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山之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山之石-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继承思想文化遗产,不能成王败寇
  □  那么,先秦诸子又怎么回答这些问题呢?
  ■  事情既然因“救市”而起,当然首先得弄清楚这个“市”为什么要“救”,社会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也就是“为什么会起火”和“火势为什么会蔓延”,等等。
  □  问题出在哪里呢?
  ■  也有不同看法。道家的观点,是根本就不该有“市”。没有“市”,也就不必“救市”。
  □  这个你前面说了。
  ■  以后也还要再说。
  □  道家以外呢?
  ■  道家以外,大体上是儒家认为问题出在人心,法家认为问题出在制度,墨家认为问题既出在制度,也出在人心。
  □  那他们的“救市方案”也不相同吧?
  ■  当然。儒家认为问题出在人心,因此主张“安心”;法家认为问题出在制度,因此主张“改制”;墨家认为问题既出在制度,也出在人心,因此既主张“改制”,也主张“安心”。
  □  墨家好像全面一点。
  ■  也很深刻。制度的问题在哪,人心的问题在哪,墨家都说到了点子上,很到位。但同时,先秦诸子中,最不成功的也是墨家。
  □  墨家为什么最不成功?
  ■  因为他们的办法最不管用,也最用不得。
  □  这就怪了,怎么会这样?
  ■  这只能以后再说,我们这里先卖个关子吧!你喜欢读侦探小说吗?侦探小说里面的那些大侦探,都是这么说话的。
  □  最成功的是谁? 。 想看书来

壹  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世界(4)
■  法家。秦汉以后的政治制度,就是法家设计的。
  □  为什么法家会成功?
  ■  因为法家的办法最管用。秦王国最后能一家独大,秦始皇最后能兼并天下,靠的就是法家的主张。我们知道,当时最迫切的需要是“救市”。谁的办法能解决问题,谁就吃香。所以秦始皇一统天下以后,就将法家的学说钦定为国家意识形态。
  □  但是汉武帝以后,国家意识形态是儒家的学说呀!
  ■  实际上是两家“共同执政”。儒家是公开的“执政党”,法家是暗中的“执政党”。
  □  这么说,儒家学说也是管用的?
  ■  不管用。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一样,也救不了“市”。孔子周游列国,孟子游说诸侯,荀子著书立说,然而谁都不听他们的。为什么?不管用嘛!有趣的是,在后世,儒家的影响却是最大的。
  □  当时不香后世香?
  ■  正是。
  □  奇怪!这又是怎么回事?
  ■  这是一个“秘密”,也只能以后再说。
  □  道家呢?
  ■  秦始皇之后,汉武帝之前,曾经一度是“执政党”。之后,就成为“在野党”,不过是“合法”的“在野党”,所以有时候也成为“参政党”。他们的影响,仅次于儒家。
  □  道家的办法管用吗?
  ■  也不怎么管用。道家根本就反对“救市”,岂能管用?不过当真“崩盘”以后,就用得上了。比如西汉初年,统治者“贵黄老,尚无为”,便造就了“文景之治”。但如果要“救急”,也是不管用的。
  □  墨家呢,也是“参政党”吗?
  ■  墨家最惨,变成“地下党”了,影响也是最小的。
  □  如此说来,墨家最差?
  ■  怎么能这样说?事实上,墨子对当时社会病症的描述最准确,诊断也最到位。而且,他的“救市方案”中蕴含的理想、追求和价值判断,都非常可贵,甚至极其宝贵。他的理想,也是最美好的。相反,最成功的法家,反倒问题最多。
  □  你这样讲,我真是听不懂。
  ■  怎么听不懂?
  □  墨家的诊断最到位,方案却最不可行;理想最美好,影响却最小。儒家的办法同样不管用,影响却最大。道家的办法有时候管用,影响却次于儒家。法家的办法最管用,也最成功,却又是问题最多的,影响也没儒家大。这都是一笔什么乱七八糟的“狗肉账”?
  ■  按照某些人习惯了的那种思维方式,是听不懂。许多媒体都问我,你讲先秦诸子,最喜欢哪一家,最赞成哪一家,哪一家对我们今天最有意义?我回答说,根本就不能这么问!讲先秦诸子,最忌讳的是三条,一是急功近利,二是非此即彼,三是一家独大。最成功的不一定就最正确,不管用的也不见得没影响。同样,变成“地下党”,也不等于没道理。继承思想文化遗产,绝不能搞“成王败寇”那一套。
  □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  是其是,非其非,实事求是,一视同仁。先弄清楚他们的思想,然后再把其中可以继承也应该继承的东西,都继承下来。
  □  那你打算从何说起?
  ■  直接的起因既然是“救市”,那就先说当时的社会怎么出问题了吧!
  

贰  “资产重组”之痛(1)
礼坏乐崩,就是“政治链条”断了
  □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  关于这一点,最好看看墨子的描述。
  □  墨子怎么说?
  ■  九个字:“国相攻,家相篡,人相贼”。国相攻,就是国与国之间相互侵略;家相篡,就是家与家之间相互掠夺;人相贼,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总之,人际关系出了问题,国际关系也出了问题。
  □  那时也有国际关系吗?
  ■  有啊!我们现在叫做“中国”的地方,当时叫做“天下”。天下就是“天底下”,也就是“全世界”。这个“全世界”,或者说“天底下”,由许多国家组成,比如齐国,比如楚国。他们都是独立或半独立国家。西周的时候半独立,战国的时候全独立。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的领土、主权、军队和元首。他们的元首叫国君,也叫诸侯,所以他们的国家也叫诸侯国。所谓“国相攻”,就是这些诸侯国家互相侵略,今天你打过来,明天我打过去,可不就是国际关系出了问题?
  □  所谓“家相篡”呢?
  ■  这个问题讲起来要麻烦一点。首先我们要搞清楚,那个时候的“家”,和我们现在的“家”,并不是同一个概念。现在说的“家”,是社会学的概念,也就是“家庭”。那时的“家”,却是政治学的概念,指一种特殊的政治实体。具体地说,就是大夫的领地。
  □  大夫的领地?
  ■  对。那时的大夫,与秦汉以后的大夫,也不是同一个概念。秦汉以后的大夫,是官员。秦汉以前的大夫,是领主。既然是领主,就有领地。大夫的领地,就叫“家”。大夫是“家”这个特殊政治实体的君主,叫“家君”。他对“家”里的土地,有独立(或半独立)的产权;对“家”里的人民,有独立(或半独立)的治权。
  □  你的意思是说,诸侯和大夫,都是领主,都有领地。诸侯的领地叫“国”,大夫的领地叫“家”。诸侯和大夫,也都是君主,都有臣民。诸侯是国的君主,叫“国君”。大夫是家的君主,叫“家君”。诸侯也好,大夫也好,对自己领地的土地和人民,都有独立(或半独立)的产权和治权。国与家,都是政治实体。是不是这样?
  ■  正是如此。
  □  那么,国与家,或者说诸侯与大夫,又是什么关系?
  ■  君臣关系。诸侯是君,大夫是臣。国是家的上级单位,诸侯是大夫的上级领导。
  □  一个天下,有两级政治实体?
  ■  三级。因为诸侯之上还有天子,也叫“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子是天下土地的领主,也是天下人民的君主,叫“天下共主”。他是当时“全世界”的最高领导人。至少,在名义上是。
  □  世界之王?
  ■  可以这么说。
  □  这个“世界之王”(天子)与“各国元首”(诸侯),是什么关系?
  ■  也是君臣关系。天子是君,诸侯是臣。诸侯的“国”,至少在名义上隶属于“天下”,正如大夫的“家”隶属于诸侯的“国”。
  □  这样一种关系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  封建。这里说的“封建”,是动词,封和建都是。封,就是划定范围;建,就是指定领导。具体地说,就是天子把天下分成若干领地,这就是“国”。每个“国”都指定一个世袭的君主,这就是“诸侯”,也就是“国君”。这就叫“封土建国”,简称“封建”。诸侯得到“国”以后,又再次封建,把“国”也分成若干领地,这就是“家”。每个“家”,也都指定一个世袭的君主,这就是“大夫”,也就是“家君”。这就叫“封土立家”,也简称“封建”。

贰  “资产重组”之痛(2)
□  天子封建诸侯,诸侯封建大夫?
  ■  对。天子、诸侯、大夫,三级分权。这样一种制度,就叫“邦国制度”。
  □  明白了。打个比方,天下是总公司,国是分公司,家是子公司,是不是这样?
  ■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可以这样比喻,当然也只是比喻了。正如总公司、分公司和子公司之间,有资金链条或者经济链条连着;天下、国、家之间,也有链条,只不过不是“经济链条”,是“政治链条”。这个“链条”一断,社会就会出问题。要知道,当时的“天下”,可是相当于“全世界”呀!
  □  那链条断了吗?
  ■  断了。而且,这事在当时还有一个特定的说法,叫“礼坏乐崩”。
  □  礼坏乐崩,就是“政治链条”断了?
  ■  正是。链条一断,天下大乱。
  天下大乱,是因为要“资产重组”
  □  那么,当时的“政治链条”为什么会断呢?
  ■  这就说来话长了,只能以后慢慢再说。不过有一点很清楚,就是当时的天下、国、家,与现在的总公司、分公司、子公司,并不完全一样。天下那个“总公司”是虚的,天子也只向“分公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