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能力就比较强;凡是资本市场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它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不足的,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到25年之间,两者之间的差距是越来越大的。所以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规模和效率决定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历史上这个规律被反复地验证。
如果我们观察一下在1913~1918年这5年中,英美两国之间发生的转换,大国交替这么一个事件中,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理解这一点。在1913~1918年之间的5年之内,英国和美国之间发生了3件事情,第一就是纽约交易所的规模超过了伦敦交易所,随即,纽约超过伦敦成为全球第一大金融中心,因为纽约有了最大的市场,所以更多的资金到了那里。在同一个历史瞬间,美国人均GDP超过了英国,美国真正的从实力上超越了英国。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历史瞬间,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是一目了然的。也就是说,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有非常强大的推动作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也是相互不能分割的。
同样,在过去的100年中,一些大国之间的竞争和博弈也跟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是息息相关的。大家可能不知道一个事实,在1913年的时候,当时在北美和南美,同时都有一个大国,它们的实力不相上下,在北美就是美国,在南美就是阿根廷。这一年,美国的人均GDP是5 000美元,阿根廷的人均GDP是3 800美元将近4 000美元,从自然资源,尤其是人均自然资源来看,阿根廷也不逊色于美国。但是100年之后的今天,美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40 000美元,阿根廷的人均GDP只是增长到6 000美元,而且是南美相对来说比较贫穷的国家。这背后有很多的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建成了一套以市场为主导的一种金融资源配置的方式,以华尔街为代表的市场化的金融体系推动了美国经济实现了非凡的增长。而在南美的阿根廷因为没有能够建立起有效的经济和金融体系,没有能够持续地推动经济增长,所以,今天阿根廷跟美国已经不能够同日而语了。
过去的30年还有一次大国间的竞争也是一目了然的。我们可以看得非常清晰,在“二战”结束以后,欧洲和美国都是实现了快速繁荣,迅速地恢复了经济,它们背后的推动力就像我刚才讲到的一样,主要是初级消费的拉动和制造业的增长。但是走到20世纪70年代,欧洲和美国的经济都陷入了瓶颈,历史上称为“经济滞胀”。同时陷入经济滞胀的欧洲和美国,美国率先走了出来。刚才我们提到,美国在70年代以后,它的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不断地出现、涌现出各种各样新的科技产业,也引领了全球高科技的浪潮,而欧洲相对来说这方面就比较落后。2007年欧盟发表的《欧盟竞争力研究报告》承认,欧盟在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方面落后美国28年,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在很早的时候有一段评论,她说欧洲在高新技术方面落后于美国,并不是由于欧洲的技术水平低下,而是因为欧洲在风险投资方面落后美国10年。也就是说撒切尔夫人认为,欧洲的高技术落后于美国,并不是欧洲的高技术落后,而是欧洲的金融体系落后。也就是说,欧洲以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体系不够发达。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资本市场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因(3)
今天再来看一下美国的硅谷和美国高科技的发展。我们会发现,实际上高科技公司的很多重要的岗位都不是美国人。有数据表明,今天美国高科技产业中72%的研发人员出生在发展中国家,也就是说在美国这样一个全世界最强大的高科技国家,组成核心竞争力的很多人都不是美国人,甚至不是英国人不是德国人,他们很多都是中国人、印度人,或者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人。也就是说,美国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机制,把这些高科技产业的一些主要的元素,不管它是专利也好,科技人才也好,组装在一起产生了这些高科技公司。
对今天的中国来说,这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实际上,对于我们来说,所有的这些其他元素,我们也都有,我们需要能够建立一个这些科技元素和科技人员跟资本市场对接的机制。这个只能够通过我们努力去发展我们的资本市场来实现。
刚才讲了很多过去100年中大国之间的竞争,大国之间博弈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资本市场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高地。进入21世纪之后,情况怎么样呢?我们会发现竞争更加激烈。近年来,我们大家都比较了解的情况就是,全球很多国家的交易所在进行并购。几年以前,德国交易所和美国的交易所都同时向伦敦的交易所发起了收购的邀约,除了扩大规模等一些经济上的原因,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欧盟和美国都想争夺英国这个金融高地的控制权。我们也看到,近年来很多境外的交易所在我们国内寻找上市资源,资本市场的竞争已经成为了在新世纪大国之间竞争的一个制高点。
2007年的数据表明,全球几大交易所的规模从大到小依次是纽约、东京、伦敦、沪深、中国香港 、法兰克福,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背后无非就是美国、日本、英国、中国和德国这世界几大强国的竞争。也就是说,在新的时代,我们如何去更好地去了解资本市场、把握资本市场、在全球的竞争中占据先机,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
在前几年,中央电视台曾经播放过一个电视系列片,叫《大国崛起》。我想,如果我们认真地研究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大国崛起的情况,我们可以发现有一个基本的规律:只要哪个国家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文化,它就能够迅速地崛起。
比如说15世纪、16世纪,当时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文化——航海文化,它们船坚炮利,迅速地在全球实现了海上霸权,也就迅速实现了崛起。
17世纪,荷兰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文化——商业文化,阿姆斯特丹成了全欧洲最繁荣的市场。荷兰凭借弹丸之地就迅速成为了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
18世纪,英国率先进入了工业革命,它很快成为了日不落帝国,一个小小的岛国成为了全球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19世纪、20世纪,美国掌握了资本市场,它就在华尔街的推动下迅速地实现了经济崛起,成为了全球最强大的经济体。
所以我们发现,任何国家的崛起有一定的规律,就是必须要掌握当时最先进的经济文化。进入21世纪,资本市场仍然是最为先进和重要的经济文化之一,所以我们应该主动去了解它、掌握它,并且使它为我们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中国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洼地(1)
还有一个非常发人深省的现象,叫“资本洼地”。在过去几个世纪中,我们发现哪个国家成为了全球的资本洼地,都具备了崛起的先兆。17世纪,全球的资本都流向荷兰,荷兰弹丸之地,就迅速地实现了崛起。18世纪全球资本流入英国,英国也就随即成为日不落帝国。19~20世纪,全球资本流向美国,美国就迅速实现了崛起。但是我们发现这些国家在崛起中,还有一些很大的不同。也就是说,它崛起之后能不能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比如说17世纪,全球资本流入荷兰,由于它缺乏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来消化这些资本,结果是资产全面上涨,最后以“郁金香泡沫”告终。18世纪全球资本流入英国,英国迅速崛起成为日不落帝国。但是就像我们刚才讲到的,在1913~1918年之间,当英国的资本市场被美国超越之后,英国就迅速地沦为世界二流强国,而美国依靠它的强大的资本市场一直维持着。相对来说,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一直维持着相对比较强大的竞争力,它实现了高科技产业的崛起。
过去的15年中,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当仁不让的资本洼地。但我们也看到,在全球这些大国崛起背后,仅有资本、仅形成资本洼地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可以消化、转化这些资本,把它转化成为强大的实体经济,才会实现真正的崛起。中国亟需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来消化这些资本。不光这些外来资本,还要消化我们本国的资本,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企业的成长,从而支持和推动中国的崛起。
如果我们深入研究美国的硅谷模式的话,发现硅谷并不是因为它的地理条件如何优越,而是因为它产生了一种资本和科技对接的机制。如果我们在中国的很多地方能够复制这个机制,相信中国也有能力复制硅谷。所以说,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于今天中国经济转型,对于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换一种说法就叫做“与其去复制微软还不如复制纳斯达克”。也就是说,你提供一个良好的资本和对接机制,能够雨后春笋般产生很多高科技产业,很多产业可能不是在你的预料之中,而是要依靠市场去发现、去筛选、去推动成长的。
提问:您刚刚说到虚拟经济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有的观点认为这次美国的金融危机,主要是因为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它的衰败是必然的,不知道您怎么认为?
祁斌:怎样衡量虚拟经济跟实体经济之间是否达到了平衡?我们从世界经济,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中,发现虚拟经济对于实体经济的推动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如果虚拟经济的发展偏离了实体经济的需求,也很容易造成很大的灾难。我们看到最早的“郁金香泡沫”,这个非常典型。郁金香的炒作毫无意义,它完全成为了金钱游戏,成为了一场赌博,成为了一个投机,最后它的溃败也是必然。在很多后来的危机中,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界限就不太清晰。比如说高科技产业兴起的时候,互联网迅速地形成了一个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