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包括没有恋爱经历者在内的研究对象(


人)对青春期恋爱动机的看法与上述排列次序大同小异,只是“为了表现自己能够吸引异性”这一动机被排得靠前了(第五位)。这一变化表达了旁观者与当事人的不同观点,即当事人并不觉得有表现自己的动机,而旁观者却认为他们是在“拔份儿”,显示自己。这一点被许多老师的看法证实。他们认为,不少谈朋友的学生是为了炫耀自己,“女孩子是为了找个靠山,男孩子是为了显示自己。”找靠山也是一种炫耀,有的女生说:我认识的男生多着呢,有人敢惹我,我能叫来一帮人。有位老师用学生的话概括一些女生谈恋爱的动机是“找个厉害的主儿给撑着”。
不能否认,有些比较早熟的青少年已经有了真正的恋爱意识,如许多人在问卷上写到目的是想寻求精神寄托,寻求温暖,避免孤独,有人诉说心中的苦恼等等。但即使是这些真正具有恋爱意识的人也极少考虑到结婚或寻找终身伴侣。有位老师转述他班上一位恋爱谈得如火如荼的女学生的话,当老师问她是否打算结婚时,她否认了,说:“哪怕好三天也行,起码我被人爱过。”然而,寻找终身伴侣的动机在青春期恋爱中虽属鲜见,却也不是完全没有的,如前面统计数字表明有的人怀有此种动机。当某校一个女生的恋爱被老师劝阻时,她说:“我个子矮,将来不好找对象。”最后虽然两人抱头痛哭分了手,女孩始终对拆散他们的老师耿耿于怀。这种情形似乎确属想寻找终身伴侣的事例。

在问卷列出的十种动机中,有两种同前述所有自变量无关,换言之,它们是均匀分布的。这两种动机是“对异性的好奇心”和“寻求帮助”。这两项恰恰是频率数最高的动机。这说明各种类型(本人各方面状况及家庭状况)的青少年在恋爱时都可能存在这两类动机。另外八种动机则受到各种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情况如表三所示:

关于青春期恋爱中的择友标准问卷中列举了十种择友标准请研究对象排序,以


为最重要,


为最不重要,得到下列结果(序号均值越小者地位越重要)。


表三      影响青春期恋爱动机的因素



提到此种动机高于期望值者
异性的自然吸引力 
学校档次 学校档次高者 
年龄 初中生 
父亲职业 父亲为知识分子者 
父亲教育程度 父亲教育程度在大学以上者 
是否团员 团员 
学习成绩 成绩上等者 
个人志向 准备报考大学者 
了解另一个人 
学校档次 学校档次高者 
父亲教育程度 父亲教育程度在大学以上者 
是否团员 团员 
个人志向 准备报考大学者 







学习如何与异性相处学校档次是否团员
寻找终身伴侣性别与父亲关系
摆脱父母控制年龄父亲教育程度是否团员享受人生学校档次年龄是否团员个人志向寻找刺激学校档次性别父亲职业与父亲关系表现自己能够吸引异性学校档次个人志向学校档次高者团员







男生与父亲关系不好者
高中生
团员
学校档次高者初中生团员准备报考大学者
学校档次中等者男生父亲为干部者与父亲关系不好者
学校档次高者准备报考大学者
表四择友标准排序
择友标准序号均值序号标准差

性格


共同语言


相互感情容貌能力身材抱负健康家庭背景




政治表现

从这一排序可以看出,研究对象不约而同地把家庭背景和政治表现放在了最不重要的地位。可能的原因有二:一是青少年认为这些标准太俗气、太实际,而青春期恋爱的特征首先是它的浪漫色彩,它与实际的考虑最是格格不入;另一方面由于青春期恋爱大多没有长远的打算,因此不必考虑到对方家庭状况这一类对成家才会有较大影响的因素。对政治表现这一标准的贬低似乎隐隐透出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与社会上“文革”后普遍出现的政治冷淡心态不无关系。
中学教师对青春期恋爱中择友标准的看法也认为,学生们很少考虑所谓“门当户对”的问题。男孩子找朋友漂亮是第一,女孩子更注重对方的才能。当然也有班上最出色的学生互
相倾慕的情况,才能容貌的因素兼而有之。总之,青春期恋爱中的择友标准是浪漫情调多于实际考虑。健康这一标准与诸自变量无关。其余九项标准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表五。
表五影响择友标准的因素




容貌年龄身材学校档次年龄性格学校档次年龄父母职业是否团员本人志向才能学校档次性格父亲职业父亲教育程度与父亲关系





提到这一标准高于期望值者
初中生
学校档次低者初中生
学校档次高者初中生父母为知识分子者团员准备报考大学者
学校档次高者女生父亲为知识分子者父亲教育程度在大学以上者与父亲关系不好者是否团员





团员
个人志向
准备报考大学者
抱负学校档次

学校档次高者性别
女生是否团员
团员学习成绩
成绩上等者个人志向
准备报考大学者家庭状况学校档次

学校档次低者年龄

初中生父亲职业
父亲为工人干部者父亲教育程度
父亲教育程度低于大学者政治表现学校档次


学校档次低者父亲职业
父亲为工人者父亲教育程度
父亲教育程度低于大学者相互感情学校档次

学校档次中等者年龄
高中生父亲教育程度
父亲教育程度在大学以上者是否团员
团员共同语言

学校档次 学校档次高者 
父亲教育程度 父亲教育程度在大学以上者 
是否团员 团员 
个人志向 准备报考大学者 

在影响择友诸标准的卡方检定中,一个最有趣的现象是,年龄较小者提到容貌和身材标准的超过期望值。它既可能反映了年龄较小的学生还不太懂得其他择友标准的重要,也可能表明他们还不善于掩饰自己心中刚刚萌发的对异性的感觉和欲望。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会学会中国文化中内向(不公开表露愿望)和压抑(把欲望克制下去)的特点。但他们的天真在这个岁数上(

岁)还在自由流露呢。如何解释生理上更成熟的高中学生反而比初中学生更不注重容貌身材这两项标准?掩饰(有意识的)和压抑(无意识的)的因素昭然若揭。

关于青春期恋爱的途径
在回答男女双方哪方主动较好的问题时,的人认为男方主动好,


的人答“无所谓”。关于结识异性朋友的途径,
的人认为女方主动好,

的人认为自己认识比较好,

的人认为经人介绍好,的人认为无所谓。在有过恋爱经历的调查对象中,

是同班同学,其余为同年级、同校同学,以及通过家庭亲友结识的。
虽然持男生主动为好这一观点的人大大超过认为女生主动为好的人,但目前青春期恋爱中的一个特点是女生主动的很多。我访问的多数老师持“女生主动多”的看法。有的老师如此概括他的观察:“女孩子先疯,男孩子受勾引。”另一位老师将两种接近方式的利弊概括为:“女孩子找男孩一拍即合,男孩子找女孩子屡攻不克。”有些老师将这种现象归结为“国外意识”的影响,因为中国传统观念要求女孩子端庄稳重,主动去找男孩“成何体统”?其实,与其说女方主动追求男方是“国外意识”与中国意识的区别,还不如说它是现代意识与古典意识的区别。即使在西方也一向是由男方向女方求婚的,女性追求男性当是现代男女平权的结果。尽管女生追求男生的个案增多了,但在绝对数量上仍然低于男生追求女生的个案数。在对谈过恋爱的人的调查中,性别与谁主动这一变量有强烈的
统计相关关系(

,其中男生承
认“我主动”的超过期望值,女生填“对方主动”者超过了期望值。

关于青春期恋爱的内容
所谓青春期恋爱内容包括当事人约会的时间、地点、方式及肉体接触程度等。这些问题当然全部是由那些承认谈过恋爱的人回答的。
首先,关于约会频率和方式。样本中每天约会一次的占



,一星期一次的占
,一星期三次的占,一星期两次的占


,一个月一次的占
,一个月两次的占


的人说,由于是同班同学,天天可以见面,有空就聊几句,或放学一起走,无所谓专门约会。有的老师概括说,好学生谈恋爱接触不频繁,差生每天约会、互递情书。关于约会方式,只有
,其余

的人承认约会时总是两人单独在一起;有

的人是有时单独在一起有时有别的人;还有的人总是在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和自己的朋友在一起。以此推断,至少这

的人不能算真正的恋爱,怎能想象两个在恋爱的人总在有别人的情况下才见面,而不敢或不愿单独在一起呢?如果我们把这些人去掉,那么在研究对象中有过恋爱经历的就不再是全样本的

,而降到如果将天天见面聊聊天并不专门约会的人去掉,则真正谈过恋爱的人只占全样本的
一位老师总结学生中约会模式是“从群体到个体,从公开到隐蔽”,即互有好感的少男少女们一开始结伙出游,或去饭馆,或给某个同学过生日,而其中某个“她”是冲着某个“他”去的。发展一段时间后就成为两人单独秘密接触了。其实所谓秘密也只是瞒着老师和家长,要好的同学之间互相谁和谁好都知道。
其次,关于约会地点和内容。约会地点在公共场所的占
,在学校的占

,在自己家的占

,在对方家的占

。约会内容按频数排列,在公共场所谈话的占,一起学习的占


,在私人场所谈话的占
一起逛公园的占,一起看电影的占

,一起逛商

,一起跳舞的占

店的占


。据老师们的观察,许多学生只是在学校附近找个比较僻静的地方在一起呆一会儿,聊几句。一位老师把学生常去散步谈心的湖边小路戏称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