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就像古时理想的治世气派,但也指出秦国“使民也酷烈”'7',太不体恤老百姓。所作的一切只是为了求得暂时的“王者之功名”'8',没有长远的文明理念。又对学生李斯说,秦国不过是“末世之兵,未有本统也”'9'。一群没有根本的人文精神,也就不会有真正前途的蛮勇之夫。
李斯没有听从老师的教诲,为了一己的功名决然前往秦国,在商鞅创立的制度下成就了一代名相的风光,也成就了他最后全家被灭门的结局。
严厉的改革居然能在秦国比较顺利地推行开来。除了有秦孝公作后台和商鞅的铁腕外,根本的原因是,虽然占有了倡导礼义的西周留下的土地,秦国人本身仍是一个来自偏僻地域,文化水准不高,还没有完全摆脱愚蛮状态的族群。它虽然也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柔情,但更多的是“王于兴师,修我戈矛”的强悍。这样的人民很容易接受苛刻的统治,因为很少受到和风细雨的滋润,便认冰刀寒霜为正途。何况商鞅的一切都是以使国家强盛,不受人欺负作理由,谁还能再说什么呢?
一百多年后,商鞅的政治遗产受到了所有人的唾弃,一统天下的大秦帝国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被它征服过的人民推翻了。当精明的刘邦宣布废止秦朝的繁冗的法律,以简便的约法三章代替的时候,连那些秦国的原住民都立刻成为这位无赖的忠实拥戴者。
但是在当时,人们完全被商鞅政策的短期效应迷住了。强制与掠夺的手段确实让府库充盈,国力大增。冷酷残忍的刑罚造就了人人畏惧驯服的公共秩序。耕战结合,既作农民也当军人的体制,在冷兵器时代也确实比军民各有分工的正常社会更具战斗力。不要说还有严刑跟死亡的威胁加上重奖军功的刺激,秦国军队真的很快被打造成了一支所向披靡的魔鬼之师。
被司马迁称作“天资刻薄人”的商鞅,直到在权力斗争中失势,不得不逃命,结果根据自己制定的法律,没敢带身份凭证的他,竟找不到能够住宿的旅店的时候,才叹息了一声:“为法之敝,一至此哉!”'10'
后悔已经太晚,很快商鞅就被五马分尸车裂而死,同样是根据他的法律。
商鞅出局了,他那强力激素般的敝法却被完好无损地留用,把秦国在短时间里迅速催生成一个威力无比的强蛮巨人,让普天之下都对如此虎狼之邦产生恐惧和戒备,从此以后,诸侯联合抗秦,也就是“合纵连横”中的“合纵”逐渐成了人们相互间一个经常谈论的话题。
不过此刻的苏代倒不见得对秦国有多么忧心,他最关心的恐怕还是怎样给自己谋得一个象样的职位。
这时候的苏代应该已经发现,现实的一切跟他当初踌躇满志时想象的完全不同。
战国时代最缺的是什么?是人才。战国七雄都在千方百计地网罗可用之人。可是人们千万别以为自己面前有着大把的机会。所有人都要面临着同样严重的瓶颈问题,那七大用人单位虽说实力雄厚,也的确真心面向全天下招聘贤才,但是面对汹涌而来的应聘者,本身也实在是位置有限,僧多粥少。
可以想见,一定有许多空怀志向的人,奔走半生却一无所获,最后潦倒抑郁而终。
以苏代的智慧,邯郸不如意的经历一定让他明白,即便是走遍了魏、韩、楚、赵、齐、秦这中原最主流的六大国,也很难有希望找寻到属于他的那片天空。
受挫和失望的苏代,也许动过放弃的念头,想想返回老家经商务农,过个安宁的日子也没什么不好。
即便在那个人欲横流的年代,也不是所有的知识分子都甘当媚俗的市侩。一样有淡泊名利,超然于浊世之外的圣贤,与苏代同时期有一位名唤庄周的人杰就是这样做的。
四。在乱世中人仍然可以保持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这是一位有着惊人的想象力和洞察力的思想大师,却不幸大半生都生活在暴君的淫威中。
庄周是宋国人,一辈子受穷,艰难时曾向人借米度日。他并非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年轻时也作过漆园吏,就是漆树种植园的负责人。战国时代漆器是流行的家庭日常用品,作为重要原料的漆自然值钱,漆园的经济效益也该很不错。漆园吏虽是个小官,但若坚持作下去,过小康的日子大概还不成问题。
可是庄周偏就厌烦这样的生活,很快便自己炒了自己的鱿鱼,回家过苦日子去了。
庄周辞职可能也跟当时宋国的政治形势有关。在他三十二岁的公元前338年,年轻的宋国公子偃发动政变,武力赶跑了他刚作了两年国君的哥哥剔成,自立为宋国的主宰。过了十年,公元前328年(一般认为偃称王在公元前318年,但也有学者考证将其提前了十年),偃又把自己的职位升级为王,成为战国第三个敢于称王的国君,他也是宋国历史上唯一的君王,史称宋康王。
在史册记载中,宋康王是宋国仅有的跟他的先祖宋襄公同样出名的国君,不同之处是,宋襄公是以仁义被人记住,宋康王却是因残暴出名。
宋康王非法篡权,宋国自然有不少人心中不服,为了叫人们怕自己,宋康王大开杀戒。一连串人头落地之后,却依然感觉不能震慑人心,于是向相国唐鞅问计。唐鞅给他出的主意是,今后不管大臣有罪还是没罪,时不时地便揪几个人出来开刀,这样大家肯定都会害怕了。
宋康王接受了这个建议,没过多久就把唐鞅先拉出来杀掉,这个助纣为虐的家伙,万没想到第一个试验对象竟会是自己。
唐鞅跟商鞅一样,人虽死法却不亡。宋康王变本加厉地用杀戮、酷刑压迫宋国人民,庄周在他的著作《庄子·胠箧》中说“窃钩者诛”,有人只因偷了别人腰间一件叫钩的佩饰就遭杀头,这应该就是宋康王的作为。宋国的一个小偷死了,杀他的人却是偷了整个宋国的大盗,也就是庄周接下来说的“窃国者为诸侯”。在高压的环境中,庄周只能在著作的另一篇“人间世”中借楚国一位叫接舆的狂人之口慨叹:“方今之世,仅免刑焉。”'11'
活在这个世上,能不受刑罚就不错了。
不过宋康王治理下的宋国确实强大了许多,他大概是学秦国那样的魔鬼训练体制,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使得宋国后来被称为“劲宋”。他在经济上搞得也很不错,一座叫陶邑的宋国城市是当时最重要的商业都会,繁华无比。或许就是因为生活还过得去,宋国人才忍受了康王此后长达五十二年的*统治,只要衣食无忧,多数人就很容易放弃其他应有的权利,作为换取生存的代价,哪怕这是一种奴隶状态下的生存。
庄周却不是那种为生活甘愿当奴隶的人,他始终坚守着精神的独立自主,保持着与蒙昧人世的距离。看着正义被肆意践踏,作恶者却享受着无尽的权力和荣耀,在这样一个荒谬的年月里,他宁肯守在穷街陋巷,也决不攀附权贵。曾有人从宋康王那里得来十辆马车的赏赐,跑来对他炫耀。庄周冷冷地告诉此人,从宋王处讨赏如同在恶龙嘴里取宝珠,要等他们像睡觉般糊涂的时候,否则必粉身碎骨。
又有个叫曹商的人因为也被秦王赏了几辆马车,便嘲笑庄周无用受穷。庄周这次更不客气,编了故事骂曹商是给秦王舔痔疮才换来车驾。
庄周不是没有作大官的机遇,堂堂楚国君主楚威王就派过两位大夫来请他去作相国,正在钓鱼的庄周告诉他们,自己宁可作一只在泥地里自由爬行的龟,也不作庙堂中被人养肥用来祭祀宰杀的牛。
宋国那时还出了一位叫惠施的名人,学问很大,在外面的世界混得也很好,当上了魏国的相国(相当于总理)。庄周跟惠施大概早就相识,所以有一次庄周去魏国准备拜访这位同乡。那时他的名气已经很大了,于是惠施便听到了这样的谣言:“庄子来,欲代子相。”'12'
庄周是来抢你的位置的。
惠施不安起来,忙派人在魏国境内搜查庄周,整整找了三天三夜。
庄周听说后,主动来到惠施面前,讲了一个鵷鶵(传说中一种像凤凰的鸟)和鸱(鹞鹰或猫头鹰)的故事,说鸱得到一只腐烂的死老鼠,这时看见鵷鶵从高空飞过,那鵷鶵本是非梧桐树不落,非竹子的果实不吃的,可鸱竟以为人家会跟它争恶臭的鼠肉,急忙厉声恫吓。
故事讲到这里,庄周问惠施:“今子欲以子之梁(魏)国而吓我邪?”'13'
你要用魏国这只死耗子来吓我吗?
魏惠王听说庄周来了,也想见见他。庄周穿着带补丁的破旧衣裳出现在君王的眼前,毫不自惭形秽,还公然说因为身处“昏上乱相之间”'14'才如此潦倒。“昏上”自然是指魏王,“乱相”当然在说惠施。
直到惠施官场失宠,不得不回到宋国,庄周才和他交上了朋友。惠施去世后,庄周经过他的墓时,慨叹再没有能和自己争辩交流的人了。
他就这样洒脱地行走在天地间,他的言论和行为也许不足以拯救昏暗的世界,但却告诉人们,在趋利钻营的世俗之外,还有另一种属于真实自我的可能的生活。
五。人们缅怀祖先的功业时,常常忘记那荣耀背后支撑的是道义与良知。
苏代不是庄周,他没办法割舍有一番作为的理想和出人头地的欲望,也就注定他还要接着上路。
经过重新的调整和定位后,苏代把前程的最后赌注押在了最不被看好的燕国身上。
燕国的地域在今天河北北部及辽宁、吉林的一部分,从面积来说,算得上是一个大国。
燕国王室的血统也很高贵显赫,它的先祖是跟周天子同姓,本是周朝王族旁支的召公姡В椭闹芄┩芪渫醯淖蟀蛴冶邸N渫跬品替鹾螅诰傩屑栏嫔咸斓穆≈匾鞘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