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卷一书,该书由荷兰银行和伦敦商学院合作出版。它是关于20世纪金融资产收益率的专著,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表9–1和表9–2中所显示的数据,都是用当地货币计算得出的,并根据通货膨胀情况进行调整。它们并没有反映外国积极型投资者所取得的收益。表9–1和表9–2的数据取自《千年统计大全》,但是,图中的集合、计算,以及结论(和错误)都是作者自己得出的。表9–1显示的结果就是那些所谓稳定的战胜国。
表9–2?战败国:20世纪股票实际收益率(%)(1900~2000)
股票 债券 票据 通货膨胀 股票标准偏差
比利时 ?–
丹麦
法国 – ? 2
德国 – ? 3
意大利 – –
日本 – ?
荷兰 2
西班牙 2
平均 ??
表9–2也反映了那些战败国的情况。那些国家遭到了占领,并经历了一个又一个高通货膨胀时期。西班牙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受害者,但是它经历了长期的、痛苦的、残酷的内战,那场内战打乱了社会生活,其实,这场内战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日本和德国都在20世纪后半叶成长为经济巨人,20世纪初叶,它们却处于经济萧条、收益惨淡的境况。
第九章 命运多舛的财富(3)
表9–1和表9–2清楚地显示出,在20世纪那个长期的过程中,股票就是优于债券和票据。在那些战胜国里(参见表9–1),证券的年收益率除达到650个基点,还要比政府债券高出500个基点。战胜国的证券年收益率要比战败国多230个基点(再参见表9–2),而且,比战败国在收益上的波动性更小。
但是不要搞错了,230个基点是以复利计算的,如果期限达到了一个世纪的话,那可是一个庞大得惊人的数字啊。输掉战争、被敌人占领,对国内证券投资者的长线投资收益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会把金融市场带入熊市的谷底。正如表中所示,这些国家的市场表现极为疲软,政府债券和票据的收益都呈负数。相反地,战胜国的政府债券和票据在一个世纪的期限里,都呈正实际收益率。这些政府债券的实际收益进一步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从而使这些国家的金融管理更为容易,成本更低。
正如我们所知,战胜国的债券比股票更缺少标准偏差,但是,在大多数的国家里,其差异同样也带有戏剧性。例如,在澳大利亚,证券的标准偏差是,债券的标准偏差是。在英国,两者标准偏差的情况也是如此。只有在美国,债券具有完全不同的标准偏差值(∶)。
战败国要为自己的过失和罪恶付出高昂的代价。它们的低收益率本身就说明了问题,但是令人惊奇的是,那些生机勃勃的国家,如德国和日本,虽然经历了巨大的民族灾难,一旦灾难过去,其股票市场就开始了强劲反弹。正如伊拉克所表现的那样,抵抗和内战会延长民族的苦痛。但就一般而言,投资界是商业性的,记性不太好,很快就会宽恕一切。
所有上述数字都显示出了政治稳定带来的好处、打赢战争得到的奖赏,以及没有高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恶果。在战败国里,通货膨胀率要比战胜国高出两倍。谁能想到瑞典这个永久中立的国家为什么会成为20世纪最好的证券市场?但是,也许可以这样说:不惜一切代价保持中立、避免国家陷入政治动乱,恐怕正是股市繁荣的良方秘籍。
至关重要的投资多样化
1929年的股市大崩盘,以及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都深刻地影响了每一个人,但是如果你有足够的勇气,设计了多样化的投资方案或多样化的指数基金,同时你又没有进行投机,那么你很可能就保住了一笔财富。不过,你还要保持基本活力,要保持耐心。安布鲁斯·毕尔斯在《魔鬼词典》中,把耐心描写为“绝望的一种温和形式,打扮成一种美德”。当然了,在大萧条的万丈深渊里,对经济损失的绝望是那么强烈,怎么伪装也装不出“耐心”。
请注意,我们前面提到过,如果你进行了指数基金投资,那么你就抓住了证券里本来为有缘人而设的实际收益。对积极管理的回报是显而易见的,其代价也是高昂的,因此一个要花费8~10个基点的指数基金,对每个人都是不错的选择,当然了,专业投资者不在此列。股票市场的发展历史时时刻刻地在警示我们企业生命中的淘汰法则,警告我们没有任何生意是永存的,也没有任何投资计划是永远多样化的。有许多只股票在20世纪20年代是蓝筹股,可是再也没有从大萧条里缓过来,因为时间和时代的进步已经淘汰了它们的生意模式。指数基金必须不停地进行更新。标准普尔500指数中公司的平均寿命在20世纪50年代是35年,而在今天只有10~15年了。
第九章 命运多舛的财富(4)
另一个大灾难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它对金融资产的考验要比大萧条更为严峻。历史记载是相当清楚的。战胜国最终获得了经济上的巨大发展,特别是股票和债券,尽管当时也有一些令人心焦气急的时候。美国和英国的股市无比精确地判断出,经过长期战争之后那个转折点已经到来。然而,对金融资产是否可担当财富的天然避难所,还需要一个测试,就是要看一看在战败国(德国、日本和意大利)和被占领的国家(比利时、丹麦、法国、荷兰和西班牙)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在这方面,记录得并不是那么清楚。当然也有其他国家,它们在欧洲和亚洲都投降了,但是,关于它们在实际收益率方面的真实数据却找不到。
德国的剥削
1940年年末,在征服了大部分欧洲国家之后,希特勒的头脑里一直盘旋着进攻苏联的念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在第三帝国总理府的大议事厅召开了一次会议。豪华气派的大堂充分展示着国家的权势,那些水晶巨型吊灯闪闪发光,大理石的墙壁上挂着北欧人的艺术品,还有宽阔的红绒窗帘,数英亩大的厚实棕红色玫瑰地毯,所有这些都在炫耀着帝国的财富与实力。庄严守卫在门口的卫兵都身穿黑制服,带有金饰带,穿着白袜子,黑色软底军靴(他们实际上都是党卫队成员),他们看守着大门,带着尊敬又有些威严的态度检视着来宾的证件。200名纳粹领导层的精英胸前挂满了勋章,这时都准时出席了,每人都特意穿上了最有派头的制服。在这里,在这座统治世界的殿堂里,还有谁不相信这座“千年帝国”要万古长存呢?
元首希特勒身穿普通的棕色制服,正因为它太简朴,所以在一大群华丽制服中更显突出。就在所有的人入场就座之后,元首出现了,步入议事大厅。在近代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领导人会有如此的舞台感,有能力把自己变成一个令人不敢仰视的伟大形象。也许,只有罗纳德·里根能做到这一点。希特勒那深蓝色的眼睛能把听众们完全吸引住。一开始,他还语调平缓地说着话,但是很快地,他的手就比划了起来,声音也随之提高8度,激情洋溢地描绘出了未来德国和欧洲的伟大蓝图。大德意志帝国将成为一个欧洲帝国。德国必须拥有生存空间,要达到这一目的,它必须向东扩张,夺取苏联控制着的广阔地域,特别是乌克兰、伏尔加盆地,以及克里米亚,无论是原料、粮食、石油,这里的资源都极为丰富。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皇帝与自己的人民疏远了,因为他忽略了对士兵家属的抚慰。当时,士兵们在前线拼命,可是他们家属的生活却极端贫困。由于粮食歉收,粮价飞涨,而德国魏玛政府对人民的痛苦熟视无睹,使劳动阶层义愤填膺,激起了社会的一片动乱。希特勒发誓这一切再不会发生了,他要对被占领国进行掠夺,不仅要夺取它们的财富和工业原料,还要夺取它们的粮食。
希特勒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还把整个西方都包括了进去。不知为什么,他认为挪威人、丹麦人、芬兰人、荷兰人和比利时人多多少少都有点儿雅利安血统,所以,在种族上他们与德国人颇有关联。他们的语言与德语相近,而他们的相貌与德国人相似。在自己对纳粹党的讲话中,他宣称他发现纳粹思想在这些国家里已经深入人心了,那些国家的男子自愿当兵,与德军并肩作战,还有,那些国家里的许多城市都起了德国名字。帝国还要鼓励已经移民美洲和澳洲的德国人归国,一起来参加伟大新帝国的盛举。
第九章 命运多舛的财富(5)
他说那些被征服的国家要被占领和剥削,但是大家在心里要永远记住,那些国家早晚有一天要变成大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帝国要派特派员和执政官的副手,对占领国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而党卫军将管理市政工作,包括警察力量。那些国家的顺从傀儡要被安插到政府中去,他们给人的感觉是在这里占据统治地位,而现在那些国家所实行的秩序要尽量保持原样。
他补充说:对于英国人,由于他们天性桀骜不驯,所以要给予更为严厉的管教。
在这次会议其后的非正式谈话中,希特勒明确地表示第三帝国的“贵族们”可以在被占领国里得到大量地产,那些地产都由奴隶们进行劳作。尽管希特勒对陆军的高级军官们总是心存猜忌,但是,他还是对自己钟爱的几个将军说,他们可以随便挑选任何一块地作为封赏。希特勒最喜欢的将军就是古德里安将军,他曾在东线指挥一个军团,又担任过装甲部队的总督察长,后来又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在被占领国的土地上巡视,想找到一块最爱的领地。这个计划其实有意要收买那些官员和将军们,让他们成为富豪,从而对元首效忠,可是,这一计划同时也是对被占领的东欧国家的直接地产掠夺。
另外,到1941年年初,德国空军的政治与军事领袖戈林一直对帝国空军的战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