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动天下--苏秦和他生活的时代写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说动天下--苏秦和他生活的时代写真-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时张仪把话锋一转,宣讲起秦楚联盟的好处来。两大强国一旦携手,不光秦国可以驰骋中原,楚国也能够把周边的几个小国一一收拾掉,让它们的土地“尽王之有也”,全是您的啦。

  张仪继续诱惑着楚怀王:“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使秦太子入质于楚,楚太子入质于秦。请以秦女为太(大)王箕帚之妾。”

  对好色的楚怀王来说,最后这句帮忙找小老婆的话,可能比秦楚两国互换太子作人质更有吸引力。张仪接下来叨咕的“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伐”'8',不过是随时可以丢弃的套话,在这个乱世,国与国之间哪有永远不打仗的。

  不过听张仪这么一说,和秦国站在一起,于公于私都有好处,(别人的)江山与美人可以兼得。既然如此,那就答应了他吧。

  张仪终于再一次摆平了楚国。

  '1''2''3''4''6''8'《史记·张仪传》

  '5''7'《战国策·楚策二》

第八章。新旧交替
一。如何摆脱困境是人生时常遇到的问题。

  按《史记·张仪传》所记,张仪忽悠楚怀王成功以后,又北上去韩、齐、赵、燕各个大国游说,把这些诸侯说得一个个都愿意跟秦国建立友好关系,这也就是“合纵连横”中“连横”的意思。

  司马迁说这次“连横”很快就破裂了,其实它可能根本就没存在过。张仪此次出使的目标只是楚国,没有“连横”别国的任务,所以在顶着掉脑袋的危险把事办成之后,他首先想的应该不是接着去骗其他诸侯,而是赶紧回秦国复命。如果准备转道别国,他在楚国恐怕就会多耽搁些时间。张仪可是太清楚楚国人有多恨自己了,晚走一步的话,如果有谁说了什么对他不利的谏言,情绪型的楚怀王难保不再对他开刀。

  他想的一点都不错。出使齐国归来的屈原,一听说张仪被放走了,立刻急得不行,跑去问楚怀王:“何不杀张仪?”'1'

  其实眼看张仪带着自己送的贵重礼品,大摇大摆地离去,楚怀王心中可能就已开始后悔。这家伙虽有大才,却毕竟坑害楚国不浅,就这么轻易放走,实在是太便宜他了。

  正因为如此,屈原的一句责问就让楚怀王压抑在心底的仇恨立时重新喷发,当即下令追拿张仪。

  来不及了。张仪想必是日夜不停地一路狂奔,直逃进秦国境内才喘了口气。

  跟死神擦肩而过,居然还能拣条命回来,张仪声望无疑是大大看涨,秦惠文王诏令赏给他六座城邑的土地,还有武信君的封号。

  在同时代的说客中,张仪取得的功名可说已是无人能敌。

  可是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好日子已经快到头了。

  就在这一年,在位二十六年,为秦国的强大打下基础的秦惠文王死了。即位的是他的太子,也就是秦武王。

  跟他的父亲不一样,还在作太子的时候,秦武王就不喜欢张仪。理由可能就是张仪的品行确实太差,不光被太子讨厌,在整个的秦国官场,他都没什么人缘。要不是有秦惠文王罩着,怕早就被清理出局了。

  现在那顶保护伞没了,秦国的大臣们立刻开始向新领导秦武王猛告张仪的黑状,罗列的罪名大致如下:

  “无信左右”,对身边的同事都不讲信义,这可是最招人恨的。

  “卖国以取容”,大概是指他当年靠坑自己老家魏国建功立业的事。

  对这样一个没有道德底线的人,要是“秦必复用之,恐为天下笑”,咱虽然强大,也总得注意维护自身形象吧?

  大家就这样“日夜恶张仪未已”,没完没了地贬损他。

  虽然秦武王好象一时没有罢免张仪的意思,还派他和其他人一起领兵平定南方巴蜀的*,可是有这么多人嚼舌头,张仪明白距离自己倒霉已经不远了。

  他必须想办法再逃过一劫。

  最简便的办法就是辞职,但那很可能意味着他从此将再不能享受权力和富贵。他不光是在秦国名声不好,全天下都把他看作坏人。失去了秦国这棵大树,恐怕就再没有人肯让他乘凉了。

  秦国已经难以容纳自己,却还要依靠它面子,到别的诸侯那里找一份理想的新工作,这实在是有难度。

  就在这时传来一个消息,齐国对挑拨它跟楚国关系的张仪十分愤怒,只恨捉不到他。

  这本来不利的消息,却让张仪找到了即躲避灾祸的,又不失富贵的灵感。

  他忙晋见秦武王,对新国君说:“仪有愚计,愿效之。”

  秦武王即位后没立即叫张仪滚蛋,肯定是因为这家伙人虽然不怎么样,智商还是很高的。此刻见他主动前来献计,自然要问:“奈何?”

  张仪说:“为秦社稷计,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得地也。”

  这话确实有道理,要是东边的诸侯相互间争斗起来,闹得天下大乱,秦国就能方便地混水摸鱼,大捞上一票。

  怎么才能叫诸侯间乱起来呢?

  张仪的招数是:“今闻齐王甚憎仪,仪之所在必兴师伐之,故仪愿乞其不肖之身之梁,齐必兴师而伐梁。梁齐之兵连于城下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

  齐国既然恨我,我就到魏国去,引逗它出兵攻魏,秦国就可以趁齐魏交手,顾不上别人的时候,攻打孤立无援的韩国,抢它的三川之地。

  不仅韩国要被打劫,按张仪的谋算,秦军还可以顺势杀到周朝的地面上去,把属于天子的那些礼器文书典册统统夺到自家手里,“此王业也”,等于是占有了做天子的资格。

  这样诱人的方案摆上来,秦武王还能说什么呢,只有“以为然”。

  于是张仪很快就坐着秦王给他装备的三十辆包裹皮革的豪华级马车驶向魏国,风风光光地躲过了杀身之祸'2'。

  二。心术不正的人最容易成功。

  高档的车马无疑显示秦国仍然是张仪的坚强后盾,魏国也就只能接受这个逆子的回归。

  张仪逃过了可能的生命危险,却把灾祸实实在在地带给了自己的故乡。

  听说张仪到了魏国,齐宣王果然决定,要趁此机会把这个可恶的说客捉到自己面前,加以严厉制裁。

  他一开始可能也曾派人去见魏襄王,希望魏国能将张仪引渡给齐国,但魏王并不答应。于是齐宣王恼了,兴兵朝魏国杀奔过来。

  魏襄王慌了。他接纳张仪入境绝没有别的意思,只是不想为一个耍嘴皮子的家伙得罪秦王,谁想到稳住了秦国这边,却又惹恼了那边的齐国,夹在两强中间的日子真不好过。

  张仪却是一点不慌,对魏襄王说:“王勿患也,请令罢齐兵。”

  到了这种时候,魏襄王也只好把希望押在张仪的身上,听从他的谋划。

  当初在向秦武王要求来魏国的时候,张仪肯定就已经想好了一旦齐国进攻魏国,如何让它退兵的办法。

  这退兵之策其实简单得很,甚至都不用他亲自出面费口舌。

  张仪在自己的随从人员里挑出了一个叫冯喜的舍人,也就是门客。这冯喜想必是位得力的手下,深得张仪的信任,所以才在关键时刻派他上阵。

  张仪对冯喜面授机宜,听完他的布置,冯喜立即动身启程,可是前行的目标并非齐国,却是差点要了他主人的命的楚国。

  张仪打的什么主意,难道他还指望楚怀王会帮他的忙?

  没错,张仪料定楚怀王这次还会听他的调遣。

  果然,赶到楚国以后,冯喜好象没费什么事,就见到了对他主人心怀恨意的楚怀王。

  楚怀王干嘛还要理睬张仪?

  一年前没能杀了张仪,楚怀王不用说是十分的后悔。可是人家既然已经逃脱,从政治大局考虑,就还是以保持良好关系为上策。所以当冯喜打着张仪的名号前来时,楚怀王虽然心里可能很不舒服,但依然遵照规矩接见了他。

  冯喜倒也没提什么过分的请求,只是要“借使之齐”,想借用楚国一位使节到齐国去劝齐王退兵。

  身为一个大国之主,楚怀王当然不喜欢看齐国为所欲为。如果有办法让齐宣王做事收敛一点,对楚国也是有利的。

  张仪完全算准了楚怀王的心思。

  楚怀王很快就选出一位楚国官员充当使节,授予此人的使命只有一项内容,做冯喜的,也就是张仪的传声筒。

  可以想象,冯喜是怎样把去齐国后该说的话一句一句地教给了这位楚使。

  明白了怎么学舌的楚使来到了齐国首都临淄,站在了齐宣王的面前,对他说:“王甚憎张仪,虽然,亦厚矣。王之托仪于秦也。”

  您既然恨张仪,可怎么又帮他的忙。

  齐宣王愣了:“寡人憎仪,仪之所在必兴师伐之,何以托仪?”

  楚使回答:“是乃王之托仪也。”

  您这就是在帮张仪哪。

  他接着便把张仪到魏国前跟秦武王密谋挑动齐魏交战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齐王,这当然从冯喜那里听来的,不过这一点就不必让齐宣王知道了。

  堂堂齐国,竟然中了一个说客的奸计,进攻自己的盟友魏国,“信仪于秦王”,让张仪那家伙继续能在秦国得好处,这买卖真是亏大了。

  幸好现在秦国尚未出兵韩国,一切还来得及补救。补救的方法也简单,只要从魏国把齐军撤回来就行了。

  于是齐宣王当即下令“解兵”'3',停止这场为他人取利的战争。

  齐国军队无功而返,秦国则连出兵争利的机会都没有,两大国都不过是张仪寻找归宿的跳板。

  如果把人生比做一场赌局,张仪赢了他生命里的最后一局。这最后被算计的是他效忠了快二十年,让他尽享功名利禄的秦国。在张仪眼里,这都是过去的事了,他对这个国家的那一点忠诚和感情,早已被知音秦惠文王带走了。

  说到底,在张仪的世界里,真正至高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