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和保守型(传统型)两种。用世俗的话来说,前者是不愿结婚的,后者是结不成婚的。
由于独身现象是一种偏离主流文化和主流生活模式的选择,人们往往视之为怪异。善良的人对独身者持同情怜悯的态度,不那么善良的更有持蔑视的居高临下态度者。然而,无论是鄙视还是同情都不是对待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选择的正确态度。正确的态度是平等地看待它,因为人有权利做出不同的选择。
目前的一些做法助长了对独身者的偏见和歧视。例如住房政策。不少单位让独身者长期住单身职工宿舍,至少要等到某个岁数(

岁或


岁)才能像结婚的人那样分配到住房。这种政策虽然表面上看是住房紧张所致,实际上却含有深刻的文化(观念)内容。在中国人看来,没有结婚的单身者就没有“成家”,单身家庭这个在家庭社会学中被广泛采用的词组(而且这种家庭形式在其他许多文化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在中国人看来是由两个互不相容的字眼组成的,因而自相矛盾:是单身就不是家庭,是家庭就不是单身。这种观念不仅落伍且十分残酷,它剥夺了单身者建立家庭生活的基本权利,剥夺了他们建立一个不受他人干扰的单身生活小天地的起码条件:一小块属于自己的空间。大多数独身者(除了住房无困难者)对此感到十分悲愤,认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有一位


岁的独身女性写道:“生活上的最大困难是住房问题,连鸟还有个窝,何况人呢?难道只有结婚成家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惟一途径吗?”


独身者做出的选择对他人对社会均无损害,他们应当得到物质上的公平待遇和观念上的平等对待。尤其在我国存在严重人口问题的现状中,更应考虑到独身生活方式的正面价值。就像一位独身者所说的那样,“我们这些人没给国家庞大的人口大军增添负担,社会给我们的待遇反而不如给社会多增加人口负担的人,这难道公平吗?”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是能够平等对待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现象和人的社会,而对这些现象和人们的任何不公正、不宽容只能是野蛮和不文明的证据。这一点也可以说正是我们做独身现象研究的初衷和归宿。
参考书目:
①奥斯特姆(:《独身的后果》,朗彼得出版社,年。


巴奎特(《独身女性》,比肯出版社,波士
顿,
年。
③鲍克特(:《单身者组织中与单身身份及母亲身份有关的两性区别》,《密西根学会会员》,



期,第页。


年总
④卡甘(《单身与已婚:它们是不同的?》,为北中部社会学会

年会提交的论文。
⑤卡甘等:《对单身者中从未结婚者、离婚者与重复离婚者孤独状态及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为社会问题研究协会第


届年会提交的论文,



年。

考克拉姆(等:《影响从未结过婚的男性和女性的生活满意度的因素》,《家庭关系》,


期,第页。
年总

康纳尔(《日本为何没有老处女?》《家庭史杂


期,第页。丹次格(:《独身身份:独身成年人及独身者社会组织的利用》,为北中部社会学会志》, 年总

年会提交的论文。
海洛德《年轻单身女性的避孕行为》,《青少

期,第页。
年杂志》,
年总
凯斯(《两种独身模式》,《国际家庭社会学杂

期,第页。
志》, 
年总
洛温斯坦()等:《对中年独身女性满意度

期,第页。摩根哈根()等:《尽我们的本分:婚姻状态与死亡率之间的近期变化》,《社会学与社会研究》, 
年和紧张度的研究》,《性角色》,
年总




期,第页。波尔纳(《宁死不结婚》,《社会政策》,

年总

期,第页。塞梅诺尔()等:《独身者;新型美国人》,西蒙与斯库斯特出版社,纽约,

年。施莱辛格()等:《使单身女性陷入贫困的决定因素》,为乡村社会学会

年会提交的论文。斯泰因(:《独身》普莱梯斯公司,新泽西,年,斯泰因:《独身生活:社会中的非婚成人》,圣马丁出版社,纽约,


年。斯托克()等:《对独身女性的看法》,《性角色》,年总


期,第页。孙晓:《中国婚姻小史》,光明日报出版社,

年。
第五篇  婚前性行为规范
引言
婚前性行为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是一个敏感的题目。在中国做这一研究恐怕比在西方更困难一些,这是历史、文化传统以及事态发展的现状造成的。在西方国家,虽然一般的社会规范是不赞成婚前性行为的,欧洲的中世纪和美国的清教时期对这种行为的制裁也是相当严厉的,但欧洲经过了文艺复兴,美国的清教时期也早已成为历史。社会舆论对婚前性行为比对其他越轨行为,如婚外性行为、同性恋行为等等要宽容得多。因此,当调查者向研究对象询问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以及他自身的经验时,就比较容易得到真实的情况。显然,当人们对某一行为的好坏并无明确看法或看到周围许多人都有这一行为时,则较易提供自己关于这一行为的真实看法及自己的真实情况,反之,当舆论对某一行为有苛刻的评论或人们以为只有少数人像自己一样时,则不愿讲真话,我想这会是研究将遇到的一个重大障碍。
然而,婚前性行为在中国社会中是存在的,因此应当研究这种现象。此外,正因为我们对中国人行为的这个方面的基本情况还几乎一无所知

例如有多大比例的人有过这种行为,造成这一行为的原因、对这一行为的看法如何等等
这个研究就显得更有必要而且更有意思了。
在国外有大量关于婚前性行为的研究,它们普遍采用的一个度量术语为,可译作“性容许程度”,意为对性行为的容许程度。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态度的研究,即人们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另一类是关于行为的研究,即人们的亲身经历。(此外也有少量将态度与行为加以比较的研究,因为二者往往存在差异,态度开放而行为却比较拘谨。)本篇计划就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阅读有关这一问题的文献时发现,

年代美国学术界曾有过关于美国社会是否在经历一场“性革命”的争论。一些学者持肯定态度,如克里斯坦森()在国际社会学会第九届会议上提交了的以“美国性革命的最新数据”为题的研究报告,以中西部大学



年的三次调查为依据提出:第一,“性革命”在美国不但正在延续而且可能加速,第二,女性的性开放速度超过男性,最终可能达到与男性相仿的开放程度,而过去一向是女性比男性保守的(。克里斯坦森,年、
年和

年) 
另一派意见否认美国存在“性革命”。戴波蒂(



项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后得出结论:
)等人在综合分析了
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间,青少年的性行为有所改变但相对稳定。虽然有婚前性经验的人比例大了一些,年龄提前了一些,但并不存在什么“性革命”。(戴波蒂,

年)艾丽亚斯()以印第安那大学性研究所(这个研究所是由著名的金西博士创建的)




年的调查数据为依据,研究了青少年是否在经历“性革命”、色情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及性教育与青少年态度行为模式的关系等问题,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青少年在性态度上比父辈更开放了一些,但行为上区别不大,第二,对色情传播媒介的接受程度男性比女性大得多,且接受程度受社会阶层的影响,即社会阶层越低的人接受程度越高,第三,同性伙伴群是性教育的主要来源,异性伙伴群次之,再次为学校教师,家长的作用很小母女关系例外,母亲对女儿的主要做法是告诫她们婚前性行为是罪恶的。总的来说,青少年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是健康的。(艾丽亚斯,

年)
中国的情况如何?中国人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是始终如一的还是有了改变?行为方面又有哪些特点?这些态度和行为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就是本项研究要探讨的问题。
文献综述

关于态度的研究
在对婚前性关系态度的研究中,瑞斯()的理论引人注目,这是因为:第一,他研究做得早,早在

年代就指出这是一个被社会学界所忽略的问题,第二是因为他提出了比较“漂亮”的理论,并因而引起许多争论。在一门科学研究的初创阶段,理论往往容易“漂亮”,那是因为它离实际情况距离较远,可以做出“漂亮”的抽象与概括。一旦研究深入之后,实际情况知道得多了,理论往往就不那么“漂亮”了。瑞斯的理论有两个命题:第一,婚前性容许程度与社会地位有相关关系,他假定社会地位越高者婚前性容许程度越低,但后来的研究并未证实这一假设。第二,婚前性容许程度与一
个人政治观点上的开放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与保守程度呈负相关关系。(瑞斯,

年)在后来的研究中,他的理论被许多人反复提及,其中不乏支持者,但持反对意见的人更多。如贝叶()的研究表明,性容许程度与社会经济地位无关。(贝叶,

年)弥顿道普()也声称自己的研究数据与瑞斯理论不相符。(弥顿道普,

年)
辛格( 

)将自己的研究报告题名为“对婚前
性关系看法的变化趋势”,这项研究是在全国民意测验中心



年的五次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他发现,对
婚前性关系的肯定态度呈上升趋势,各个社会阶层、性别,种族之间的态度差异在缩小。他因此提出,应当重新考虑关于婚前性容许程度的理论框架,他预言了婚前怀孕与人工流产的上升趋势(。辛格,

年)
马霍尼()在一项关于不同年龄组婚前性容许程度区别的研究中发现,最年轻的年龄组(岁)性容许程度最高,而

岁年龄组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