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的危机期间,人们没有发现苏秦的身影。以他多年往来于燕国跟齐国间的经验,处理这样一场外交争端理应有他的参与才对,可他却始终一言不发,让自己置身事外。
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几年后苏秦在给燕昭王的一封信里回顾了他这时在作什么,原来他要“请属事辞为臣于齐”,简单地说就是又一次想辞职不当燕国的卧底了。
张魁的死一定把他吓坏了,他万没想到齐湣王会变得如此骄横残暴,这让他心中的恐惧比任何人都大。同是燕国人,齐湣王杀得了张魁,就杀不了他吗?何况张魁尚且算是在帮齐国的忙,他自己可是专门危害齐国的间谍,一旦遭人发觉,下场只会比张魁还惨。苏秦能够想象得出,那将是身受车裂之刑,被撕扯得血流满地,尸骨不全。
他不想让那恐怖的一幕真的上演。当初他愿意前往齐国,虽知道是在冒险,可决没料到风险系数会这么高。他对燕国的效忠还没到要肝脑涂地,死而后已的程度。
当死神的阴影出现时,人们才会感到生命比什么都重要,苏秦也是这样,所以他宁可让自己筹谋的一切半途而废,也要好好地活着。
这时又发生的一件事更让苏秦觉得齐国已成危险地带。这件事具体情形今天已不清楚,苏秦后来回忆此事时只说齐湣王“改葬其后”,意思很含糊,但他又提到,燕昭王此刻对齐湣王发出了这样的指责:“杀妻逐子”。由此看来,“后”应是指齐国的王后。虽然那时诸侯的妻子通常是被叫做夫人,但诸侯的母亲已被人称做太后,其妻偶尔给称为王后也不是不可能。而从“杀妻”的指控分析,“改葬”的意思应是没有按君王夫人的规格礼仪安葬湣王的太太,因为她是被丈夫杀死,实施家庭暴力的齐湣王自然不会善待妻子的后事,连她的儿子不是都给赶跑了么。
自己的老婆说杀就杀,齐湣王对别人会怎么样不用想也知道。
齐湣王这时又发来指令,要召苏秦回齐国,苏秦却决定“毋往”,他再也不想干这份危险系数过高的工作了'6'。
'1'《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2''3''6'《战国纵横家书》
'4''5'《吕氏春秋·行论》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九章。内争不断
一。人生总是身不由己。
让苏秦选择放弃的原因恐怕还有一个,那就是燕国官场对他的不信任。
苏秦与燕昭王针对齐国的谋划属于绝对的国家机密,大多数燕国官员并不知情,只看到苏秦整日在为齐国奔忙,原本就不喜欢这个说客的他们自然会深深的猜疑,张魁一死,燕人对齐国的仇恨高涨,身为“亲齐派”的苏秦必定也成了大家的发泄对象,各种对他不利的风言风语只怕正满天飞。
二十年来为燕国服务,却从没得到过这里人的信任,苏秦厌了,累了,不想再过这种日子了。
可是事情由不得他做主,别忘了真正的主宰是燕昭王。在君王的眼里,国家或者说自家的事比哪一个臣子的生命都更重要。齐湣王刚刚又羞辱了燕国,燕昭王怎么可能让灭齐计划中止。如果苏秦不为反齐事业尽心,燕王又要他何用?
于是一位名叫盛庆的官员出现在苏秦的眼前,郑重地转达燕昭王的话:“齐王之多不忠也,杀妻逐子,不以其罪,何可怨也。”
这样一个作恶多端的君主,整治他是完全正当的。
这当然是场面上的漂亮话,对苏秦真正有威慑力的是下面这句:“不之齐危国。”
你要是不去危害齐国,就是在危害燕国。
危害齐国,齐湣王将来可能要苏秦的命;危害燕国,燕昭王现在就能惩办苏秦。何轻何重,苏秦自然明白他已经没有退路,只有冒死向前了。
又要重新上阵的苏秦,虽然用他自己的话说,决心“以死之围,治齐燕之交”,豁出命去也要巩固燕国与齐国假装亲密的关系,但他这次不想只是乖乖地,一声不响地走掉,有些话他必须跟燕昭王说清楚。
他知道,自己一离开燕国,背后“必将有口”,那些燕国自以为是的大臣们必然会在燕昭王面前嚼舌头,反复毁谤他的信用。时间一长,燕昭王难保不会动摇对他的信心。
所以他上书燕昭王,讲明自己的担心:“臣贵于齐,燕大夫将不信臣。”
被齐王重用,就会被燕国的大臣疑心,这显然已是事实。
苏秦接着具体描写燕国官员对他的态度:“臣贱,将轻臣。臣用,将多望于臣。”
如果没被齐国委以重任,他将不被人当一回事。若是得到齐王信任,燕国这边又会对他寄予过高的期望。
这倒还不算什么,严重的是“齐有不善,将归罪于臣。”,齐国如有对燕国不利的举动,苏秦就将被燕国视为罪人。
不仅如此,要是“天下不攻齐,将曰:善为齐谋。天下攻齐,将与齐兼弃臣”,燕国如不能联合其他诸侯一起谋取齐国,苏秦将被指责为专替齐王做事。等诸侯真的合作进攻齐国,苏秦伤害齐国的阴谋将被识破,这时的燕国又会抛弃他,任他由齐王处置。
苏秦这句话已经不单是在说燕国的大臣,实际把燕昭王也包括了进去。他将自己的处境看得十分明白,“臣之所处者重卵也”。
几年之后,他真的和重叠摞起的鸟蛋结局一样,粉身碎骨。
读完苏秦这样的上书,明君燕昭王当然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他召见苏秦,用最让人动容的话语抚慰那一颗不安的心。
他首先誓言:“余必不听众口与造言,余信若犹啮也。”
我跟你的关系如同人的上下牙齿咬合一般紧密,什么样的谣言也破坏不了。
他又给苏秦减轻压力,不下达硬性的工作指标:“大,可以得用于齐;次,可以得信;下,苟毋死。”
你此去能被齐王重用当然最好,不让他怀疑也不错,实在不行,只要能保全性命就可以了。
为证明自己不是在表面说好话,燕昭王还告诉苏秦:“以孥自信,可”。
为了叫齐湣王信任你,你可以把家眷带到齐国去,显示再没有被燕国要挟的顾虑。
燕昭王甚至说出这样的话来:“与言去燕之齐,可;甚者,与谋燕,可。期于成事而已。”
苏秦可以跟齐湣王说背离燕国,彻底投靠齐国;与他算计燕国也是允许的,只要能最终办成大事,怎么样都行。
为让苏秦铁心替自己做事,燕昭王的话已经说到家了'1'。
苏秦应该不会单纯得把燕昭王的话百分之百当真,但一位国君能作如此表示,身为臣子的他心里大概还是免不了有几分感动。或许还想,就凭这番话,冒再大的险也值了。
于是他又出发了。
二。政治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讨价还价。
苏秦不在齐国的时候,齐湣王除了杀张魁、杀老婆,赶走儿子外,倒也没耽误攻秦的正事,派遣了各路使者外出跟诸侯沟通。
要想让诸侯听从齐国的调遣,有两个人是必须拉拢过来的。一个是赵国的奉阳君,这个老家伙主导着诸侯中除齐、秦外最强大的国家。没有赵国的参与,此次攻秦就发动不起来,齐国也就休想借机攻打宋国。
以齐、赵两国现在的关系,跟奉阳君打交道并不难。跟另一个人的往来才真让齐湣王满心的不情愿,这个人就是薛公。
此时的薛公已经被魏昭王任用为相国。可以想象,凭薛公的声望和能力,魏国今后的方向将主要由他说了算。如果他执意不肯让魏国参加攻秦行动,多年听从魏国的韩国也将不会加盟齐国的阵营,这两个国家虽然脆弱,但却处在*秦国的主要通道上,缺了它们,攻秦计划也只能告吹。
虽然苏秦担保说只要燕国不反对齐国,魏国等国就不敢乱来,但大概是为了使事情万无一失,齐湣王还是咬着牙重新向政敌示好,跟薛公和解。
不管是奉阳君,还是薛公,作为老资格的政客,最能打动他们的当然是个人的利益。这一点齐湣王也很清楚,他对这两个人的笼络办法只有一个,土地。他许诺灭亡宋国后,把宋的一块叫陶的地方送给奉阳君作封地,另一处名叫平陵的地区则划归薛公的名下。
早就想从宋国弄地产的奉阳君自然高兴。薛公尽管心里恨透了齐湣王,但知道此刻公然对抗还不是时候,再说那未来的封地也确实诱人,就暂且与这昏君站在一起吧。
在三方都表示满意的情况下,合作的框架就这样敲定了。
大约不久之后,一支打着攻秦旗号的齐国军队就向魏国方向开去,这实际不过是齐湣王演给诸侯看的一次作秀。
这样一支装装样子的军队开到了齐、魏边境,在那个原属于魏国的观驻扎下来,只等魏国那边开放边境,欢迎他们通过。
可是魏国那边却迟迟不见任何的表示。
怎么回事?
这其中的缘故应该还是在薛公的身上。虽然与齐王达成了交易,但薛公显然并不相信这个喜怒无常的君主,他可能觉得有必要搞一份更详细更具体的合同,这些不谈清楚,在观的齐军就休想继续表演下去。
为了尽量确保齐王不会违约,薛公往临淄派去了一批自己的谈判代表,当苏秦走在回齐国的路上时,这些人正替薛公跟齐湣王讨价还价呢。
谈判的进展很不顺利。虽然齐湣王为了自己的计划,愿意收买薛公,就像他对苏秦说的那样“甘薛公以就事”,但薛公就是信不过他。不仅是薛公自己心存戒备,连他派到齐国的代表中有两个叫爽和强得的人,在给主子的报告里也“皆言王之不信薛公”。
收到这样的信息反馈,薛公就更是横下心来不见兔子不撒鹰。他的另外一个叫夏后的代表坚决“欲为先薛公得平陵”,攻宋还没开始,平陵怎能先得,夏后的意思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