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把这看作对社会应尽的义务。这无异于承认了异性恋的正统地位。
第二,关于同性恋行为重大与否的问题。据现有材料,同性恋行为虽被视为不正当,但并未被视为十分严重的坏行为,至少比之不正当的异性恋是轻微的。我们未访到因同性恋败露而离婚的个案(当然这不等于没有,但至少有人肯定地说,同性恋比第三者插足轻),北京同性恋的活动在有些场合是半公开的,假如异性之间有这么明显的涉及性的活动,肯定会招致更严厉的干涉,我们的调查对象坦白地承认自己有很多性伴侣,而我们在另一项调查中询问异性恋这方面的情况(婚前及婚外性经历),竟找不到几个肯谈的人(包括那些在问卷中注明有这方面经历的人也多拒绝访谈)。总之,人们不认为同性恋非常严重,它不像是邪恶,倒更像某种荒唐。
关于事实方面我们已经谈得很多了,无论从感情的热烈、性生活的内容、还是同性恋活动在当事人生活中的地位等诸多方面来看,其热烈程度均不弱于异性恋。同性恋者之间的关系纵然不及婚姻生活稳定长久,起码不弱于非婚的性关系。简言之,同性恋什么事都干了,区别仅在于行为对象是同性而非异性。因此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样?
我们还可以换一种方式提出问题:大多数同性恋者已过或将过异性婚姻生活。同性恋看来不算对婚姻关系的亵渎,或重大亵渎。如果从“不忠实”或“外遇”这个角度提出问题,那么同性恋在感情上和肉体上的不忠,丝毫不弱于婚外恋。这里惟一的区别在于前者不会搞出孩子来。
如果我们将目前社会中存在的各种性关系开列出来,可以
婚内以生育为目的性关系。一般来说,只要不加声明,社会默认婚姻的目的为生育。
得到下列清单:
婚内不以生育为目的(或以快乐为目的)的性关系。第七篇中自愿不育夫妇之间的性关系就属于这一类,因为他们已公开宣布不要孩子,将生育剔出婚姻生活的内容之外。
婚外异性之间的性关
)同性恋的性关系。
系。
前二种性关系受到法律保护,属正当关系。但是第二类调查对象对我们抱怨道:他们的婚姻关系受到轻视(不是指责),比如说分不到住房,听了很多闲话(如说他们没本事生育)。因此又可将上述分类重新命名为(
正当而且重大的性关系;
不正当然而重大的性关
正当然而不重大的性关系;
)不正当而且不重大的性关系。如下图:
系;
由图可以看出,在涉及性问题时,重大不重大是生育可能性之同义语。第一类性关系之所以正当而且重大,在于它可能产生合法的生育;第三类性关系是严重的错误,原因在于它会产生非法的生育;第二类性关系之所以被轻视,正因为它申明了不生育;第四类性关系的错误之所以显得不如第三类严重则是因为它不会造成非法生育。至于正当不正当,则明显是结婚与否的同义语。除非经过一定手续得到社会承认和法律保护,一切与性有关的行为均为不正当。以上解释不但为我们调查中所得事实所证实,而且在逻辑上是严谨的。
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同性恋群体无论规模还是活跃程度都超出我们的预料。同性恋者享有某种程度的性自由(至少比不受法律保护的异性恋有更多的自由)。这一点令人感到意外。可以肯定地说:同性恋者的活动完全是为了性和感情方面的满足,不可能有其他目的(如生殖)。这种行为虽然因此在中国社会中永远得到负面的评价,但却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由于受到轻视而苟得的自由。追溯历史也会发现,虽然宋明以来一直有“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法,但逛相公堂养戏子之类的行为几乎是合法的。在这里,实际上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生育重大论。放纵欲望比之造成非法的生育罪名要轻得多。
不需要论及同性恋现象对当事人和周围社会的影响,仅其存在本身(规模、内容、规范、价值观等)就足以引起社会学研究的注意。我们期待有条件用科学的抽样方法对同性恋现象做实证的研究,以得到更精确的结论。
参考书目:
①布莱克()等:《性角色与对同性恋态度的关系》,《同性恋杂志》,
页。期,第年总
鲍曼):《新西兰公众对同性恋的态度》,《国际现代社会学评论》,
期,
第页。
年总
③ 科曼:《婚内双性恋妇女》,《同性恋杂志》,年总
期,第
页。
④布朗芬(《对已婚双性恋男性的研究》,《同性恋杂志》,
年总
期,第页。
⑤德米利(《性政治学与性社区》,芝加哥大学出版社,芝加哥,
年。
迪克森(《双性恋和异性恋丈夫的性满足程度与婚姻幸福程度》,《同性恋杂志》,
年总
期,第页。艾斯科弗:《性革命与男同性态身份政治》,《社会主义评论》,
期,第页。
费舍(:《男同性恋家长》,《妇女健康问题》,年总年总
期,第页。古德曼)等:《回潮:
年代男女同性恋解放运动》,新社会出版社,
年。
格林堡)等:《资本主义、科层制与男同性
恋》,《当代危机》
页。
海伯尔()等:《粉红三角和黄星:纳粹德国对
性学的摧残及对同性恋者的迫害》,《性研究杂志》,年总
期,第
年总
期,第页。金西(《人类男性性行为》,
年。
凯特(:《对同性恋态度的性别区别》,《同性恋杂
志》,
期,第页。拉森()等:《反黑人态度、宗教信仰、容许程度和性信息:关于异性恋对同性恋态度的研究》,《性研究杂志》,
年总年总
期,第页。
劳特曼《粉红三角:纳粹德国集中营对男同性恋者的迫害》,《同性恋杂志》,年总
期,第
页。里卡塔:《同性恋权利运动:美国历史一个被忽略的领域》,《同性恋杂志》,年总
期,第
页。马洛塔《同性恋政治学》,荷顿米林公司,波士顿,
年。米凯尔(:《粉红三角:同性恋解放的激进观点》,埃丽森出版社,波士顿,
年。西麦里()等:《同性恋群体中的乱伦经历》,《性行为档案》,
年总
期,第页。范怀克()等:《异性恋、双性恋与同性恋的心理发展过程》,《性行为档案》,
期,第页。怀特姆(《男同性恋的文化相似性质:从跨文化研究获得的推测性结论》,《性行为档案》,
年总
期,第页。年总
第十一篇 婚姻
近代社会学者们在人类婚姻关系的研究中做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突破,那就是,推翻了所谓“一夫一妻制是人类惟一的永恒的婚姻形式”的神话。他们用大量事实和论辩证明:人类婚制确实经过了一个缓慢但是明显的演变过程,原始时代实行的并不是一夫一妻制,而现存的一夫一妻制也并不是永恒的;所谓“惟一”、“永恒”之类的神话,不过是现阶段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人类婚姻关系发展史上的观点亦如上述。他们将婚制的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群婚时代,时间约为
万年前至纪元前
年(有些区域结束得较晚)。群婚时代的开始,是一个“同从动物状态向人类状态的过渡相适应的杂乱的性交关系的时期”。那时,婚姻不分辈数,甚至存在父母与儿女交媾的现象。接下去是几种前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式,即(一)血缘婚姻形式:这种婚制排除了不同辈数的人们之间的结合,但同辈者皆为夫妇;(二)普那路亚婚姻形式:这种婚制排除了兄妹之间的结合,采取一氏族的妇女与另一氏族的男子结为共同夫妇的形式;(三)对偶婚姻形式:这是从群婚制向个体婚制过渡时期的婚姻形式,它虽然是一男一女结合,但家庭还没有成为独立的经济单位,夫妻关系是松散的、经常变异的。
随着母系社会转变为父系社会和私有财产制的出现,人类婚制进入第二阶段以私有财产制为基础的一夫一妻制阶段。这个阶段大约从公元前
年开始,至今已历数十个世纪。这种一夫一妻制并不是严格的,它被恩格斯称为“以通奸和卖淫为补充的一夫一妻制”。
婚制演程的第三阶段是在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全民所有完全实现的共产主义时代。对那时的婚姻形式虽然难以预测得十分精确,但可以推知的它的两个基本原则是:一、男女双方完全平等;二、婚姻完全丧失其不可离异性。
我国现存婚姻关系处于哪一发展阶段?它是在怎样的历史基础上形成的?它与历史相比较有怎样的变异与遗传?它存在的合理性是什么,又将怎样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取而代之的未来婚制又将是什么样的呢?
历史
在私有制尚未出现的原始时代,人类婚姻大多出于满足情欲这一十分接近动物本能的动机。但是,“当父权制和一夫一妻制随着私有财产的分量超过共同财产以及随着对继承权的关切而占了统治地位的时候,婚姻的缔结便完全依经济上的考虑为转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页)中国古老的婚姻定义是:“婚姻者,所以承先业而继后嗣者也。”为了辨别子女的确属,以求得到确定无疑的财产继承人,形成一个能够使私有财产世代相传的相对稳定的家庭,便发生了为产生合法子嗣而缔结的婚姻,同时出现了为剥削女子劳动力而形成的
家庭奴隶制。在这种婚姻中,男女双方的结合不是基于共同的爱恋,而是为了家族的利益。起决定作用的是整个家族的意志,而不是个人的意愿。那时,结婚成为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家族势力的社会行为。对于男子来说,结婚不是为个人娶“妻”,而是为家族娶“妇”;对女子来说,结婚也不是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