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未来家庭生活的关注下降而对对方社会地位的关注有所上升;
对配偶智力程度和教育程度的要求提高了;
男性在选择女性时更注重相貌而忽略持家能力,例如烹调能力等;贞节对于男女双方都不再是重要的因素。作者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首先是性角色变化的反映;其次是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再次是人们对浪漫爱情的理想化倾向上升了;最后,变化中的社会经济条件也是造成上述变化的重要原因。(霍依特,
)
在我阅读关于择偶标准的文献时所见到的最“保守”的(下述观点一般被视为保守,但不是在十分精确的意义上使用“保守”一词的)一篇论文是弗克()的《择偶在美国》。他认为择偶不是只靠机遇(强调浪漫爱情者持这种主张),用浪漫取代现实往往是婚姻不和的来源。各种文化择偶标准差异很大,在某些民族和文化中,婚姻的结合根本不考虑浪漫爱情。浪漫爱情是在朋友中发展起来的,而朋友中视为珍贵的往往是造成婚姻不和的因素。他指出,人们的择偶行为在实际上受到多种限制,它同每个人的行为参照系紧紧相联。因此,双方的一致能带来成功的婚姻,而仅靠机遇和浪漫爱情是不会有幸福婚姻的。(弗克,
研究设计本项研究的资料是从全国各地报刊杂志上的征婚广告中选
出的
人,男女各
人。具体地说,样本是用随机数码表
从一本全国范围的征婚名册(共
人,男女各
人)中随机抽取的。因此可以说,这个样本虽然还不能在严格的统计学意义上推论全国,但大致反映了全国征婚广告的现状。
输入计算机(使用的数据共计
个变量,其中
个是征婚者对自身状况(条件)的描述,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婚姻状况和经历,以及身高、容貌、性
格、收入等等;另外
个是征婚者对配偶提出的要求。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软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各项变量的基本描述,即百分比的描述,以展示征婚者自身的基本情况,他们对自己的描述和他们对配偶的要求;第二部分是对主要自变量(
,包括性
别、教育程度和户口状态)与各依变量(
相关关系的检定,采用卡方检定法(
第三部分是在第二
部分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筛选,采用对数线性回归方法(
)对变量作定量的分析,以确切了解主
要变量间的相关程度。由于使用对数线性回归方法分析社会科学中大量存在的定类定序变量只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方法,对于如何解释对数线性回归分析给出的参数值至今仍在热烈的讨论中。本项研究采用阿尔巴(
)的方法,首先将对数参数值还原为真数,用这些数值与几何平均值作比较,进而将同一变量中不同取值的影响加以比较,以获得有意义的解释。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
征婚者的基本特征年龄:从样本看,征婚者中最年轻的是
岁,最老是的
岁。
岁以下的占岁至
岁的占岁至
岁的占岁至
岁的占
岁以上的占
教育程度:样本中大学以上教育程度(包括本科肄业、毕业、研究生)的占
,中学教育程度(包括高中、初中、中专、中技)的占
,小学教育程度的占文盲占
。此外,有
的人没有提到自己的教育程度。
职业:样本中干部占
,知识分子占国营工人占
,集体职工、临时工、合同工占
,乡
镇企业职工、民办教师占
,农村专业户占
,一般农民占
,军人占
,个体户、待业青年占样本中有
的人没有提到自己的职业。户口状态:样本中城市人口占,农村人口占
,军人占婚姻状况及经历:样本中
的人声明至今尚未结过婚,
的人曾结过婚,目前丧偶或离异,有的人没有提到自己的婚姻状况及经历。
征婚者对自身状况的描述
从征婚者对自身状况的描述可以看出人们在择偶时看重自身的哪些素质,以为自己在哪些方面值得配偶予以注意(或是值得骄傲的对自己有利的“条件”,或是对自己不利但应当让对方有所了解的情况),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反映出人们在择偶过程中最看重的因素。
除去全部征婚者都提到的性别和年龄以外,其他按样本成员描述自身情况时提到某一因素的频率顺序排列如下:有
的征婚者提到了自己的职业,只有
的
人没有提到自己的职业。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一个人的职业是其社会地位的主要标志,以致人们在把自己展现给对象时将它摆在极重要的位置,而那种如在印度社会中人属于哪一等级(种性)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人的财产或在种族纷杂的社会中人的种族等因素的重要性在中国都是不显著的。
其次重要的是身高:样本中有
的人提到了自
的征婚者没有提到这一点。这个现象在世界各国的征婚广告中是绝无仅有的,十分有趣。联想到中国的一些俗话,如“一高遮百丑”以及有一段时间甚为流行的关己的身高,只有
米
以下是“一
米
于男子在
以下就是“二等残废”、
等残废”等谑语,可以印证中国人在择偶时对身高的特别关注。虽然我们尚难以确定这种关注的确切原因(是因为男子高大才显得有男子气概?这是一种对健美、性感的较高层次的追求;还是因为在勉强温饱的国度身材高大是营养较好因而身体强健的标志?
这则是较低层次的追求了),但人们不约而同地将身高摆在如此重要的地位加以介绍这一点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征婚人在自我介绍时摆在第三位的是教育程度。样本
的人提到自己的教育程度。在中国,教育程度的高低虽然与职业密切相关,但与收入的多少却不甚相关或很不相关。近年暴露出来的收入“脑体倒挂”(知识分子有时甚至不如普通工人、服务行业职工收入高,更比不上个体户),更使这种关系变为负相关,从而使教育程度的重要性相应降低。然而人们在择偶时仍把教育程度放在重要地位。可以想到的原因是,中国人往往不仅把教育程度同谋生手段相联系,而且把它视同为教养程度。)征婚人在自我介绍时摆在第四位的是容貌,有的人提到自己的容貌,女性多用“秀丽”“端庄”“清秀”“端正”“白晳”“俊秀”等词汇,男性则多用“五官端正”“英俊”等。
征婚人提到自己婚姻状况的占
中有
,占第五位。
的人提到有婚史,其中有人强调只有“短暂婚史”。由此看来人们对初婚再婚还是相当关注的,这也是在跨文化比较中较为突出的中国特色。
征婚人提到自己性格品德的占
的人提到自己从未结过婚,样本中有
,比例也相当大。使用的词汇主要有:质朴稳重、勤勉谦和、温柔娴静、热情真诚、正直善良、开朗活泼、老实正派等等。)征婚人介绍自身情况时,第七个注重的因素是健康,
的人提到自己身体健康。
样本中
的征婚人提到自己的爱好,其中包括爱好
有
文学艺术、音乐美术、摄影书法等,也有许多人只笼统地说“爱好广泛”或“兴趣广泛”。的征婚人提到自己的收入。这个比例是不太高
的,可能的原因是,在中国,人们的基本工资较平均且固定,一旦说出职业,对方基本上可以估计出其收入,只有个体户和专业户这一群收入高低差别大的人才有必要加以特别说明。
)样本中有的人提出自己的家庭背景,除了有
极少数出身于干部和知识分子家庭的人提到自己的家庭出身之外,多数人是说明“无负担”、“孤身一人生活”或提到自己与母亲一起生活等等。看来有无家庭负担也是人们择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征婚者中有
的人提到自己有住房。这种情况在跨文化研究中也较少见。可见住房在中国人的择偶标准中有非同寻常的分量。在世界多数国家中,人们根据财力不同会享有极为悬殊的住房条件,但很少有如我国由于住房几乎完全由单位分配因而有钱也租(买)不到的。因此,在征婚广告中提到自己住房条件的人往往并不说自己住房的好坏,而只是说“有住房”,这就足以增加其吸引力了。
有
的征婚者提到自己有事业心。在以上征婚者介绍自身的主要条件之外,还有一些不及的因素,如
的人提到自己有某种技术专长;的人提到自己身有残疾;
的人提到感情的因素,所有用词汇多为“重感情”、“感情丰富”等;
的人提到自己的身材(“苗条”的人提到自己没有不良嗜好(“不嗜烟酒”);
的人(男性)提出如对方条件好愿去女家居住(这一条件的提出证明中国男性认为愿去女家入赘是对女方做出的重大让步,可以吸引对方);
的人提出自己善理家务;
的人承认自己是党员(这一因素的重要性比起怀特与帕瑞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对中国人择偶标准的研究所得到的数据是大大降低
的人提出家有全套家具或家用电器;了);
的人申明自己所属的民族,其中多为回族人。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申明自己民族为回族的征婚者全部要求配偶也是回族人,而其他提到自己所属民族的人并没有要求对方与自己同族。
征婚者对配偶提出的要求
从征婚人对配偶提出的要求可以更加直截了当地看到中国人择偶标准中的各种因素是如何排列的。
样本中征婚人对对方提出的头等重要的条件是年龄,有
的人提出了具体的年龄要求,当然也有人只简略地
要求“年龄相仿”。
择偶标准中第二重要的是性格品德,有的人
提到要求对方要通情达理、豁达开朗、诚实正派、温柔善良、气质好等等。
择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