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九博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家九博士-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0家信风波
  有一天,有个同学捎来家信一封。信中说家父被游击队抓去遣往河北,八姐病重。来信要杨正民急速回家,设法营救父亲,为八姐医病。
  1946年8月,庆鑫到了南京,找到记尧,他们到处打听门路,寻找升学的机会,幸好还有军校招生。为了实现学医的理想,他们就考取了海军医务学校,这样就暂时解决了吃饭问题。这个学校设在南京市下关区。它是短期培训,学习时间只有一年。为了满足学习高深知识的愿望,两个月后,他们不辞而别。为防备海军医务学校查找,惹下麻烦,他们改名再报考空军通讯电子学校。 “杨庆鑫”是上小学、初中用的名子;上高中时,为了顶替学籍改叫“杨德昌”。报考电子学校时,才正式改用杨正民。从此再没有用过原来的名字。
  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发布文告,号召全国青年,要立志参加空军部队,为救亡图存争做贡献,各地爱国志士纷纷响应。于是空军院校,聘请了大量的名流学者,人才济济,汇集了许多青年才俊。它的师资条件,比海军医校优越得多。
  抗战时期,政府迁都重庆,沦陷区扩大,管辖范围有限。招收学员时,无论军校文校,都仅限于非沦陷区的子弟,升学比较容易。抗战胜利后,进入空校就难了。全国各校的精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希望能在国家起飞中一展抱负。当时,空军各校在沈阳、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地同时招生,由于录取名额有限,报名者众,因此竞争非常激烈。杨正民好奇,对电讯颇有兴趣,就报考了空军电子学校。当时他的考区在南京,这时崔纪尧也改名崔鉴民。他俩同时被通校录取,再一次抓住上学这个救生圈。他们被送往四川省铜梁县入伍,正式进入空军部队,开始了他们的军校生活。
  原来,空军在铜梁设立入伍总队,集中官校、机校、通校、测校等四个学校的新生,先在此学习,锻炼体能,接受八个月的军训。这是全体空军新生,先完成的必修课程,后到自己所属的学校,学习本科专业。在学校的大门口,竖立着两个醒目的大牌子,上面写着两行字:“民族复兴路,空军第一关”,龙飞凤舞,铁画银钩,这是书法名家的手笔。
  正民从敌占区逃出来,跟随学校长期流亡,如同叫花子,跨进大门时,就被那庄严的气氛震惊了。看到学生出操,步伐整齐划一,如刀裁斧削一般,作机械操的动作娴熟准确,个个身强体壮,如龙似虎,真是又惊讶又羡慕。宏亮的号声响起,震撼山岳,军营威严,气吞山河。新生都被吸引住了,热血立刻沸腾。正民很快爱上了这个地方。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像他们一样,能够炼成一副钢筋铁骨。
  然而不久,兴奋被担忧取代,信心被恐惧动摇。他不知自己的身体,是否经得起钢铁般的磨练。实际上,这儿的入伍训练,比陆军士官学校还要严格。因为,每位班长都是陆军官校的毕业生,他们被借来训练空军,对学员的要求特别严格。在智育上,要学好天文、地理、作战、测候、辎重等课程。在体育上,要锻炼体能,每个动作都要做到家,单杠、双杠、木马、射击、体操等动作,都要做到十全十美。如果一个小动作不够标准,就会被修正。其教训人的手段,不一而足,往往令人咋舌。至今道来,仍有余悸。
  练习过程,往往使人难以忍受。长官的教育,都采取德日式,对学生视若牛马一般,口出秽言,当众辱骂,拳打脚踢,毫不留情。每天匍匐前进,将两只手肘,磨蹭得血肉模糊。有的学生处在烈日下、水泥地上,罚跪太久,膝盖发炎,肿胀得像个馒头,流血不止,致使昏倒,也不能请假休息。夜间突然集合,哨音结束后,仍没有站好队形者,则必须接受处罚。晚上起床,闭灯不亮,有的同学迷失方向,匆匆乱闯,将两颗门牙碰落受伤,也不敢声张。真可谓“打落门牙和血吞”。曾有一个入伍生,因承受不了折磨,在厕所里上吊,自缢身亡。
  正民身体虚弱,由于长期流浪,营养不足,身高175公分,而体重仅有48公斤。因而臂力不够,课下休息时,常常挂在单杠上,不准下来。甚至手掌磨破,鲜血淋漓,连哼也不敢哼一声,只得默默忍受。要是顶撞上级,又得罪加一等。禁食、禁水,关禁闭,任凭长官的喜好,随便处罚,反正都不能轻易过关。虽然每天体力透支,所幸他们吃得好,饭是空勤伙食,每天五顿,美味营养。一个入伍生每月的伙食费,竟比一位陆军中校的薪水还高。也正因如此,他们才能支撑下来,没有累倒。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三章  军校情歌(2)
八个月以后,他们奇迹般地通过了训练。跟入伍前相比,每个人都像脱胎换骨一般,练就一身钢筋铁骨,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本领。大家高兴地到了成都市郊,进入簇桥空军通讯电子学校,准备进校研习本科专业。没有想到,第二天学校接到命令,还要来一次测验,以成绩好坏,决定学生的去留。经过全面考试,100多名学员,只有正民、鉴民等38名合格,其余全被淘汰。这些过关的学员,插入第三队,与原来及格的学员一起,同为通校十期正科一二班。
  八个多月的朝夕相处,同学们早已情同手足,难分难舍了。淘汰的同学舍不得离队。回想起入伍训练时,受过的种种辛苦,人人都有美好的希望,却被摒弃在军校的大门之外。离校分别时,每个人心里都不是滋味。
  正民有自知之明,在连续流亡中读的中学,其中曾连跳三级,虽然通过了考试,可是他知道自己的不足,自己的知识实在太少。那时,在军校十期正科班里,碰到京沪区的高中毕业生,与他们同堂上课,更是发现自己的不足,比起他们来实在浅薄。过去的中学课程,都是在破庙古祠中,坐在石头上读完的。化学课没有见过试管,物理课也从未见过天平。这样,正民与大城市里的同学一块学习,就有说不出的自卑,想要迎头赶上,只有分秒必争,挤时间,来弥补过去知识的欠缺。
  生活在花花绿绿的世界里,穿梭在忙忙碌碌的人海之中,智者用精神追求来支撑生活,庸人用物质享受来麻木自我。周末和假期,都是正民努力学习、补习功课的好时机。晚上,同学们结伴去看电影,他却独伴孤灯,认真读书。当外出的同学,描述电影明星陈娟娟、白杨演得精彩动人时,他也想去看个究竟。成都四季长青,白天风和日丽,同学们外出郊游,悠哉游哉,观赏优美的景色。正民在校关起门来,钻研功课。当别人眉飞色舞,讲起成都的桂花飘香十里,青城山的日落无限瑰丽时,正民也不止一次地想去饱览一番。然而,他始终不为电影、美景的诱惑所动摇。他认为,只有掌握现代科技,才能使国家由弱变强。到那个时候,想看什么电影,要游什么名胜,不都可以随心所欲吗?更要紧的是,他牢记母亲的教悔“吃得苦中苦,方有甜上甜”,绝不能贪图享乐而耽误前程啊!
  当时,空军通校的校誉蒸蒸日上,他们的校长是方朝俊。方曾留学美国,与美军数度交涉,接收了新式的雷达和通讯器材。这是二战期间,美国远东作战部队最好的装备。因此,通校设备最完善,也最现代化,成为全国大专院校的尖子。在视察比赛中,全国硬件第一。学校聘请了多位全国知名的专家,如大学微积分课本的编者余介石,有很多专著的罗承佑、刘钧教授等任教。由于校长领导有方,师资阵容强大,通校很快就成为全国的学术中心。因为具有这些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它成为各地学子们拼命追求的理想学校。
  那时的考试特别公正严明,测验像没有硝烟的战场。考试都要在大礼堂举行,两个座位之间,距离十步,考官虎视眈眈,瞪着锐利的双眼,来回巡视。就是为了杜绝作弊的行为,达到公平竞争的目的。严格的考试不知挤垮了多少学子,评卷完毕,总有数人成绩不及格,遭到淘汰,被送回老家。因此,学生们都刻苦用功,诚惶诚恐,兢兢业业,不到毕业,谁也不敢保险一定过关。因而,他们每次大考,都有“如临大敌”一样的感觉。
  1948年,国内时局突变,前线紧急要人,学校突击赶课,在两年的时间内,完成了六个学期的功课。正民拼命苦读,日夜用功,顺利地闯过了一关又一关。八个学期的课程,已经过了五关,心中开始略感欣慰。再过三个学期,即一年的时间,就可以毕业工作了,也可以实现自己的诺言,与八姐团聚了。然而,世事无常。忽然有一天,一个同学捎来家信一封。信中说:家父被游击队抓走,已遣往河北,八姐病重,要他急速返家,为八姐医病,设法营救父亲。虽然只寥寥数语,却像晴天霹雳。看信上的字迹,虽不是母亲的亲笔,但后边落款,却是“母字,某年某月”。。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三章  军校情歌(3)
正民反复将家信读了数遍,有很多疑问。家父是搞教育的,他是善尽职守的模范老师,在菏泽郊区赵楼小学,任教导主任,为什么抓他呢?天哪!自己是中央军的学员,要向游击队去求救父亲,怎能办得到呢?不回去吧,又担心母亲一人在家,孤单无依,带着年幼的弟弟妹妹,又要给八姐治病,熬药喂饭,如何承受住这样的打击呢?尤其是八姐病中,受到委屈无处诉说,只会哭泣,不是要她的命吗?正民急忙写了数封信,去查问这些消息的可靠性。结果封封都被退回。
  那些日子,正民心中不安,经常失眠,想念亲人。他们生死不明。脑中时常浮现母亲忧愁的面容、八姐病床上挣扎的情景。这样的家庭,如何支撑下去呢?母亲一生勤劳,从没有想过她个人的利害,要不是走投无路,绝不会托人,带来这样一封家信的。自己十三岁离家,还是长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