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年龄和工资的增长对独身者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比预期的要大。(鲍克特,

年)
卡甘()等人将调查对象分为从未结婚者、离婚者和再离婚者三组。研究发现,再离婚与从未结婚的男性孤独感和与世隔绝感最重。解决孤独的途径各不相同:再次离婚的女性倾向于参加社会运动,男性则倾向于寻找新的伴侣,而从未结婚者倾向于保持现状,不作任何改变。最使人减少孤独感的事情对男性单身者来说是性,对女性单身者来说是工作和事业。此外,再次离婚女性中有过抑郁症经历的最多,女性哭泣的频率较高,男性患有性病和血压病的较多,吸毒者较多。但是总的看来,独身者吸毒酗酒的现象并不普遍。(卡甘,

年)

独身者与已婚者的区别
卡甘曾研究过独身者同已婚者及其他社会人群的区别。从家庭背景上看,独身者比已婚者的家庭和谐程度要差些。从生活方式与闲暇时间的支配上看,独身者每周出门的次数比已婚者要高,主要内容为看朋友、下饭馆和看电影,但很少串亲戚。已婚者出门的主要内容依次为看朋友,下饭馆和串亲戚,却很少看电影,两种人共同的日常娱乐都是看电视。(卡甘,

年)
摩根哈根()等人的研究指出,过去
的研究证明,已婚者的死亡率比起各类单身者为低。





年的一项调查表明,死亡率按高低排列依次为:




年的调查发现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主要是离婚者的健康状况比过去提高了,但寡居者的健康状态比过去下降了,从未结婚者的健康状况也比过去有所下降。(摩根哈根, 
年)
寡居者, 


)从未结婚者,

)结婚者。

婚者,

对独身者的看法斯托克()等人以澳大利亚已婚男女为对象,


的调查对象称她
岁以上未婚女人的看法。
调查他们对
们为“老处女”,同时,认为别人会使用这种称呼的占


岁还没有男人”,一定是有什么缺陷。但是,有
男性调查对象的态度比女性更加严厉,认为“到

的研究对象认为,有些女人对有没有男人、婚姻和子女是不看重的。(斯托克,

年)
波尔纳()以“宁死不结婚”为题,阐述了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产生的一种影响:由于在大众传播媒介中,英雄人物多为单身男人,致使男青年们容易把英雄与独身者联系在一起,而同结婚相对立,因而激发对婚姻的否定态度。(波尔纳,
年)
调查的样本、方法及结果
由于独身者在人口中所占比例甚小,难以使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这项研究是采用非随机抽样方法取得样本的。具体做法是,在报刊上刊登广告,征求志愿者参加调查。用这种方法共征集到

位独身者,全部是北京市民。调查采用深入访谈、了解个案史的方法进行,因而属于定性的研究。
经过对调查得来的资料所作的分析研究,我们将目前的独身现象概括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对男女两性均无兴趣的独身,第二类是对异性有兴趣的独身,第三类是对同性有兴趣的独身。第一、三两种类型属于选择性质的独身,即真正的独身,第二种类型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被迫性质的独身,即假性的独身或暂时的独身。第二种类型的独身又可细分为两类,即(一)浪漫型(先锋型)独身,(二)保守型(传统型)独身。
独身(一):对两性均无兴趣
调查对象中有一部分人属于这个类型。他们有的已届中年,有的还很年轻,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家庭背景既有干部,知识分子,也有工人、农民,本人工作有科技人员、公司职员、药剂师、司机等。
这类独身者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当听到“独身”这个字眼时首先联想到的词是“轻松”“、自由”,而不是“孤独”“、痛苦”等等。
他们为什么选择独身?高度概括地说,是为了保存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内心世界和生活天地。一位

岁的独身女性说:看到大多数父辈的人们终日为子女忙碌,失去了自己的生活目标,我不愿走他们的路,不愿为孩子牺牲自己的生活。她补充说:有人劝过我可以只结婚不生孩子,但我认为两个人的生活和一个人的生活还是有质的不同,即使只有两个人生活在一起,仍会有受打扰的感觉。他们把结婚视为负担和枷锁。一位年仅


岁但自称确经深思熟虑做出这种选择的男性将独身的好处概括如下:“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释自己到哪里去了,既可以尽情纵容自己的陋习,又不需要容忍别人的坏习惯,有更多的私人权利,有更多的自由培养个人兴趣,有更多机会了解自己的需要,当你疲倦或情绪不稳时,没有人会骚扰你,有较多的宁静,没有摩擦,比婚姆生活有较多尝试新体验的机会,可以随意花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没有小孩在你身上撤尿。”


这种类型的独身者“自我”的意识十分强烈,他们给人的印象是有一个不容第二个人随意涉足的一个人的世界。一位独身女性说,“我需要安宁,需要一个孤独的人生,需要一个美丽的天地。孤独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美。”他们特别看重这个一个人的世界,绝不愿意任何外人哪怕是最令他们崇敬、喜爱和亲近的人走进这个世界。
据观察,这种类型的独身者的内心世界绝不是悲惨的、痛苦的、孤寂的,他们兴致勃勃地生活着,轻松愉快,怡然自得,具有一种常人中见不到的“仙气”,一种清静、淡泊的内心世界,心理显得很平衡。他们陶醉于这个世界的恬静、安适,自得其乐。有一位被调查者写道:“我纳闷,人们为什么看不到婚后的不幸,而总以为单身生活是一个悲惨无比的世界。”他们的主张和做法虽然在多数人看来是“走极端”的,但从他们身上完全看不到极端分子常有的焦躁、激烈、严厉和过分的狂热,有的却是丰满、完善、恬淡和祥和。他们不像世上许多人那样,或者还在上下求索,寻找关于人生道路的答案,或者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个问题,而像是解开了这个斯芬克斯之谜,因而沉浸在获得答案后的满足、喜悦之中,没有还在追寻答案的人们的焦虑和彷徨。
这类独身者如何对待情欲和性欲?调查发现,两性之间的感情在此类独身者心目中被放在极不重要、可有可无的位置上,不会超过友谊,他们对性欲也看得很淡漠,不会超过其他欲望,如食欲、求知欲等等。有一位男性独身者说:“这种欲望不是离不了的,它只是生理反应的一部分,不是生活的全部,没什么了不起的。”一位女性独身者说:“我认为性欲不太重要,我没有什么欲望。”另一位女性说,“这种事与我无缘,我不向往这种事。这种事在我心中没有位置,我即使成家也是为了双方互相照顾,我确实没有这种欲望,不能因为别人都这样做我也这样做。”女性未经开启的欲望或许能永远处于未知状态,而男性从心理上可以对两性均无兴趣,但生理的欲望还是会有的。一位男性独身者承认:“我是凡人,欲望有时是强烈的,但我的理智能够克服我的本能。”另一位男性也用了“克制”这一字眼。他们当中有的研究过人类性心理和性生理方面的资料,知道男性在

岁时性欲达到最高峰,以后即使不会下降也不会再超过


岁了。一位男性独身者带着如释重负的神情说:“我已经过了


岁了,欲望最强的时间都经过了,以后就更不成问题了。”这一类的独身者几乎都是童男处


女,而且希望终生如此。
独身(二):对异性有兴趣

浪漫型(先锋型)独身
对异性有兴趣的人能否做到终生独身?在西方国家,人口中相当一个比例的人有可能做到这种选择,他们与异性或发生偶然的亲密交往或建立短期的亲密关系(包括性关系),但在中国社会中却很难做这种选择,因为婚姻几乎是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包括性关系)的惟一合法途径。因此,在中国的独身者中,选择真正的(不是暂时的)终生独身同时又对异性很感兴趣的人只能是人口中的极少数。
调查对象中有表明这种意向的人。他们抱着浪漫主义、理想主义或唯美主义,不愿结婚。此类独身者往往在感情上比较浪漫,一位独身女性说:“我为自己设计的生活挺浪漫,尽是想美好的东西。”另一位女性解释自己为什么选择独身生活时明确地说:“我不愿尽家庭义务,不愿下厨房,嫌炒菜油腻腻的。”“看到家庭婚姻不幸福的多,幸福的少,因此我不愿结婚。”还有一位女性说:“到什么年龄就做什么年龄的事找朋友结婚家庭丈夫孩子,在我看来这是女人的错误,也是男人的错误。”一位学哲学的男性独身者说:“我觉得婚姻对人是一种限制,就人的本性来说,不应受婚姻形式的限制。也许到了一定的历史阶段,婚姻会消亡,人们将自由地交往。”
一位年轻美貌的独身女性一再称自己为唯美理想主义者,她把男性归纳为数种类型,一种她称为大海型的,深沉、浑厚,自我中心,由于她个性太强,不能嫁给这种男性,第二种是白鹤型的,有才华、有教养,生活富裕,有欣赏价值,但不能预知在遇到艰难困苦时他们是否会改变,因此也不能嫁,第三种是雄鹰型的,总是像保护小妹妹一样保护妻子,女性在这种男性面前无法显示出个性,因此也不能嫁。选来选去,几种类型的男子都不能作丈夫,而只能作好朋友,于是她说:“所以我不得不被迫独身。”她还将自己的两难处境精辟地概括为:“浪漫的婚姻不稳定,稳定的婚姻不浪漫”,“世俗的丈夫缺乏诗意,有诗意的丈夫不现实”,结论是:理想的丈夫是没有的,所以独身。这种类型的独身者极其看重浪漫情调和感情,而浪漫爱情的原型正是

世纪欧洲的骑士爱,这种爱情从一开始就不属于已婚夫妇,而属于情人。
浪漫型的独身者还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