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山之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山之石-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靠什么连接呢?
  ■  血缘关系,宗法制度。简单地说,就是设定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大夫,包括诸侯与诸侯,大夫与大夫,在名义上或实际上都有血缘关系或亲戚关系。比方说,是兄弟、子侄、舅甥、翁婿等等。西周封建的时候,以及春秋战国之前,基本上就是这样的。
  □  那又怎么样?
  ■  这样一来,所有人都是同族,所有人都是家人。所谓“君主”,便同时也是家长或族长。天子是民族的族长,诸侯是国族的族长,大夫是家族的族长。这些“族长”,都是世袭的,原则上只能由嫡长子(正妻的第一个儿子)接班。次子(正妻的其他儿子)和庶子(妾的儿子),就做下一级的贵族。比方说,天子的次子和庶子做诸侯,诸侯的次子和庶子做大夫,大夫的次子和庶子做士。所谓“封建”,就是按照这个序列来进行的。
  □  封建制与宗法制相统一?
  ■  还要加上礼乐制。在西周实行的制度中,封建、宗法、礼乐是三位一体的,合起来叫“家天下制”,也叫“邦国制”。其中,封建是政治制度,宗法是社会制度,礼乐是文化制度。封建制管国家形态,宗法制管社会结构,礼乐制管文化心理。天下、国、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就靠这三根链条来维系。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叁  急病撞着慢郎中(4)
□  后来断了?
  ■  断了两根,封建制和礼乐制不管用了。
  □  为什么会断呢?
  ■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孟子语)时间长了,血里面的水就多了。何况还有利害冲突。利之所在,血缘、亲缘、姻缘,就不怎么起作用。所以儒家一再说,要讲仁义,不要讲功利。但没有人听。在“资产重组”的过程中,有实力的都想捞一把,没实力的则不相信仁义礼乐能够保证他们幸免于难。
  □  那孔子为什么还抱有一线希望?
  ■  因为宗法制没有被摧毁。在天子的“王族”,诸侯的“公族”,大夫的“氏族”内部,宗法制还是起作用的。其实直到秦汉以后,宗法制也还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制度。这也是儒家学说后来能大行其道的原因之一。
  □  那么,孔子怎样用这根稻草来“救市”?
  ■  孔子为宗法制,也为礼乐制和封建制,找到了一个心理依据,这就是“亲亲之爱”。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爱自己亲人的。父母爱子女,子女爱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相亲相爱,天经地义。如果连这点爱都没有,那就不是人。
  □  是人又怎么样?
  ■  是人,就一要孝,二要悌。孝,就是敬爱父母,这是纵向的爱。悌,就是友爱兄弟,这是横向的爱。这一纵一横加起来,就叫“仁爱”。
  □  这跟“资产重组”有什么关系?
  ■  当然有关系。总公司与分公司,分公司与子公司,是“父子关系”呀!如果讲“孝”,子公司就不能大过分公司,分公司就不能强于总公司。你想,哪有儿子盖过老子的?至于分公司与分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则是“兄弟关系”。如果讲“悌”,它们还能互相兼并吗?显然,讲孝悌仁爱,就不会“骨肉相残”,也不会“资产重组”。
  □  可是,他们已经“重组”了,又怎么办?
  ■  正名。孔子讲,如果让他执政,第一件事就是“正名”,叫“必也正名乎”。
  □  怎样正名?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要像个子。或者说,总公司要像总公司,分公司要像分公司,子公司要像子公司,不能乱套,更不能胡来。天下大乱,就因为大家都不守名分,不讲规矩。相反,如果所有的人都严格遵守“君臣父子”的规范,天下就有救了。
  □  听起来似乎头头是道。
  ■  实际上也有人表示赞同。比如齐景公就对孔子说,先生讲得真好啊!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就算有粮食,寡人能吃到嘴里吗?
  □  那他们为什么不实行?
  ■  因为都有小九九。在他们看来,“君臣父子”那一套,最好是臣下都要讲,自己不必讲。或者说,自己是君就讲,自己是臣就不讲。比如大夫在子公司里得像个老板,到了分公司却不必把国君当老板。诸侯也一样。自己在分公司里得像个老板,却不必把总公司放在眼里。还有,自己的公司,别人不能兼并。别人的公司,最好统统吃过来。这是他们的如意算盘。结果呢?还是君不君、臣不臣。
  □  所以孔子的苦口婆心,就只能是对牛弹琴?
  ■  是的。更何况,当时的天下已经乱作一团,亟须“救市”,孔子却还在慢条斯理地讲什么“正名”,讲什么“仁爱”,这不是急病撞着慢郎中吗?
  □  这就是孔子失败的原因?
  ■  原因之一吧!根本的原因,还因为“资产重组”已是大势所趋,没人挡得住。
  □  所以墨子他们要批判孔子?
  ■  不!墨子的批判,却是另有原因。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肆  草根有话说(1)
孔子是“封建主义”,墨子是“社会主义”
  □  孔子提出“救市方案”以后,墨子就来唱反调,是这样吗?
  ■  是的。墨子是先秦诸子批儒第一人。而且,正如李零先生所说,他是存心抬杠,处处跟孔子对着干、拧着来,尽管他们两个都是不成功的。
  □  墨子知道自己不成功吗?
  ■  知道呀!有一次,墨子跟一个儒家之徒辩论,这个儒家之徒叫巫马子。巫马子说,先生兼爱天下,也没见有什么好处。我不兼爱,也没什么坏处。既然“功皆未至”,你我都不成功,凭什么说你就正确我就错误?可见墨子也知道自己并不成功。
  □  那墨子怎么解释?
  ■  墨子问巫马子,比如现在有人放火,一个人捧着水来救火,另一个人举着火来助阵,都没有成功,你赞成谁?巫马子说,当然赞成捧水的。墨子说,所以我认为我正确,你们不正确。这就说明两点。第一,在墨家看来,儒家的那一套不但救不了社会,而且简直就是放火。第二,儒墨两家针锋相对,水火不容。
  □  为什么会这样?
  ■  因为“道”不同。孔子是“封建主义”,墨子是“社会主义”。当然,这两个词,要打引号。准确的意思,是孔子维护封建制度,主张回到西周;墨子关注社会状态,主张进行改良。他们两人的立场、观点、方法和角度,都是不一样的。
  □  怎么个不一样?
  ■  孔子的立场是贵族的,甚至是统治阶级的。他多半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想统治阶级之所想,急统治阶级之所急,替他们谋划长治久安的方略,设计天下太平的蓝图。这些问题,孔子考虑得很多。如果有统治者来问,他就会耐心而明确地给出答案。比如鲁哀公问“怎样才能让老百姓服从”,鲁定公问“君臣关系应该如何处理”,还有齐景公、季康子等人问“如何执政”,孔子便都有回答。
  □  这么说,孔子是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或者“御用思想家”?
  ■  大错特错!孔子是有着独立立场和独立思想的“民间思想家”。所以,他在回答统治者问题的时候,并不看对方的脸色,有时候话还说得很难听。比如季康子问孔子,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盗贼、维持治安。孔子说,如果你自己不那么贪婪,就算你奖励盗窃抢劫,也没人干!请问,这是“御用文人”吗?又比如子路问“应该怎样为君主服务”,孔子回答说,不要欺骗他,但可以顶撞他。请问,这是“御用思想家”吗?
  □  这就不懂了。你说孔子是“民间思想家”,又说他的立场是统治阶级的,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  一点都不矛盾。你别忘了,孔子自己是贵族,因此也是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但他这个贵族,第一,是最低一等的,是“士”。虽然也当过大夫,却只有俸禄,没有领地,与那些有领地、有治权的(比如季孙氏)不可同日而语。第二,他当大夫,实际执政时间很短,多数时候其实“在野”,只不过有此身份、头衔和待遇而已,并非“统治者”。
  □  也就是说,他是“统治阶级”当中的“非统治者”?
  ■  对!作为“其中一员”,他为统治阶级思考问题,并不奇怪。同样,作为“非统治者”,他站在民间立场思考问题,也不奇怪。实际上,任何真正的思想家,思考都是独立的,与阶级立场无关。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立场有倾向,思考须独立”。
  □  如此说来,孔子是“作为民间思想家为统治阶级独立地思考问题”? 。。

肆  草根有话说(2)
■  非常准确。所以,孔子的“道”,必定是“封建主义”。因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是由“西周封建”而产生的。孔子代表的,就是这些人的利益。
  □  墨子呢?
  ■  墨子的立场则是平民的,甚至是劳动人民的。他更多的是站在劳动人民一边,想劳动人民之所想,急劳动人民之所急,为劳动人民奔走呼号,争取权利。为此,墨子提出了他著名的十大主张(兼爱、尚贤、尚同、非攻、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这些主张,便都与他的立场有关。
  □  你说墨子的立场是劳动人民的,有证据吗?
  ■  有啊!比方说,墨子是反对“大型综艺晚会”的,谓之“非乐”。为什么呢?因为对劳动人民没好处。墨子说,现在社会最大的问题有三条,那就是“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这是劳动人民最大的忧患(“民之巨患也”)。可是那些“大型综艺晚会”却一点忙也帮不上,反倒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既耽误生产,又耽误治国。这就简直是祸国殃民!
  □  这也偏激了一点吧?
  ■  观点可以讨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