作了很多删节,主要是芷江受降时涉及当时国民政府的一些敏感人物,不便提及。一个月后我到香港工作,顺手把原稿交给《大公报》,不久全文在《大公园》副刊发表。正是在这一次,我忽然意识到,此前我走过那么多的地方:武当山、都江堰、峨眉山、九寨沟、韶山、张家界、泰山乃至西沙群岛,还有山西乔家大院、平遥等等,特别是有一年去新疆,一次就待了一个半月,几乎跑遍南疆北疆,等等,当时还真是挺有感觉挺享受的。所叹去完就完了,除了一大堆人与人、人与风景的合影,居然什么东西都没留下。回想起来,懊恼不已。从2000年底赴香港工作开始,我便改了做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