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酒怎么个喝法?苏秦暂不作答,先谈起了交易:“子以齐大重秦,秦将以燕事齐。”
“齐”自然是齐国,“秦”指的却不是秦国,而是苏秦自己。只要齐国高度重视苏秦,他就保证让燕国听从齐国的指挥。
有燕国牵制赵国,齐国将安坐霸主之位。如苏秦所说:“齐燕为一,韩、梁必从。”韩国跟魏国只能听命齐国。如此一来,便可以轻松地给赵国灌罚酒了,“悍则伐之,愿则挚而攻宋”,不服就打服它,听话就带着它一起攻打宋国。
韩珉后来读信时显然忽略了苏秦这最后一句话的别有用意。只要齐国答应称帝,侵略宋国的命题就不能成立。苏秦对此不该不懂,却照旧把攻宋算作齐国未来战略的一个选项,这分明是一个不和谐的音符。苏秦说这样不合时宜的话并非口误,他实际是在为自己后面鼓动齐王攻宋的游说预设伏笔,而这才是他决定去齐国的首要目的。
韩珉大概太想把称帝的事彻底落实,也就没多考虑苏秦的暗藏居心,只把攻宋的话看作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分歧。可能他以为,只要燕国服从齐国,打不打宋国就不由它说了算了。他严重低估了苏秦的能量,不久之后便将为此懊悔不已。
判断失误的他,轻易地就对苏秦的意见“以为善”,表示了赞同,而且肯定立即报告齐湣王,控制燕国已经成功在望'3'。
齐湣王也一定兴奋,这不仅是因为事情进展顺利,还因为跟久别的苏秦取得了联系。他如此想念这个说客,除了私人交情外,也是因为眼下局势的发展越来越让他不安。
决定称帝之后,诸侯虽然没人敢有异议,但攻打赵国的事却迟迟不能最后确定,清楚表明各国国君心中是何等的不情愿。这还不算什么,让人没想到的是,齐国西面一个小小的国家鲁国,竟然趁着齐王忙于跟大国诸侯交涉的时候,突然出兵攻占了齐国城市徐州(这徐州并非今日的徐州,它的位置在今天山东微山的东北方)。
鲁国国君这么大胆,必定是算准了齐湣王一时顾不上跟自己计较,看来他估计得一点不错,齐湣王没有对他的侵略进行反击。可堂堂巨人居然被个侏儒捅了一刀,心里什么感觉不问也知道。
揣着这种感觉,齐湣王越发觉得称帝可能是个错误,但又不能确定。他身边大概要么是韩珉这样的称帝的积极分子,要么是没有或不敢提不同意见的臣子,反正都讲不出任何有用的东西,所以他迫切想听听苏秦的见解。
他必定直接跟苏秦进行了联络,甚至邀请他来齐国,如是才会有苏秦下面的这份书信。
四。当忠诚与欺骗是同一种表情时,谁能分辨真伪?
在此封信里,苏秦首先跟齐湣王显示忠心,说了前面提过的那句“燕累臣以求质”。表示当初被燕昭王拘禁也“未欲来”齐国,是因为那并非“为王为也”,不是给齐王谋利益。
可是现在情形不同了,“南方之事齐者多故矣”。
这“南方”不是指中原的南方,而是在说燕国南面的赵国。这个新强国正对齐国产生威胁,“是王有忧也,臣何可以不亟来”,齐湣王有了烦心的事,苏秦怎么能不急火火地赶去为他解忧。
表白了自己效忠的“诚意”,苏秦开始分析局势,他向齐王指出,赵国的企图是“欲得燕与天下之师”,这“天下之师”不仅包括已经跟齐国不和的诸侯,它甚至还想要拉“秦与宋”这两个齐国的盟邦入伙,共同“谋齐”。这并非不可能,*中很难有靠得住的朋友。
如果形成这种局面,齐国的处境可是大大不妙。
有没有什么破解之法呢?当然有,苏秦向齐湣王宣称,赵国如想拉拢燕国,“臣诤之于燕王,燕王必弗听矣”,有他替齐国说话,燕昭王就不会跟着赵国跑。要是他能去齐国,给齐、燕之间建立更直接,更顺畅的联络管道,进一步稳固两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则大夫之谋齐者大解矣”,燕国那些仇恨齐国的官员就休想兴风作浪,蛊惑燕王反齐了。
燕国不加入“谋齐”阵线,赵国必不敢轻举妄动,“天下之师”就成不了气候。苏秦信誓旦旦:“臣为是,虽无燕,必将来。”
为了齐王,就是没有燕国的派遣,他也一定会前往齐国。
去齐国不成问题,可怎么去却还是要有些讲究的,因为这关系到燕。齐两国的亲密程度。苏秦引用春秋时齐桓公重用管仲的例子,虽解释说决不敢“妄请”齐湣王把自己当作管仲,但仍然希望“王诚重御臣”,说白了就是用高规格款待他。这样“天下必曰:燕不应天下以师”,其他诸侯就都会明白,燕国铁定不肯反对齐国了。
怎样才算高规格呢?在苏秦看来,如果他到齐国只能带“五十乘”也就是五十辆马车,便属于抵挡次的水平了。只有“以百五十乘”,才够得上标准。
当年著名的说客张仪到魏国去,随行的也不过三十辆马车,今日的苏秦居然开口就要带一百五十辆,实在是超豪华的阵容。这样一支车队出现在临淄,无疑会给人留下震撼的印象。苏秦的意思是“王以臣御诸侯”,要齐湣王用这种大排场,向天下宣告,谁也别想破坏齐国跟燕国的友谊。
友谊不过是假象,但假象能够存在,说明它有可以利用的价值。上百辆马车的景观,可以被齐湣王用来震慑诸侯,也可以被苏秦拿来表明他身在燕国,心向齐王,当然这是一个更大的假象。
然而一个百余辆的车队确实太惹眼了,如此招摇很可能会让齐国人觉得离谱,导致反对的声音。这一点苏秦也想到了,但他显然认为要在齐国开展工作,非这么做不可,所以在信的末尾又再一次请求齐湣王对自己“贵重之”,还说:“高贤足下,故敢以闻也。”
对您这样至尊至贤的国君,我才敢说出此种看似非分的话来。
一个人若是拍另一个人的马屁,必定是为了自己。
齐湣王自然喜欢被人叫做“高贤”,也相信苏秦要求是为齐国着想,所以一定是很痛快地答应了苏秦。那个韩珉也不但不反对,还决定亲自出临淄城迎接苏秦。
燕昭王大概早就预备好了一百五十辆马车,苏秦向齐王提条件事先不会不跟他商量。只要能最后毁了齐国,搭配多少车辆马匹燕昭王也不会心疼。
一切既然都已安排妥当,应该没过多久,苏秦便带领着一百五十乘的超级车队,从燕国的都城蓟出发了。奋斗了二十多年,直到此刻,他人生最辉煌的时段才刚刚开始。
公元前289年年尾或288年年初,苏秦及随从浩浩荡荡地来到了齐国都临淄城的高闾门外,可能远远便看见韩珉恭候在那里。
这两个从不相识的政客,一见面却可能会像老朋友似的热烈寒暄。韩珉甚至殷勤到亲自给苏秦驾车'4',一路驶入临淄,直到齐王宫的华章南门前。
韩珉这时大概是满脸的笑意,完全不知道他马上就要笑不出来了。
五。世事无常其实都是人自己折腾的。
苏秦走下马车时,齐湣王已经站立在华章南门前,一见到他便兴奋地嚷道:“嘻,子之来也。”
哈,你来啦。
一位君主在大庭广众的外交场合,没有半点庄重的仪态,表现得如此张扬。除了说明他完全拿苏秦当知己朋友外,也意味着经过几年的独立执政后,此时的齐湣王已是自信满满,觉得可以随性而为,不必在意别人怎么想了。
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并不等于不需要听别人的意见,不然他也就不会把苏秦从燕国弄来。
率性的齐湣王,刚喊完那句不见外的欢迎辞,便立即把话题转换到严肃的内容上,说道:“秦使魏冉致帝,子以为何如?”
这句话肯定让站在旁边的韩珉猛然一愣。他本以为称帝之事不再会有任何障碍,可是齐王话里的意思好象是说,一切都还停留在征求意见的阶段。
虽然出乎意料,但韩珉还不会太担心,因为齐湣王询问的是苏秦,而他跟苏秦早有默契。齐王绝对听不到不同的声音。
苏秦开口了:“王之问臣也卒,而患之所生者微。”
您的提问太突然,不过您的祸患还真的存在,只是迹象还很不明显。
齐湣王正是担心称帝会给自己招事,立刻注意地听苏秦讲下去。
苏秦接着说道:“今不听,是恨秦也;听之,是恨天下也。”
齐国拒绝称帝,是跟强大的秦国结仇;同意称帝,则是与全天下结仇。
齐湣王肯定越听越觉得有道理,韩珉却越听越不对味。
称帝得罪人,不称帝也得罪人。两面不讨好,这究竟该如何是好。
苏秦给出的答案是:“不如听之以卒秦,勿庸称也以为天下。”
可以同意称帝,以便应付秦国,但先不必急着履行合约,这样就避免了跟天下人作对。
如此一来,称帝的风险就全压在了秦国的身上,“秦称之,天下听之,王亦称之”,如果秦王称帝很顺利,诸侯不敢抗拒,齐王便也跟着称帝。这不过是“先后之事,帝名为无伤也。”,对齐国不造成一丝损害。要是“秦称之而天下不听”,那齐王就应该“勿称,其于以收天下”,借机收拢天下人心归齐,“此大资也”,这可是称霸天下最好的资本啊。
听完这一番话,齐湣王心中想必充溢着被人点破迷津的快感。
而被苏秦耍弄了的韩珉,怕是又气又急得准备吐血。
这次会见一结束,韩珉可能就跑去愤怒地质问苏秦,为什么给齐王出那样的主意?
苏秦当然不会跟韩珉实话实说,自己就是要称帝作废,齐、秦重新对立。他后来对齐湣王批评韩珉“不知变事”,干工作不懂得与时俱进,根据形势变化调整政策。大概在面对韩珉的责问时,他也是用这种话搪塞的。他可能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